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鬼压床”、强迫症、选择困难症、脸盲症……都可以在神经科学中找到答案

2024-08-31 06:48:35 - 媒体滚动

转自:上观新闻

“鬼压床”、强迫症、选择困难症、脸盲症……都可以在神经科学中找到答案

在浩瀚的人类知识海洋中,神经科学以其无尽的复杂性与深邃的未知性,吸引着无数好奇的目光,展现着令人着迷的魅力。它一次次地徜徉在幽深曲折的神经回路中,每一次损伤与修复,都是对人类自身的一次深刻洞察,每一次发现与突破,都让我们更加接近大脑——这个人类智慧的神奇引擎。

从文艺复兴时期的脑部手术到现代神经医学技术的突破,跨越五百年岁月洪流的神经学发展历程如同一部波澜壮阔的史诗,而《疯脑:五百年神经学奇案》(以下简称《疯脑》)一书便是这部史诗的精彩注解。书中精选了一系列惊心动魄、极具代表性的真实案例,历史与现实交织其中,惊惧与感动渗透交融,带领读者穿越时空,回到无数个“第一现场”,纵览那些令人拍案叫绝的颅内传奇。本文为该书的编辑手记。

不一样的神经科学史

《疯脑》的作者是中国读者并不陌生的美国新锐科普作家山姆·基恩,他是赫赫有名的“科普故事大王”,著有多部畅销书。山姆·基恩拥有物理学和英语文学双学位,其作品体现出敏锐的洞察力、深入浅出的文笔和广泛的知识储备,赢得了全球读者的喜爱。同时,他也是一位有着鲜明个人风格的作家,总是能从鲜有人关注的角度切入,善于将枯燥的科学概念和科学史转化为妙趣横生、扣人心弦的奇闻轶事。

此前,国内已经引进了他的多部作品,而《疯脑》,作为他的又一力作,同时也是《纽约时报》畅销书和亚马逊年度科普好书,将带领读者再次走进山姆·基恩构建的科学奇谭世界。

《疯脑》和我之前做过的其他科普书都很不一样,我将其概括为一座戏剧化的神经医学博物馆、一趟别开生面的精神治疗之旅、一本非传统的大脑自然史。基恩用小说家般的叙事笔触,将五百年间神经科学领域的重大发现、离奇案例和未解之谜精巧地串联起来,让人仿佛在沉浸式观看一部集悬疑、惊悚、烧脑、奇幻等于一体的电影大片。书中每一章都从一个奇特的病例引入,通过一个个有关大脑的怪奇物语,直达神经系统的运行机制,阐明脑部运作止于何处,心智运作从何开始,大脑如何说出诚实的谎言,神经医学又如何揭露普遍的真理。

也许很多人此前觉得神经科学距离自己很遥远,但读过这本书就会发现,其实它深深植根于我们的日常生活中,很多未解之谜都能从中轻松地找到答案。比如不少人都经历过的梦魇,或者所谓的“鬼压床”,不是什么“神秘力量”,其实就是睡眠瘫痪症。而生活中出现此类“超自然现象”,可能只是大脑沟通有误的副产品而已。还有我们总是挂在嘴边的强迫症、选择困难症、脸盲症,它们真实的临床表现和发生机制,在大脑中都有迹可循。

不仅如此,书里还探讨了一个哲学、宗教、心理学的共同话题——心-身二元问题。我们是谁?如何分辨真实和虚幻?自由意志真的存在吗?对于人类长久以来追索的这些大问题,也许神经科学为我们提供了一个全新的思维落点。事实上,大脑与人类的记忆、心智、情感等高级功能密切相关。

在戏谑离奇、高潮迭起的讲述之余,书中还时常有一些哲思妙语,让人往往在啼笑皆非或胆战心惊之时咀嚼出一些人生况味,重新观照自我与生命,重新定义健康与疾病、完整与残缺。比如,双目失明的探险家霍尔曼备受他人不解与嘲笑,他虽然周游世界,写了厚厚的游记,却没有出版社愿意出版。他在去世前说:“有没有人会这样认为,我失去了视力就一定会失去精神享受的能力?那些人其实是在精神上走进了黑暗,才会有这样错误的想法。我觉得他们非常可怜。”

看见每一个坚韧的普通人

最开始,我给这本书取的副书名是《创伤与修复的神经科学史》。固然,它与书的内容是吻合的,然而我总觉得“不对味”,它似乎泯灭了这本书的独特性,因其绝非一本普通的医学史著作,更是一部充满人文关怀和社会意义的作品。

在这本书里,一个个真实鲜活的生命轮番登场:被长矛刺中双眼,数百万个神经元断裂的法国国王亨利二世;与自己最亲密的朋友擦肩而过,却连眼都不眨一下的脸盲症患者;接受了双腿高位截肢手术,醒来时却真切感觉两边小腿肚都在抽筋的士兵;因中风而失去记忆的老人,因癫痫而陷入困境的孩子,因传染病而失去亲人的家庭……从王公贵族到平民百姓,在神经疾病的创伤与苦痛面前,他们都是普通人,他们活在自己的生活里、活在流动的历史里、活在神经学的进程里。他们的命运因科学而改变,他们的经历也影响着科学。基恩用细腻的笔触为病患注入生命,刻画着每一个普通人的挣扎和坚韧,照亮了那些躺在检验台上的角色。

