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推进”到“全面推进”,以国家公园为主体的自然保护地体系建设释放哪些信号?

2024-07-31 16:31:00 - 媒体滚动

转自:中国环境网

2019年,中国正式提出建立以国家公园为主体、以自然保护区为基础、以自然公园为补充的自然保护地体系。时隔五年,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审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以下简称《决定》),提出全面推进以国家公园为主体的自然保护地体系建设。如何理解《决定》中的全面推进?以国家公园为主体的自然保护地体系建设还存在哪些挑战、下一步怎么走?记者就此采访了业内专家。

从“推进”到“全面推进”,如何理解?

设立国家公园、建立国家公园体制,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站在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战略高度作出的重大决策,也是我国推进自然生态保护、建设美丽中国、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一项重要举措。不仅是在二十届三中全会通过的《决定》中,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也提出,“推进以国家公园为主体的自然保护地建设”。但表达上发生了变化,由“推进”变为“全面推进”,那么,如何理解这一改变?

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中心研究员徐卫华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表示:“要从多个方面理解‘全面推进’。首先是国家公园这个主体的建设要加速,因为目前国家公园设立至今已经3年,目前全国已建5个国家公园,较我们设立的目标——到2035年,全国要建49个国家公园,还剩11年时间,同时有44个国家公园待设立。所以‘全面推进’意味着在接下来,我们国家公园设立的步骤和进程可能会提速。其次,社会期待的整个自然保护地优化整合方案也有望加速出炉。因为方案会涉及一些保护地的合并、边界变更以及管控分区调整等,将有效解决原本自然保护地面临的多头管理、重叠设置等问题。第三,自然保护地的建设不仅是设立,还需要良好的管理。如何通过一些新技术、新手段加强自然保护地的管理?如何进一步提升管理水平、管理成效,都是未来要‘全面推进’的重要方面。此外,当前国家公园法已经进入关键阶段,所以为了让自然保护地体系更健全,实现依法治理,那么接下来,关于国家公园以及自然保护地相关法律法规也可能会加速出台与修改完善,成为整个保护地管理的重要依据和保障。”

如何实现“以国家公园为主体”?国家公园发挥什么样作用?

设立国家公园的重要目标就是——把最自然生态系统最重要、‌自然景观最独特、‌自然遗产最精华以及生物多样性最富集的区域保护下来。所以国家公园保护了国家最好的、最有代表性的自然资源,对国家生态安全具有非常核心的作用。

“国家公园的建设进一步推动对自然保护地内所有自然资源资产进行统一管理,改善了此前不少保护地内自然资源资产缺乏统一管理的薄弱环节。”徐卫华表示。

目前,已设立的5个国家公园中,有很多属于集体林,这部分不属于国有,而是属于集体所有。那么,如何对集体所有的这部分进行统一管理?

对此,徐卫华以武夷山国家公园为例解释了国家公园发挥的作用。“武夷山国家公园通过商品林赎买、毛竹林地域权管理、公益林协议管控等措施实现全部集体林地由国家公园管理机构统一管理。原本毛竹林属于老百姓,如果要回归政府管理,那么老百姓会得到相应的补偿。国家公园的建设正在将过去错综复杂的问题真正理顺。其次,国家公园的建立使当前自然保护地的信息化水平得到显著提升。国家公园面积相对较大,保护对象众多,人类活动复杂,仅靠人两条腿走路进行监管很难实现。目前,‘天空地一体化’监测体系已成为必备技术,还将在更大范围内推行。同时,不仅对主要保护对象进行监测,也对人类活动进行监管,比如‘电子围栏’等技术已应用于保护地的监管。人们经过道路入口等地时,‘电子围栏’会自动锁定、触发报警系统,甚至有时能将个人信息连接起来,发短信来提醒你进入国家公园的边界,并告知你需要注意的事项。这都是在以国家公园为主体的自然保护地体系建设过程中取得的成果。”

从“推进”到“全面推进”,以国家公园为主体的自然保护地体系建设释放哪些信号?

徐卫华补充道,“此外,以国家公园的设立还有效解决了一批历史遗留问题和矛盾冲突。国家公园设立完成后,面对矿业权、水电站、集体人工商品林、草原放牧及人兽冲突等历史遗留问题或矛盾冲突,国家到地方出台了一系列政策,助推问题的有序解决。这些问题的解决方案可以为其他保护地的问题解决提供借鉴或思路。”

当前我国自然保护地建设面临哪些挑战?又做了哪些准备?

在我国广袤的土地上,如今已建立数以万计不同类型和级别的自然保护地,从国家尺度上对国家公园进行“海选”,如何做好评估、明确其他44个国家公园的位置与边界是摆在所有人面前的一道大题。但要解好这道大题,还需做好基础题——应对好自然保护地建设中的诸多挑战。

“当前我们面临多个方面的挑战。首先,我们的自然保护地空间布局仍有待优化。经过自然保护地现有的面积调整,虽然面积已经足够大,达到18%,但是东部地区等的一些重要区域,一些珍稀濒危物种,尚未纳入自然保护地体系,这是我们未来需要做的事情。特别是海洋类型的自然保护地面积比例较低,来自海洋的资料和数据相对于陆地而言,其基础较为薄弱,因此需要进行更多精力投入和研究。其次,当前对自然保护地的家底了解还不够深入。相信未来,在自然保护地内科考强度将会增加,仅列出物种清单和编目是不够的,我们还需要进一步了解物种与生态系统空间分布、种群数量等方面的情况等。第三,自然保护地的管理水平仍有待提升。近年来自然保护地中各种人类活动颇多,自然保护地很多都是特别漂亮的区域,但随着自然保护地内的游人越来越多,管理还暴露出各种各样的问题,亟待解决。”徐卫华告诉记者。

对此,徐卫华也给出了建议。在他看来,我国正在进行空间布局优化方面的工作,未来很多未纳入的区域可能会纳入新的保护地,包括海洋领域,我国正在加速布局相关研究工作以完善自然保护地体系。其次,针对底数不清的问题,他认为还需借助新技术手段解决,人工智能和现代物种识别技术手段等能进一步提高效率,以摸清自然保护地的家底。

“保护地管理水平的提升。首先,要建立相关标准。国家正在建立相关标准,让大家了解好的国家公园应该是什么样子,各地可根据标准进行对标反推。同时,还应开展不同层面的培训来提高保护地工作人员的技能。此外,还应关注保护地内及周边地区老百姓的收入水平和生计问题。让老百姓有更多机会参与国家公园等自然保护地建设,一方面提高了参与度与认同感,另一方面帮助他们通过生态管护与其他服务获得收益。保护地建设好坏,管理是关键,但良好的管理靠的是人。只有人有获得感与幸福感,自然保护地建设才能走深走实。”徐卫华说。

今日热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