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税体制改革下一步改什么?财政部重磅发声!

2024-07-31 19:57:03 - 金融时报

自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作出重要部署以来,深化财税体制改革引发热议。7月31日,国新办举行“推动高质量发展”系列主题新闻发布会,财政部有关负责人出席发布会,就深化财税体制改革、中央和地方财政关系等热点话题作出回应。

要点一览:

·将推进消费税征收环节后移并稳步下划地方,统筹考虑中央与地方收入划分、税收征管能力等因素,分品目、分步骤稳妥实施,拓展地方收入来源,引导地方改善消费环境。

·在中央统一立法和税种开征权的基础上,探索研究在地方税税制要素确定,以及具体实施上赋予地方更大自主权。

·规范非税收入管理,适当下沉部分非税收入管理权限,由地方结合实际差别化管理。

·把依托行政权力、政府信用、国有资源资产获取的收入全部纳入政府预算管理。

·完善财政转移支付体系,清理规范专项转移支付,增加一般性转移支付,提升市县财力同事权相匹配程度。

·适当加强中央事权,提高中央财政支出比例。

将推进消费税征收环节后移

并稳步下划地方

针对如何进一步完善税收制度,财政部副部长王东伟表示,接下来要拓展地方税源,适当扩大地方税权,以及规范非税收入管理。“下一步,我们将全面贯彻落实三中全会《决定》部署任务,深化论证具体改革方案,成熟一项、推出一项。”

在拓展地方税源方面,王东伟重点介绍了消费税改革。“在现行规模较大的几个税种中,消费税全部归属中央,主要在生产和进口环节征收。”王东伟表示,下一步,考虑将推进消费税征收环节后移并稳步下划地方,统筹考虑中央与地方收入划分、税收征管能力等因素,分品目、分步骤稳妥实施,拓展地方收入来源,引导地方改善消费环境。另外,研究把城市维护建设税、教育费附加、地方教育附加合并为地方附加税,授权地方在一定幅度内确定具体适用税率。改革环境保护税,将挥发性有机物纳入征收范围。

针对适当扩大地方税权,王东伟表示,近年来,在环境保护税法、资源税法、耕地占用税法等地方税立法中,已赋予省级地方确定具体适用税率、税收减免等管理权限。今后,在中央统一立法和税种开征权的基础上,探索研究在地方税税制要素确定,以及具体实施上赋予地方更大自主权。

此外,要规范非税收入管理。非税收入主要归属地方,是地方财力的重要组成部分。下一步考虑将规范非税收入管理,适当下沉部分非税收入管理权限,由地方结合实际差别化管理。深化自然资源有偿使用制度改革。把依托行政权力、政府信用、国有资源资产获取的收入全部纳入政府预算管理。对于收费公路问题,将按照“受益者付费”原则,推动优化相关政策。

适当加强中央事权、

提高中央财政支出比例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对改革完善中央和地方财政关系,作出了一系列新部署,为深化财政体制改革明确了目标和方向。财政部预算司司长王建凡表示,在收入划分方面,增加地方自主财力,拓展地方税源。推进消费税征收环节后移并稳步下划地方,优化共享税分享比例。规范非税收入管理,适当下沉部分非税收入管理权限,由地方结合实际差别化管理。

在转移支付方面,完善财政转移支付体系,清理规范专项转移支付,增加一般性转移支付,提升市县财力同事权相匹配程度。建立促进高质量发展转移支付激励约束机制。“这里的清理规范重点聚焦在专项转移支付,增加一般性转移支付,这和改革目标中提到的要增加地方自主财力是相对应的。”王建凡解释说。

此外,在财政事权和支出责任划分方面,适当加强中央事权、提高中央财政支出比例。中央财政事权原则上通过中央本级安排支出,减少委托地方代行的中央财政事权。不得违规要求地方安排配套资金,确需委托地方行使事权的,通过专项转移支付安排资金。

超长期特别国债已发行4180亿元

今年以来,积极的财政政策适度加力、提质增效,为经济持续回升向好提供了有力支撑。

财政部公布的数据显示,上半年全国财政一般公共预算支出13.7万亿元;中央对地方转移支付下达8.99万亿元,占年初预算的88.1%;去年1万亿元增发国债已全部下达地方,基本都已落实到项目上;截至7月26日,地方政府新增债券已发行1.9万亿元,将更多新基建、新产业等领域纳入专项债投向范围,专项债额度分配向项目准备充分、使用效益好的地区倾斜;今年还安排1万亿元超长期特别国债支持“两重”项目,截至7月24日已发行4180亿元。

财政部综合司司长林泽昌表示,财政部将加大政策实施力度,推动经济持续回升向好。一是更好发挥政府投资带动放大效应。根据需要和项目准备情况,及时发行并使用好超长期特别国债,积极支持“两重”实施。指导地方加快专项债券发行使用,加快增发国债资金、中央预算内投资等使用进度,形成更多实物工作量。

二是加力推动大规模设备更新和消费品以旧换新。将统筹安排3000亿元左右超长期特别国债资金,加力支持推动“两新”工作。

三是持续强化基本民生保障。落实好就业、教育、养老、医疗等领域的财税政策,加强财政资金保障,织密织牢民生“保障网”。

四是加强财政收支管理。严格依法依规组织收入,不收“过头税费”。严控非刚性非重点支出,把财政资金用在刀刃上。强化各级政府责任,确保基层财政平稳运行。

财税政策支持科技创新引领产业创新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提出,要健全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体制机制,健全促进实体经济和数字经济深度融合制度。

谈及积极的财政政策如何发力助力塑造发展新动能新优势,王东伟表示,总的考虑是,落实好支持科技创新引领产业创新的一系列财税政策。

一是着力“强基础、攻关键”,支持增强科技创新能力。2024年,中央财政科技支出预算安排3708亿元,增长10%。大力支持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融合发展,持续加大对基础研究、应用基础研究和前沿研究的投入力度,完善竞争性支持和稳定支持相结合的基础研究投入机制;支持布局一批国家科技重大项目,全力保障关键核心技术攻关,推动战略性新兴产业融合集群发展和未来产业加快培育发展。

二是着力“拓渠道、强赋能”,促进实体经济和数字经济深度融合。从2023年起,用三年时间开展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试点,分三批将90个城市纳入试点范围,目前已有66个城市进行了试点。安排180亿元,分三批支持60个城市开展制造业新型技术改造城市试点。

三是着力“畅流通、促消费”,推动服务业高质量发展。安排3000亿元左右的超长期特别国债,增强地方促消费能力,拓展消费新业态新场景。设立废弃电器电子产品处理专项资金,今年预算安排75亿元,推动回收循环利用。大力支持外经贸提质增效,累计安排超过110亿元,支持电子信息、工程机械、医药等重点外向型产业实施一批示范项目。

四是着力“补短板、增效能”,强化现代化基础设施建设。自2022年起,财政部支持启动国家综合货运枢纽补链强链试点,累计安排约180亿元支持25个关键节点城市,今年将再支持一批货运枢纽补链强链。支持全国200个左右县加快补齐农村地区公共充换电设施短板,促进新能源汽车在农村的消费。

五是着力“解难点、通堵点”,提升产业链供应链韧性和安全水平。着力支持解决产业链、供应链中遇到的“卡脖子”问题,组合实施多种政策工具,支持打造自主可控的产业链供应链。

今日热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