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新”而行 奋楫高质量发展主赛道

2024-08-31 07:50:11 - 媒体滚动

转自:哈尔滨日报

向“新”而行 奋楫高质量发展主赛道

■本报记者张焱

聚力推动高质量发展和高水平开放,把“先行先试”作为最大政策红利,释放新动能、构筑新赛道、做强新平台、构建新生态……挂牌成立5年的中国(黑龙江)自由贸易试验区哈尔滨片区,青春又成熟,正昂首迈入全面创新改革发展的“快车道”。

5年来,哈尔滨片区推广全国自贸试验区成功经验254项,“带土移植”深圳经验105项;自主形成制度创新成果222项,其中49项入选省级创新实践案例。“南北共建飞地产业园区”入选全国第三批推广改革试点经验,深哈合作探索“飞地经济”打造全国对口合作新样板入选“中国改革年度地方全面深化改革典型案例”,制度创新取得突破性进展。

近3年,哈尔滨片区进出口总额年均增长33.6%,分别高于全市、全省14.6个和22.4个百分点,累计新设外资企业122家,实际利用外资46990.69万美元。

培育创新生态

加速形成新质生产力

哈尔滨片区聚力科创平台建设、科技成果转化、创新主体培育和创新生态构建,加速形成新质生产力。

5年来,东北地区首个大科学工程“空间环境地面模拟装置”投入试运行,航空航天高端装备产业园入选“全国十大未来产业科技园”,国家未来产业科技园获批建设,先进技术研究院完成注册。集聚省级以上众创空间、孵化器51家,其中国家级孵化器6家、众创空间4家,成为黑龙江省规模最大的孵化经济群。设立院士工作站18个,国家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3个,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64个,省级新型研发机构13家。国家级“小巨人”企业、省级“专精特新”企业、高新技术企业数量分别占全省的14.8%、24.8%、30%;全社会研发投入强度达到3.4%,处于国内第一梯队。

建设大项目

积极构建现代产业体系

哈尔滨片区坚持把产业高质量发展摆在首要位置,初步形成了以绿色食品、高端装备、生物医药为三大主导产业,新材料、新一代信息技术、航空航天、人工智能、生命健康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为主体的新型工业化体系。

5年来,哈尔滨片区依托哈工大、哈工程、省工研院等高校院所和工大卫星、华大基因等龙头企业,推动未来产业不断提升关键技术研发实力和科技成果转化效率。相继获批国家级双创示范基地和“科创中国”试点园区;碧海产业园通过校地合作联手打造国家军民融合产业示范基地。龙江广瀚签订17.8亿元的燃气轮机发电机组海外订单,作为北极天然气田的动力系统,合同金额、供货数量创我国历史之最。全国首例引用俄气供暖发电的轩辕集团燃气热电联产项目主体工程完工,投产后可新增供热能力1200万平方米,年减少碳排放量48万吨。

加强对俄合作

打造向北开放新高地

哈尔滨片区以巩固提升对俄全面合作为主线,持续构建对外开放的产业链、物流链、金融链、科创链和服务链。对俄消费类电子产品加工区、中俄能源产业园等平台类项目加快建设,俄罗斯国家馆、俄罗斯全苏鉴定中心投入使用,对俄合作综合平台作用进一步发挥。引进“哈欧”“哈俄”国际班列,可辐射俄罗斯123个城市;搭建“龙贸通”平台,实现“一带一路”沿线15个国家铁路运踪数据100%覆盖;快件跨境电商海关监管中心投入运营,保税物流中心(B型)取得公用型保税仓库的准予行政许可,进一步畅通对俄国际物流大通道。

在莫斯科设立哈尔滨新区驻莫斯科投资服务促进中心,实现“离岸发证”,不断加强与俄罗斯企业和机构的对接联络。成功举办“俄企中国行”“俄罗斯美食文化节”等活动,全面深化对俄经贸文化等领域的交流与合作。

优化营商环境

护航高水平对外开放

哈尔滨片区对标国际经贸规则,持续打造国际化、法治化、便利化营商环境,为企业提供全方位服务、全要素保障。

成立5年来,哈尔滨片区首创“一枚印章管审批”,成立行政审批局,行政审批集中度居全国前列。在全市率先建立政银企合作综合政务服务平台,打造“15分钟政务服务圈”。创新实施“闻询即审-无感变证”改革,打造全国首创无感审批2.0版,合并前置审批手续,极大地提升了审批效率。

哈尔滨片区在全省率先发布建设工程规划许可豁免项目清单,简化建筑许可流程和工程建设项目审批手续。建立区域环评分类管理机制,编制目前国内覆盖面最广、项目类型最多的环评管理豁免名录。推出企业投资项目“承诺即开工”改革,项目从土地挂牌到办理许可证由原来的90天压缩至40天。开通国际贸易“单一窗口”,开展全省首家RCEP原产地证明打印服务,优化外籍人员签证程序,稳步提升贸易和人员往来便利水平。

今日热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