受灾最重的平原村里熟食店重新开张

2023-08-31 00:18:55 - 新京报

受灾最重的平原村里熟食店重新开张

【重启进程】 村民整体暂住到阎村公寓,一边在安置点生活一边回家收拾被洪水泡过的房屋,月底已经有村民回村住了,如今村里的熟食店也重新开张了。

贾林芹收拾好当初从淤泥里抢救出来的几件行李,再看一眼住了十余天的简易房,登上了房山区窦店镇苏村村委会派来的班车。在灾后的第三十天,贾林芹能回家了。

暴雨洪水之后,房山区窦店镇苏村547户房屋被淹,不少村民无处安家。8月中旬,房山区阎村公寓成了苏村受灾村民们“临时的家”,为村民提供基本保障。

作为房山区窦店镇受损最严重的平原村,苏村的生活跟村边的大石河水般由急迫转为平静。初秋的晚风变得柔和,村委会门口的熟食店重新开张,店长于晓辉接到了第一份订单,是一份卤味猪蹄髈。  

搬进“临时的家”

“公寓这里吃住都挺好的,但村里才是家,我一直惦记着。”

贾林芹是8月12日搬进阎村公寓的,初来乍到,她和丈夫两人身上只带着寥寥几个塑料袋,里头装着户口本和一些重要证件。

回忆起7月31日的那场大雨时,所有人的感受是一致的。“雨下得太大了,水涨得尤其快。”贾林芹一家被救生艇转运出来,她离开的时候,水已经涨到胸口以上的位置。

苏村一共转运受灾村民超过两千人,但仍有超过两百名村民在灾后无处可去。如何安置村民,苏村党总支书记董文革当时绞尽脑汁,“一句话,要给大伙儿找一个可以过渡的地方。”

阎村公寓由此向受灾村民敞开大门。在房山区窦店镇党委和阎村镇党委的合作下,公寓经改造后成为房山区包括苏村在内的多个受灾乡镇村民的“临时的家”。阎村公寓一共有24排、695套房子,经过改造,可居住的用房有490间,余下的房间则被划分成洗衣房、小超市、理发屋、儿童活动室、医务室等,为村民提供生活服务。

每间居住用房的配套一致,具有独立卫生间,并配有单人床、热水器、空调、桌椅和简易衣柜等家具。阎村公寓内还有物业公司的工作人员在岗,为村民解决生活需求和生活问题。比如,上了年纪不会组装简易衣柜的老人,拨打客服电话,立刻有人上门组装。物业客服部主管任国策介绍,阎村公寓最高入住人数超过五百人,“只要是村民合理的生活需求,我们都尽量满足和配合。”

苏村党总支副书记于啟同受灾村民一起住在阎村公寓,并在这里成立了一个临时办公室。他介绍,住进阎村公寓的81户受灾村民中有三名是80岁以上的老人,需要特别关注。为此,于啟申请了三辆轮椅和若干拐杖,送到了村民门前。轮椅是新的,皮面上套着的塑料膜还没拆,贾林芹说自己使用得很在意,这些天常用它推着老人出门晒太阳。

坐班车回家清淤收拾

阎村公寓是临时的,但生活不是。住进这里的人们,有老人,有上班族,也有小孩。8月中旬,房山受灾各地陆续恢复水电及通讯,人们生活走回正轨,不少人需要返岗上班。阎村公寓距离苏村大约五公里,走路至少需要一个小时。8月16日起,苏村村委会特开了一辆往返阎村公寓和苏村的班车,保障上班族通勤。

贾林芹的丈夫董军在燕山附近上班,为园区里的员工提供送餐服务,每天都需要起大早,这趟班车解决了他上下班的难题。班车司机李建奎说,这辆专趟班车除了接送需要上下班的村民,还有很大一部分是回到村庄收拾屋子的人。比如贾林芹就每天都会搭乘这辆车回到苏村,清除家里囤积的淤泥和建筑废料。