奠定神经科学进展的,不是我们想象中冰冷的手术刀、仪器,不是触目惊心的模糊血肉,甚至不是那些优秀聪明的头脑,而是每天与我们擦肩而过的陌生人,是那些故事里暖色的人性,他们拓展了我们对于人脑的认识。

所以我最终把副书名定为《五百年神经学奇案》,它将这本书的主体从治疗和修复脑损伤的医生转变为病患,正是那些悬疑小说都写不出的、叫人拍案称奇的生动案例,塑造了神经科学的魅力与深度,更让我们看到了科学与人性的休戚与共。

我给本书写的封面文案是:“疯狂的科学家、精神错乱的罪犯、孤独的天才、不幸的灵魂……”与之相应的是腰封上的一排字:“看见那些神经科学发展进程中,挣扎与奋斗过的普通人。”我希望最终呈现在读者面前的,是作者着意勾勒的和我深切体会并十分想要凸显的,大大的“人”。与之匹配的,是封面使用了一款有档案感的字体,我希望,当读者翻开这本书的时候,那一段段尘封的人生被重新开启,沉睡的灵魂随之苏醒,每一个跃动的文字,记录着他们活过、爱过,曾经疯癫痴狂,也为后来者孕育出希望。

痴迷给科学带来了革命

其实这本书的原版书名如果直译过来应该是《神经外科医生决斗的传奇:从创伤、疯狂和康复的真实故事中揭示的人脑历史》,但我最后将它的中文版主书名定为《疯脑》,因为这本书真的足够“疯”。

书里描写的病例看起来匪夷所思、极为疯狂:一个人的生活变成了一系列即拍即得的照片,看不见过程,只能看到开始和结束;有人刮胡子只刮半边脸,穿衣服也只穿半边,一碗沙拉只吃其中的半碗;有人一只手接电话,另一只手就挂电话,一只手提上袜子,另一只手就把袜子脱到脚踝。还有颜色失忆症、外国口音综合征、克吕弗-布西综合征、卡普格拉综合征、科尔萨科夫综合征等这些我们闻所未闻的疾病。作祟的大脑,远比任何科幻作品震撼人心。这是一桩桩悲喜交集的真实案例,也是一个个生死攸关的黑色幽默。每一次精神治疗,都让你对自己何以成为今天的自己更了解一分。

不只患者,医生也很“疯魔”。比如那个痴迷于人体解剖的医生维萨里,他在午夜偷盗墓穴,从绞刑架上偷骨架,仔仔细细地进行解剖。无论多么令人毛骨悚然,他的痴迷的确给科学带来了革命。

当然,疯癫的大脑也能带来不一样的生命体验和惊喜,比如我们熟知的作家陀思妥耶夫斯基,癫痫发作时“恶魔附体”的体验却为他的小说增色不少。

正因如此,这本书在进行装帧设计时,全力围绕“疯”来展开。主视觉元素采用了毕加索式的线条勾勒人类大脑,呼应了“疯脑”的意境。一开始的配色方案是深蓝色背景、蓝色线条和明度较低的橙色文字,整体感觉比较稳重沉静,似乎“疯”得不够。后来设计师修改了配色方案,变成了最终呈现在大家面前的——更浅的蓝色背景,玫红色大脑线条,绿色的文字。耀眼的荧光色文字和线条跳脱于蓝色的背景之上,十分有冲击力和艺术感。它一下抓住了我的眼球,这才是《疯脑》应该有的气质。在今年的北京国际图书博览会上,这个封面收获了一位法国读者的盛赞,称其让人过目不忘。

自然科学与人文科学的交织编绘了人类探索世界和认识自身的宏大旅程。我希望通过《疯脑》这样一本不被常规定义的科普图书的出版,能让更多中国读者认识山姆·基恩这位“宝藏作家”,也希望他能为国内原创科普的创作提供一些新颖独特的视角,即选择那些处于大众想象之外的科学主题,并用适度的历史和人文重新将他们引入大众视野中。

回望这五百年神经学奇案,从最初的神秘与蒙昧,到如今的精准与深入,神经科学的发展经历了无数次飞跃与突破。但在大脑的深邃无垠面前,我们只是站在了探索的起点。未来,神经科学还将持续激发潜力、散发魅力。脑机接口,神经退行性疾病治疗的新突破,人工智能与神经科学的深度融合,每一个进展都将深刻改变我们的生活与认知。

“莫向外求,反求诸己”,也许,这世间最遥远陌生,也最独特动人的,便是我们每个人的大脑,正如《疯脑》开篇所说的,“当人脑的某一部分功能被关闭之后,某些全新的、不可预知的,甚至有时是美丽的东西就会呼啸着闯入生活”。

“鬼压床”、强迫症、选择困难症、脸盲症……都可以在神经科学中找到答案

《疯脑:五百年神经学奇案》

[美]山姆·基恩著

叶盛译

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

栏目主编:顾学文文字编辑:王一

今日热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