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科院离退休干部卢秀玲:祖辈的精神需要我们努力传承|家风故事征文选登

2024-08-31 16:08:30 - 媒体滚动

转自:中国环境网

祖辈生活在皖南黄山脚下的歙县,那群山环绕、风光旖旎的昌溪沧山源村,也是父辈生活居住过的地方,那里不仅山清水秀,还有祖上留下重孝道、重教育,以德为先,以读书为荣的优良传统。

从空中鸟瞰,沧山源村的形状犹如燕子匍匐趴地,因此也称为燕窝山庄,意在教育子孙做事要效仿燕子垒窝,不辞辛苦;做人要脚踏实地,燕不离泥。村口矗立着一座四方古亭,亭内嵌入着“孝子碑”,碑文由时任安徽巡抚陈彝撰写,清末歙县翰林许承尧书写的《吴孝子孙》,以传后世。讲述了祖上吴遇旦为感恩母亲养育之恩“割股疗母”的感人事迹,至今,孝悌已是我们后人代代相传的良好家风。

吴家祖辈重视教育,他们以经营茶叶致富,致富后仍然生活简朴,规定不购置田产,不营造豪宅,而把大量的资金投入到教育和公益事业,创办了沧山源义塾和昌溪痒里义学以及昌溪第一所新式学校崇文学堂,资助族中子弟读书;出资修建昌溪至沧山源台板石阶岭道等,后代发奋读书,考取功名的人才辈出。

祖辈叔公吴承仕五岁即入家族私塾读书,17岁中秀才,18岁赴南京参加乡试高中举人,24岁赴京师参加举员会考,廷试获一等第一名,时称“朝员”即状元。钦点大理院主事,1912年任司法部佥事。他热爱祖国,追求真理,毅然多次探望并照料因反袁世凯称帝而被囚禁的国学大师章太炎,同时谦逊地请教学问,成为具有继承与发展革命精神与学术思想的“章门大弟子”。在李大钊等革命志士被杀害时,他愤然辞去佥事官职,全心投身教育事业,深入研究国学,是中国近现代著名经学家、古文学家、教育家,著作甚丰。1936年加入中国共产党,抗日战争时期,他不顾个人安危,为挽救民族危亡而奔走呼号,诠释着共产党人的赤诚奉献。最终,因受敌人迫害,不幸病逝,年仅56岁。延安各界为他举行了隆重的追悼大会,毛泽东亲送挽词:“老成凋谢”,周恩来、吴玉章等也送了挽词,高度评价了这位饱有学识的清末朝元,经学大师,一位富有家国情怀的卓越的爱国主义者战斗的一生。现今,吴承仕故居也定为县文物保护单位,作为后人参观学习的教育基地。他集学者和革命战士品格于一身,德才兼备,又红又专,永远值得我们后辈崇敬和学习。

我公公的好学钻研精神,也是我们学习的榜样,他五岁练得一手好字,七岁在祠堂内书写大幅中堂,因人矮小,站在垫了木板的椅子上一挥而就,一时传为美谈。后来北京读书,1945年毕业于北京辅仁大学化学系,抗战胜利前夕,曾在家乡中学教书,1948年参加革命工作,成为轻工业部日用化学方面的技术负责人,中国电子学会化学电源分会理事,负责全国电池、火柴、磷厂等化工方面的技术指导和先进技术引进等工作。他不仅专业精通,还不断学习充实自己。读书和集邮是他的业余爱好,他自学精通英、日、德三国语言,深入研究中国邮票邮戳的发展史,多次发表论文和著作,是集邮界知名的专家。他在家中书不离手,闲暇之余,我们也都像他一样拿起书本看书学习,养成了读书学习的好习惯。

我自己由于十年文革没能参加高考,很是遗憾,在家人的鼓励和大力支持下,我又重新复习和自学了初、高中文化,以优异的成绩考取了电大,上学期间,婆婆和家人主动帮我看管孩子并承担家务,督促我每天晚上到单位办公室安心学习。因此,使我的学习成绩名列前茅,每年均得到奖学金,顺利取得大专学历,后来,在家人的支持下,又继续学习提高,取得了本科学历,并获得注册会计师资格。

“家和万事兴,百善孝为先”,这是我们全家努力传承的优良家风。公婆工作调到外地后,我们插队分配工作也留在了公婆身边,我们一家三代长期居住生活在一起,大家从不计较家庭琐事,都有一颗宽容善良的心,互敬、互爱、互相关心照顾,婆婆视我如己出,婆媳关系融洽,家庭和谐温馨,被单位评为模范的“五好文明家庭”。我们调回北京后,也将他们一起接回来,陪伴照料他们的老年生活,使他们度过了一个快乐幸福的晚年。因此,我爱人也得到了一个大孝子的美称。

现在,我们一家人仍然继承了老一辈的优良传统,做到孝顺礼貌,勤奋上进,善良有爱心。每年,我们仍不忘带着全家老小一起回老家去追寻祖辈的精神,参观吴承仕故居、孝子亭、孝子碑等,走走那九十级石阶,看看老房子,观赏一下那世外桃源的仙境,缅怀祖先,遵循教诲,努力将优良的家风代代相传,将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发扬光大,为建设更加美好、更加和谐的社会贡献我们小家的力量。

作者系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离退休亚运村支部原党委书记

今日热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