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污染要素之首!14部门联合发布噪声污染防治报告

2024-08-31 10:14:30 - 第一财经

生态环境部将督促各地尽快完成部门职能分工,逐步解决噪声污染管理职能不清问题,继续开展噪声投诉典型案件督办。

国家将动员各方力量,联手整治噪声污染,还群众一个安宁和谐的生活环境。

生态环境部联合中央精神文明建设办公室等13个部委和单位30日发布的《中国噪声污染防治报告(2024)》显示,2023年全国城市声环境质量总体向好,声环境功能区昼间、夜间手工监测达标率同比稳中有升。但噪声污染防治仍任重道远。

在生态环境部30日举行的例行新闻发布会上,生态环境部新闻发言人裴晓菲介绍,2023年,全国地级及以上城市12345政务服务便民热线以及生态环境、公安、住房和城乡建设等部门合计受理的噪声投诉举报案件约570.6万件,比上年增加120.3万件。全国生态环境信访投诉举报管理平台接到投诉举报中噪声扰民问题占61.3%,排各环境污染要素的第1位,噪声污染已经成为老百姓最为关心的环境问题。

近年来,我国城市建设快速发展,人口密度逐步增大,机动车保有量日益增加,工业、商业、建筑施工等活动越来越频繁,导致噪声源不断增多。随着蓝天、碧水、净土保卫战取得显著成效,人民群众对生态环境质量的期望越来越高,噪声污染问题逐渐成为生态环境质量和城乡人居环境的短板。

第一财经记者从生态环境部了解到,《“十四五”噪声污染防治行动计划》印发后,2023年,首次实现了全国338个地级及以上城市(不含三沙市)及1822个县级城市声环境功能区划分全覆盖。此外,全国338个地级及以上城市还全部完成声环境功能区划分情况评估。

环境污染要素之首!14部门联合发布噪声污染防治报告

环境污染要素之首!14部门联合发布噪声污染防治报告

各地创新管理手段,消除居民“家门口”的噪声污染。2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106个地级城市印发了噪声污染防治行动计划或实施方案。针对群众反映强烈的噪声投诉典型案件,生态环境部开展了4批42个典型案件督办,惠及百姓万余人。

裴晓菲介绍,各地推动噪声监测自动化,2023年,36个直辖市、省会城市、计划单列市基本完成功能区声环境质量自动监测点位核定和系统建设联网。多地实施工业噪声排污许可证管理,已有12万家工业企业噪声纳入排污许可管理,“十四五”末将实现工业噪声排污许可全覆盖。

与此同时,天津、上海、重庆、杭州、昆明、厦门、嘉兴等城市开展宁静小区试点创建。截至目前,全国已创建1700余个宁静小区。在中考、高考期间,通过发布倡议书、公开信等多种方式引导社会各界自觉减少产生噪声的行为,年均受益考生超过3000万人;京沪、京广、京哈、成渝、沪昆、贵南等线路的92趟列车设置“静音车厢”。

30日晚,业内专家在接受第一财经记者采访时表示,在诸多城市噪声中,机场噪声群众投诉量较大,防控任务艰巨。“我国噪声影响严重和比较严重的机场数量和占比均有增加,形势不容乐观。每年接到的噪声信访、投诉次数较多。”专家介绍,我国华中、华东、中南地区有噪声影响的机场数量较多,东北、西北、西南地区相对较少,与我国机场分布东密西疏状况相匹配。

生态环境部门此前一项调查发现,一线城市或旅游城市机场周边居民对飞机噪声反应较为强烈。“目前,我国机场噪声污染防控标准不健全、监测不到位、研究不系统等问题突出。”专家说。

环境污染要素之首!14部门联合发布噪声污染防治报告

专家介绍,噪声是一种能量,在传播过程中并没有给周围环境留下污染物质,而大气和水污染都有具体的污染物质;噪声污染限定在污染源周围一定范围内,噪声源消失,则污染立刻消失,而大气和水污染则存在污染的扩散问题,污染会长期(或较长期)存在。

此外,噪声源非常分散,且很难把企业里所有的噪声进行收集后集中处理,而大气和水污染物是可以集中收集处理的;噪声影响含有较大的主观因素,同样强度的声音对不同个体来说,主观感受会不同,噪声污染的界定往往比较困难,而大气和水污染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不具备主观性。

专家建议,推广先进技术。鼓励低噪声工艺和设备的研究开发和推广应用,适时更新产业结构调整指导目录和噪声与振动污染防治领域国家先进污染防治技术目录,推动相关行业绿色高质量发展。排放噪声的工业企业应切实采取减振降噪措施,加强厂区内固定设备、运输工具、货物装卸等噪声源管理,同时避免突发噪声扰民。

裴晓菲表示,下一步,生态环境部将督促各地尽快完成部门职能分工,逐步解决噪声污染管理职能不清问题;继续开展噪声投诉典型案件督办,推动解决老百姓‘家门口’噪声扰民问题;指导各地做好功能区声环境质量自动监测站点建设工作,确保全国338个地级及以上城市3800多个自动监测站点今年年底前全部建设完成;持续推动宁静小区建设、噪声地图应用等工作,不断提升老百姓宁静声环境的获得感。

今日热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