一场传统文化与青春力量的“双向奔赴”

2024-07-31 14:50:54 - 群众新闻网

转自:渭南日报

一场传统文化与青春力量的“双向奔赴”

跨界合作、创意宣发、搭建驿站、盲盒直播……7月22日至25日,西安理工大学“筑乡扬遗”社会实践队走进华阴市,立足非遗传承研究视角,探寻华阴老腔的独特魅力。

当青年学子遇见老腔艺人,让青春活力与岁月沉淀深情对视

“如今,能沉下心传承传统文化的人少之又少,许多来找我学老腔的人都因为苦累渐渐放弃了。”7月23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皮影戏(华阴老腔)代表性传承人张喜民说。

华阴老腔作为中国最古老的音乐之一、中国戏曲的“活化石”,“传下去”是一辈又一辈老腔艺人最朴素的心愿,“活起来”则是新时代青年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义不容辞的责任和使命。社会实践队深入了解“喜民班”老腔艺人的传承故事,为每一位老艺人制作创意海报,呼吁更多人“在华阴听他们说”。

“通过这次采访,我了解到老腔的传承面临着青黄不接、后继无人的困境。为了更好传承和发扬这一传统文化,我们从跨界合作创作老腔曲目、沉浸式采访老腔艺人并制作海报、宣传推广老腔文创产品、老腔直播等四个板块不断探索老腔的保护与传承,旨在让这份古老的艺术瑰宝在新时代焕发新的生机与光彩。”社会实践队队员高联博告诉记者。

当华阴老腔遇上非遗文创,玩出不一样的文化味

“非遗和文物一样,不能只作为艺术品被观摩,还要符合当代人的审美和情感,文创则为非遗注入了新的生命和活力。非遗的多态融合发展为非遗‘活起来’开辟了新路径,队员们设计了系列文创产品,并在华阴当地搭建了‘古韵新辉’文化漂流站2处,文化驿站5处,以大众喜闻乐见的方式推广宣传华阴老腔。”带队老师潘少菲介绍队员为老腔设计并推广的文创产品。

606路是连接老腔发源地双泉村与华阴市的城乡公交,也是老腔艺人从村子前往剧团演出的公共交通工具,它不仅承载着老腔艺人外出表演的日常之路,更见证着华阴老腔这一非物质文化遗产从本土迈向世界的非凡旅程。

606路公交司机伍师傅表示:“在驾驶公交车的过程中,很多乘客一进来就看到了漆扇、书签、明信片等文创产品,这是一件非常有意义的事情。希望通过这群孩子的力量,让更多人看到华阴文化,喜爱华阴老腔。”

除了华阴606路公交车,华山景区免费旅游大巴车厢内也被队员们重新布置,增添了一抹文化底蕴与艺术韵味。7月23日,社会实践队在华阴市文化体育运动中心搭建第一个文化驿站。通过“唱老腔、送文创”“学老腔、送清凉”等小活动,吸引了一波又一波当地居民和外地游客,在一声声或激昂高亢、或低回婉转的演唱中,在一次次或认真模仿、或欢快学习的互动里,华阴老腔这一非物质文化遗产再次绽放出璀璨的光芒。

华阴市文化体育运动中心工作人员苏航宇,是一名刚刚参加工作的大学毕业生,在社会实践队员和市民的热心帮助下,不仅领略了华阴老腔这一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博大精深,更现场学习并为大家献上了华阴老腔的经典唱词:“伙计们,抄家伙。”

当RAP遇上华阴老腔,跨界融合体验不一般的摇滚乐

7月24日上午,社会实践队队员胡喜与老腔传承人张丹彤、张香玲团队在双泉村合作知名曲目《给你一点颜色》。

社会实践队秉持创新与尊重传统的双重理念,从深刻理解老腔艺术的深厚底蕴与独特魅力出发,在保持老腔自身艺术特质的前提下,巧妙融入RAP元素,以年轻人喜闻乐见的形式,为老腔的传承发展注入新鲜血液,期望再次点燃年轻人对老腔的兴趣与热情,让老腔这一珍贵的文化遗产以崭新的面貌跃然于当代青年的视野之中,实现传统非遗的活态传承与广泛传播。

当“西理紫”遇上“花椒红”,色彩交织筑乡梦,青春助力乡村情

7月24日傍晚,社会实践队开展“守艺护魂震响九州华阴老腔世代流芳”的文化直播,此次直播内容丰富,不仅科普了华阴老腔的悠久历史与独特魅力,更创新性地融入了“助力实现老腔小艺人心愿”的温暖环节,让观众在感受艺术之美的同时,参与到对文化传承者的支持与鼓励之中。

直播中,社会实践队还特别增设了“双泉村花椒线上推广”板块,巧妙地将地方特色农产品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相结合,实现科技助农。既促进了地方经济的发展,也拓宽了非遗的传播渠道,实现了文化、经济与社会效益协同进步的多赢局面。

华阴团市委希望社会实践队能够将老腔传承保护的实践活动持续下去,以青年人喜闻乐见的方式,为非遗传播打开新天地,让更多青年人了解非遗、爱上非遗,加入到非遗保护传承的队伍中来。

以青春之名,赴非遗之约。西安理工大学“筑乡扬遗”社会实践队将不断探索实践,充分发挥青年学子的智慧与力量,用青春的激情与汗水,为中华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添砖加瓦,让中华传统文化在保留传统韵味的同时,贴合当代审美与需求,真正实现“活态传承”。(记者刘娜)

今日热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