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首个工人新村到打造“人民城市建设示范点”

2024-07-31 18:32:36 - 媒体滚动

转自:上观新闻

新华社客户端上海7月31日电今天说起曹杨新村,一些上海人感到既熟悉也陌生,“陌生”的背后是惊叹:这个“七旬城区”是如何“逆龄”生长的?

始建于1951年的曹杨新村,是新中国第一个工人新村,当年一首“红瓦白墙小楼房,我家住在美曹杨”的歌谣,唱出了新村居民令人艳羡的生活,更唱出工人阶级翻身做主的豪情。岁月变迁,小楼日渐老化,而大拆大改的方式并不适用这片优秀历史建筑。近年来,对标“打造人民城市建设示范点”的更高目标,新村探索出城市有机更新新路,“老样板”又成为“新示范”,带给群众满满的幸福感。

曹杨新村的故事,是传承与创新的故事。数十年前,国际上先进的“邻里单位”规划理念最早在这里落地。如今,上海“15分钟社区生活圈”行动首批在这里启动。社区慢行系统打造、家门口公园建设、智慧养老应用场景拓展,高品质生活的画卷在这里铺展;坚持人民主体地位,创新民主实践方式,人民群众的“金点子”在这里不断结出“金果子”……

行走曹杨,时光轮转,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一以贯之。

从首个工人新村到打造“人民城市建设示范点”

“有红漆地板、煤气灶啊、自来水啊,那时还有哪个小区有?”近70年过去,潘金华讲起儿时住在曹杨一村的情景,语气满是自豪。

时间拨回新中国成立之初,尽管财力紧张,上海市政府仍然想方设法改善工人阶级生活,在全国作出表率。1952年,首个工人新村——曹杨一村在上海普陀区落成,大批上海先进工作者、劳动模范在鲜花、鼓声、欢呼声中搬进新家,潘金华的母亲便是其中的一员。

从一村到九村,历时20余年建设,曹杨新村成为上海市区西部拥有10万余人口的大型居住区。新村总体布局依托自然地形,房屋顺着道路与河流走向呈扇形排列,使蜿蜒的河道从新村内部流过。同济大学规划系学者杨辰感慨:“看着1962年以前的房屋复原图,跟现在欧洲的花园新城、花园别墅很像。”

从首个工人新村到打造“人民城市建设示范点”

然而,数十年光景,“先进”住宅也不再先进,墙皮脱落,木质楼梯吱呀作响,尤其早年设计的“非成套厨卫合用”极不符合现代居住需求,改善居住环境成为新村居民的最大期盼。2004年,曹杨一村被评为“上海市优秀历史建筑”,大拆大改面临法律硬约束,必须在保护城市文脉与创建宜居社区间找到最佳的平衡。

在普陀区委区政府坚强领导下,曹杨新村街道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坚持党建引领,创新治理模式,全力推进城市有机更新。2019年12月,曹杨一村成套改造项目启动。改造在“遵循原有城市肌理,注重保护与传承历史风貌”总体原则下,保持每幢楼南立面外观不变,减小北立面内凹尺度,重新布局楼梯通道。改造后给予每户独立厨卫,同时解决房屋整体安全问题,同步推进老房加梯、架空线入地等配套工程,使新村彻底焕发新面貌。

为保障改造项目顺利推进,街道党工委成立成套改造临时党委、临时党支部两级党组织,组建多支党员突击队,他们根据住户情况梳理出“一户一档”,详细列明每户家庭成员信息、具体困难、诉求等;对改造期间的外搬居民,每月每户提供3600元到4800元的租房补贴。

“千房一面”被“一房一方案”取代。上海建筑装饰(集团)房屋设计师金晓明介绍,团队走访收集每家每户的改造需求,灶台造多高、门开多宽、抽水马桶在哪一侧,全部都能“定制”,“一共1509户居民,形成了1509张图纸。”

新生活也不止是居住空间。改造过程中还对新村环境进行整体更新,增加绿化面积,添置养老便民设施,合理规划停车位,并在设计上融入纺织元素,体现出曹杨新村独具一格的工人文化。

从首个工人新村到打造“人民城市建设示范点”

2021年,因房屋改造暂时外搬的一村居民陆续回到“新居”。不仅是他们,一些早些年搬走的老住户,也在房屋改造完成后住了回来。“这里不仅留住了我们的旧时光,更创造了我们的新生活。”一户回搬居民说。

一张黑底白线的总平面图,呈现了曹杨新村初建时秉承的理念:新村楼房楼间距为上海通用标准的1.8倍,以保障充分的采光;设立合作社、邮局、银行、文化馆等公共建筑;小学及幼儿园分布在新村周围……建筑专家表示,这是当时国际上先进的“邻里单位”规划理念在我国住区建设的首次实践。

