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心希望上海越来越好!”上海人民建议征集工作诠释人民城市的双向奔赴

2024-08-31 19:22:38 - 媒体滚动

转自:上观新闻

“真心希望上海越来越好!”上海人民建议征集工作诠释人民城市的双向奔赴

“我不是中国人,但我有一颗中国心。”阿思势是一名工作在上海的尼泊尔籍外科医生,在8月31日上午“人民城市建言有我——我和人民建议征集”分享会上,他提到了自己对外国人永久居留身份证使用便利化的建议被采纳落实的过程,并由衷地表示了感谢:“我见证了上海的成长,我真心希望上海越来越好!”

今年是人民城市理念提出五周年。为深入践行人民城市重要理念,更好听民声、汇民智、聚民力,市人民建议征集办在人民建议征集展厅举办了一场人民建议分享会,市相关职能部门及部分区征集办负责同志、建议人代表40余人参加分享会活动。一个个鲜活、温暖的故事,生动诠释了“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为人民”的深刻内涵。

“来到这里就像回到‘娘家’,感觉特别亲切。”分享会前,建议人代表参观了人民建议征集展厅。一批批优秀建议人的肖像照和“金点子”案例故事在醒目位置展出。建议人罗克平仔细地拍照、记录,“我感到十分自豪,这是一份荣耀,更是一份使命,让我们更有动力、更有劲头建言献策,为人民城市建设贡献自己的智慧和力量。”

罗克平是一位退休市民,多年来,他始终积极建言献策,为城市发展贡献智慧,多个建议获评优秀人民建议。其中,《关于建立“老专家智库”的建议》被写入上海“十四五”规划。在现场交流环节,罗克平谈到了参与建议征集的心得,他总结为:不抱怨、不急躁、不气馁。“碰到问题不抱怨,而是想一想有没有解决之道,不急着下结论。力所能及地做一些调研,思考解决方案,并不是所有建议都会被采纳,但只要是有利于城市发展、社会进步,和老百姓民生相关,提出建议本身就有价值。”

“真心希望上海越来越好!”上海人民建议征集工作诠释人民城市的双向奔赴

罗克平是一位退休市民,多年来始终积极建言献策,多篇建议获评优秀人民建议。

来自黄浦区曹光彪小学的徐笑对新中国成立后上海市的红色资源名录如数家珍:“新中国成立后的第一,如上海第一个居民委员会——宝兴里、上海第一条越江隧道——打浦桥隧道、上海市区第一座跨越黄浦江的大桥——南浦大桥等。”一番自信流利的童言童语引发了热烈的掌声。这位小市民曾动笔并提交了关于进一步梳理和宣传本市新中国成立后红色资源的建议,并被采纳。徐笑说道,希望小朋友们更多关心身边事、校外事,到社会课堂上学习,拓宽视野,用小小少年的眼睛去发现去思考,让城市建设中有更多我们的声音。

现场还有身着工作服的外卖小哥卢红,他来上海已有8年。今年7月一次偶然的机会,他看到奉贤区正在开展人民建议征集活动,抱着试试看心态,他提出了社区食堂延时服务的建议,以满足外卖小哥、环卫工人和执勤人员等市民的需求。在多方努力下,社区食堂的服务延时到了下午2:30,外卖小哥们终于能在忙碌之余享受安心可口的午餐了。“说心里话,我真没想到我这么小的建议居然被政府看到了,还真管用,我挺感动的。”卢红告诉记者,目前他心中已酝酿了新的建议方向,希望发挥快递小哥走街串巷,能顺带发现哪里电梯坏了、哪里花盆架松了等问题隐患的优势,搭建一个平台,让他们及时将发现的问题上报并解决,为人民城市社会治理贡献小哥们的力量。

“真心希望上海越来越好!”上海人民建议征集工作诠释人民城市的双向奔赴

外卖小哥卢红在今年7月提出了社区食堂延时服务的建议。

在互动交流环节,建议达人吴豪感叹,一个好的建议诞生,都离不开三个关键要素:心要细,腿要勤,情要真。不同年龄、不同行业、不同国籍的“‘征’心英雄”,用他们的热心细心和实际行动,为城市建设和社会治理贡献了真知灼见。

自2020年7月17日上海市信访办挂牌市人民建议征集办,成为全国首个省级人民建议征集工作机构以来,市征集办共收到群众建议超过34.9万件,占信访总量的37.3%,重要建议采纳率达98.5%。110余个职能部门开展专项征集500余次,收到建议4万余条,普通市民的建议被写入“十四五”规划纲要、转化为民心工程实事项目。

市信访办、市人民建议征集办主任盖博华指出,在人民城市重要理念的引领下,广大市民群众以主人翁的姿态,更加积极地投身城市社会治理。各级各部门诚心拜人民为师,虚心向人民学习,真心汲纳人民智慧,群众的“金点子”源源不断转化为城市治理的“金钥匙”,结出利民惠民的“金果子”。人民建议征集平台生动展现了“慧从民来、惠及民生”的双向奔赴,生动诠释了“人”与“城”的互相成就。未来将继续践行人民城市重要理念,牢牢把握全面深化改革的总体部署,更好发挥“征民情、集民智、聚民力”的平台作用,也诚邀广大市民群众继续建睿智之言、献务实之策,共同建设属于人民、服务人民、成就人民的美好城市。

栏目主编:毛锦伟

今日热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