8月下旬,窦店镇的补贴政策通知到各个村庄,综合救助、修缮补助和重建补助针对每家每户有不同程度的补贴。停滞在洪灾中的脚步,终于向前迈出了一大步。8月29日,贾林芹找到于啟,在阎村公寓苏村临时办公室签下了返家承诺书,决定离开阎村公寓,回到村庄。

“我要回去盯着屋子的施工进度,希望今年能搬进新家。”贾林芹和丈夫两人的行李不多,三两个超市大号塑料袋就装完了,贾林芹节俭,用脏了的抹布也不舍得丢。

8月29日上午,贾林芹回村了,她交还了临时住处的房屋钥匙,像是和那场洪灾完成交棒,她走上回村的班车,回到了自己熟悉的那个家。

洪水后的村庄正在重建

距离7月31日上午大石河发生管涌险情,已经三十天了,董文革仍未彻底从那场洪灾中缓过神来。洪水退后,苏村处处积满淤泥,深处的淤泥有半米厚,臭气让人头昏脑涨。董文革和村两委成员、村民志愿者以及救援抢险队伍,花了一周时间,在8月8日前基本完成村内主要道路的清淤工作。

想跟董文革聊会儿天是困难的,因为他电话一直没停下。“越快越好,尽快再做一次检测”“水质必须盯紧,大家最看重这个”“先确认能不能洗澡和洗脸”……董文革的声音透着焦急。

8月24日,董文革又联系了专业人员到村内洗井,这是村里唯一的井,为村民提供日常生活用水,大雨过后,井口被洪水冲毁,水源受到污染。凭着救援物资里的饮用水,苏村受灾村民撑过了几天,在村内完成通路、通水、通电和通通讯的基本要求后,董文革赶紧把洗井提上重建议程。几个小时后,苏村的井洗好了,董文革反复向专业人员确认井水的使用标准,并把这个消息通过社交软件社群告诉给了村民。他说:“这是一个好消息,让村民吃上放心水。”

消杀工作,灾后三十天仍在继续,这是让董文革最自豪的事情,因为及时和持续消杀,雨后堆积的淤泥,一点没有在村内滋生蚊虫。

七月底开始,董文革就在村委会住下了,他今年61岁,天天就在苏村里转,查看重建恢复情况,有时一句话需要向不同的人解释数十遍。说话太多,他的声带这个月出了问题,董文革说,不解释不行,得让村民心里踏实。

灾后房屋损毁,村民最关注的补助问题在八月下旬有了新的进展。董文革在8月22日收到相应的补助政策,并开始着手受灾村民信息登记工作。他介绍,补助分成综合救助金、重建补助和修缮补助三种类型。董文革说:“每家每户情况都不一样,我们要做的就是公平公正地按照补助标准发放。”

截至8月29日,在阎村公寓居住的苏村村民大部分搬离,回到苏村的家,于啟仍旧和几名村干部留守在那里,为每位归家的村民做好登记和收尾工作。

向未来迈步的人们

留守苏村的人们,比被临时安置的村民更早一步按下重建按钮。苏村的主干道上,有村民在门口清洗家具,有铲车正拖走建筑垃圾,也有村民恢复了生意。

临近8月底,村委会门口的熟食店重新开张,店长于晓辉接到了第一份订单,是一份卤味猪蹄髈。她戴着手套,切好称重,再透过小窗,递给客人。不到十平方米的小店一览无余,充满很平常的烟火气。

但是对于晓辉和丈夫来说,这种平凡的烟火气也是来之不易的,月初那场洪水,把店内的一切家具电器全部淹坏。于晓辉指着挨着天花板的空调说:“看见了吗,当时水淹到了空调下面那里,整个店就它逃过了一劫。”用了二十余天,于晓辉把店面修整了一遍,完成清淤和新电器的购置之后,便开始了连续的消杀工作。

临开业前,于晓辉居然有点紧张,她反复摆放一早就从市场买回来的新鲜食材。十分钟内,就有三位客人光顾,这出乎于晓辉的意料,“备料可能备少了。”

正值饭点,熟食店里的客人在一点点见证着苏村正常生活的回归,起码,立秋之后终于可以贴顿“秋膘”了。

新京报记者 陈璐

今日热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