先进的理念带来了真实的宜居体验。在潘金华印象里,“公园、银行、邮局、菜场、医院应有尽有,逛街可以去曹杨商城,逛完还能顺路去曹杨影院看场电影,或到新华书店门市部买几本书。”

多年后,人们发现,当初的规划也为今天曹杨新村“15分钟社区生活圈”打造奠定了坚实基础。这一“生活圈”有着丰富内涵,包括天蓝、水净、路清、花更美;公共空间可达性、服务性更强,服务半径进一步缩小;社区活力更加彰显,睦邻友好、互帮互助的社区氛围得到更好营造……

从首个工人新村到打造“人民城市建设示范点”

伴随新一轮城市更新,曹杨新村是上海市首批、普陀区首个启动“15分钟社区生活圈”行动的街道。近年来,曹杨环浜滨水公共步道实现贯通,主题特色口袋公园华丽亮相;街道建成全区首个老年友好的智慧食堂、首个片区慈善超市、首个社区托育“宝宝屋”,2023年8月,上海首张“15分钟社区生活圈便民地图”也由曹杨新村街道推出。

家住花溪园居民区的陈阿姨是《地图》的首批体验者,她只需轻点指尖,就在自己最关注的“宜养”类目中找到了距家只有200米的服务场所。“家门口的好去处更多了,不仅可以很容易地找到美食,还有各种有趣的活动!”她说。

随着“建圈”行动全面推进,“升圈”行动也在广泛征求辖区居民、市场主体、“两代表一委员”的意见后逐步展开。

——做好“供给品质化”新文章。在完成“基础保障类”设施布局基础上,街道重点抓“品质提升类”项目深化,通过无障碍环境建设、杏山市场改造升级、社区慢行系统打造等举措,不断提升社区设施的品质和实用性,使居民享受更加便捷、舒适的生活服务。

——练好“发展新质化”新内功。街道积极探索“数字孪生圈”建设,推动社区管理向智能化、精细化方向发展;通过推出《地图》、拓展智慧养老应用场景、加密感知终端布局等举措,实现了社区资源的数字化管理和服务的云端拓展。

——营建“参与共创化”新氛围。遵循“人民城市人民建”重要理念,街道积极挖掘社区“达人”、用好“代表”资源、联动高校“智脑”,鼓励社区居民和社会各界广泛参与社区治理;通过举办设计工作坊、征集改造方案、开展志愿服务等活动,激发出居民建设家园的更大热情和创新活力。

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

深化全过程人民民主实践,正是曹杨新村旧改与城市更新的“新引擎”“生命线”,鲜明的“人民”属性,提升了人民群众创造美好生活的参与度、获得感。

从首个工人新村到打造“人民城市建设示范点”

在成套改造过程中,每家每户改造方案的确定与过程中的优化充分听取民意。“街道干部、设计师和居民区干部经常一起接待居民,开好‘解忧杂货铺’,力求每次都让带着疑虑的居民收获信任而归,让‘新家’无限接近他们想象的样子。”曹杨新村街道党工委书记许春辉说。

“共建”理念也贯穿于“15分钟社区生活圈”打造中。走进上海首个“高线公园”百禧公园,人们很容易发现其围墙样式并不统一。据介绍,街道在公园建设初期充分听取了周边11个小区的居民意见,有的小区居民一致表示希望在小区内就能看到公园景致,小区对应的围墙就选用了铸铁透绿;有的小区居民担心安全问题,选择封闭的围墙,设计师就在墙体配上个性涂鸦;还有关于希望加高围墙保护隐私的建议,建造时也被采纳。

如今,“与群众见面法、听群众心声法、请群众协商法、受群众评议法、让群众得益法”,合称为曹杨新村街道群众工作“靠谱五法”,通过召开居民代表大会、设立居民议事会、开展社区听证会等形式,居民意见被广泛听取,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真正落在实处、落在细处。

从首个工人新村到打造“人民城市建设示范点”

搭好直通车,人民群众的“金点子”不断变成问题解决的“金钥匙”。

在人民建议征集工作中,街道干部多次赴居民区听取意见,针对助餐盲点,增设社区饭堂以及老百姓喜爱的特色菜品,在饭堂外打造营养花园,让居民享受到更加便捷、丰富、贴心的服务;在《上海市养老服务条例(草案)》征询座谈中,对于反映较多的老年人“叫车难”问题,街道借助人大代表联系选民工作,成功争取市级资源,在上海率先落地“一键叫车”智慧屏,获得广泛好评。

新中国的先行者,新时代里再出发。最老工人新村的“逆龄”生长,生动诠释了中国共产党的为民初心,繁忙而和谐的街区氛围里,曹杨新村人正在创造更美好的明天。

今日热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