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供应链 | 阳光之下的合作博弈:中国光伏可持续供应链建设如何破局前行?

2024-07-31 17:59:24 - 市场资讯

全球光伏处于高速发展阶段。2023年,全球新增装机超过400GW,相比2022年增幅逾70%,创下了2011年以来新增装机比率的新纪录,其中“中国贡献”遥遥领先[1]。然而,随着光伏产业热度持续,对光伏产品需求的迅猛增加,市场竞争日益激烈,各国纷纷出台本地化政策,拉高本国市场准入门槛,保护当地光伏产业。

本月中旬,在世界资源研究所(WRI)支持下,中国科学院科技战略咨询研究院在北京举办了“中国推动光伏可持续供应链建设的对策研究”研讨会,与来自政府部门、学界及行业的二十余位专家学者对国际可持续供应链政策的复杂性、多样性及其未来可能对中国光伏产业带来的影响进行了分析,共同探讨应对之策。

绿色供应链 | 阳光之下的合作博弈:中国光伏可持续供应链建设如何破局前行?

中国科学院科技战略咨询研究院副研究员顾佰和及其团队介绍指出,从当前国际市场的政策趋势来看,许多国家正在通过绿色低碳标准、社会责任评价标准等措施加强对本国光伏产业的保护和支持。这些政策虽然提高了外部利益相关方进入本国市场的门槛,但客观上也为其当地光伏产业向绿色、低碳和可持续方向发展提供了助力。

根据研究模型结果,顾佰和团队认为,从全球层面来看,光伏“本地化”政策向“脱钩断链”演化,将延缓光伏组件成本下降速度,对全球2030年三倍可再生能源目标的实现带来不利影响。顾佰和指出,近期国际光伏回流政策比较难以逆转,从中长期来看,中国光伏产业面临着国际竞争力下降、国际市场份额下降以及国际竞争加剧的挑战,因此需要重视国际国内两个市场之间的平衡,搞好两个大循环:

坚定支持光伏产业链供应链的国际化,综合考虑政治风险、政策风险和运营风险,审慎考虑在不同经济体的产能布局,培育扩大有潜力的发展中国家光伏市场;

继续加大创新与技术更新迭代的强度;

加快建立完善光伏产品全生命周期碳排放管理标准和认证体系,提升产品绿色低碳竞争力;

优化绿色金融激励约束机制,扩大碳减排支持工具适用范围,促进绿色金融国际市场的深化发展。

绿色供应链 | 阳光之下的合作博弈:中国光伏可持续供应链建设如何破局前行?

依据在COP28上达成的“可再生能源3倍”目标,到2030年,全球可再生能源装机量至少达到1.1万吉瓦。作为光伏行业的中流砥柱,不论是制造端还是应用端,中国都将是实现该目标的关键力量。WRI致力于立足中国市场,推动可负担的、更可持续的可再生能源供应链建设,从而为全球“可再生能源3倍”目标的实现做出积极贡献。

在这次研讨会上,各专家结合光伏产业在国际国内面临的多重挑战和机遇,在光伏产业的可持续发展方面达成了广泛共识,强调了产能优化、碳足迹管理、技术创新、国际合作以及政策支持的重要性。与会专家指出:

激烈竞争之下,识别优质产能更为关键:目前光伏产品市场竞争加剧,要重新认识光伏产业高端制造业的属性。光伏行业需要在全球范围内进行更为分散的布局,以减少单一市场的风险。

需要高度重视碳足迹与绿色供应链:碳足迹问题是光伏产业在国际市场上面临的主要挑战之一。降低碳排放和提高碳足迹透明度十分关键,统一的光伏产品碳足迹核算标准和认证体系也不可缺席。

本地化政策频出正在拉高市场准入门槛:各国纷纷出台本地化政策保护本国光伏产业,增加了中国光伏产品的市场准入难度。应通过国际合作和技术创新,提升产品的竞争力,同时避免恶性竞争。

政策支持与协调尤为重要:需要加强政府在政策支持和跨部门协调方面的努力,以应对综合性的国际压力。国内政策应与国际市场需求相协调,避免内部竞争对外部市场的负面影响。

绿色供应链 | 阳光之下的合作博弈:中国光伏可持续供应链建设如何破局前行?

为此,与会专家建议:

1

积极优化全球布局

建议在东南亚、欧洲、美洲等地进行分散布局,发挥各地的比较优势。比如利用东南亚的一体化供应链优势,同时探索在欧美等地的合作契机

2

加快建立统一的碳足迹标准

建立国内统一的碳足迹核算标准和认证体系,优化绿色金融激励机制。通过政府主导,制定明确的碳足迹核算标准,并推动其国际互认

3

提升技术创新与国际合作

加强技术创新和国际合作,提升产品竞争力。通过技术创新保持行业领先,并与国际市场进行深度合作,利用各自优势实现共赢

4

加强政策支持与协调

解决政策支持和跨部门协调问题,需要政府在政策制定和实施中提供更有力的支持,并确保政策的连续性和协调性。政府在制定政策时,充分考虑国际市场的变化,并通过跨部门协作,提升政策的有效性和执行力

此次会议由全国人大常委、国家气候变化专家委员会副主任、中国科学院科技战略咨询研究院研究员王毅主持。来自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能源研究所、国家应对气候变化战略研究和国际合作中心、商务部国际贸易经济合作研究院、工业和信息化部赛迪研究院、中国循环经济协会、中国光伏行业协会、中国新能源电力投融资联盟、阿特斯阳光电力集团、中国民生银行和北京中创碳投的20多名专家代表参加了此次会议。

今日热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