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铜器文物汇聚邕城,假期来博物馆赏青铜之美

2024-10-02 17:11:11 - 南宁晚报

10月1日,广西壮族自治区博物馆精心打造的“铸于铜融于心——广西馆藏青铜器中的‘三交’印记”特展免费向公众开放。“三交”即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展览以广西出土的青铜器文物为载体,以古代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为主线,共汇聚了150余件/套来自全区20多家文博单位珍藏的青铜器文物。

青铜器文物汇聚邕城,假期来博物馆赏青铜之美

广西青铜文化的形成,与古代的人群交往和文化交流有紧密关系。早在商周时期,随着五岭南北之间互动的增强,生活在广西境内的西瓯、骆越先民受到来自中原青铜文化的影响,开启了八桂大地的青铜时代,并在与周边青铜文化的交往交流过程中,逐渐创造、发展出具有本地特色的青铜文化,以其鲜明的地域特色丰富了中国青铜文化和中华文明的内涵。

青铜器文物汇聚邕城,假期来博物馆赏青铜之美

本次展览分为“从无到有”“多彩共融”“美美与共”三个部分,透过一件件承载着厚重历史的青铜器,展现广西古代青铜文化从产生和发展的过程中,不断与中原文化和周边地区文化交流碰撞、交融创新,从侧面见证了中华文明从多元汇聚为一体,一体容纳多元的历史演进格局。

展览主创带你赏青铜之美

在祖先留给我们的文物中,蕴藏着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历史印记,这在广西古代青铜器中表现尤为突出。广西壮族自治区博物馆藏品管理和展览部副主任黄海荣特别向大家推荐了几件不可错过的重磅展品,解读千年前的文化密码。

兽面纹提梁铜卣

商代(约公元前1600—前1046年)

1974年武鸣县(今南宁市武鸣区)全苏村勉岭出土

青铜器文物汇聚邕城,假期来博物馆赏青铜之美

卣,是古代盛酒的青铜器皿,盛行于商代和西周。这件铜卣通体以云雷纹为地纹,装饰有兽面纹、夔龙纹、三角形蝉纹,提梁两端各饰一牛首。整件器物构图严整,装饰华丽,充满厚重奇诡之感。

青铜器是人类社会迈进文明社会的重要标志,而这件出土于广西的铜卣无论是器型还是纹饰,都与中原地区商代的同类器物风格一致,可见中原文化对岭南地区的影响。

云雷纹铜角形器

西周(公元前1046—前771年)

1984年柳州市五里废旧三仓拣选

青铜器文物汇聚邕城,假期来博物馆赏青铜之美

这是一件古代的饮酒器,器形呈牛角造型,通体饰精美的云雷纹、三角形纹、斜线纹和弦纹。其造型奇巧趣致,铸造工艺精湛,纹饰精美细腻,独具风格,在国内罕见,为广西百越青铜文化之杰作。

据文献资料记载,古代南方的侗族和苗族有用牛角做酒杯接待贵客的习俗,客人喝酒时需一饮而尽。此件饮酒器的纹饰为西周时期中原青铜纹饰中典型的云雷纹,造型却具有南方的民族特色,体现了中原文化与西南少数民族文化的交融碰撞。

人面弓形格铜剑

战国(公元前475—前221年)

1999年百色河流域出水

青铜器文物汇聚邕城,假期来博物馆赏青铜之美

人面弓形格铜剑是一种剑身有人面纹图案,剑格呈弓形的青铜短剑。茎、格、身均有纹饰,铸造工艺精良,纹饰精细,刃部锋利。此类短剑形制独特,地域性强,仅流行于战国时期岭南地区,包括中国广西、广东、香港和越南北部。

战国时期,生活在这个地域内最活跃的民族是骆越族,他们已有发达的青铜铸造业。铸造人面弓形格短剑或有严格的共同准则,人面纹代表一种精神信念。

刻花三羊钮铜盒

东汉(25—220年)

1986年合浦县风门岭汉墓出土

青铜器文物汇聚邕城,假期来博物馆赏青铜之美

铜器錾刻工艺最早约见于春秋晚期的吴越地区,而广西的铜器錾刻工艺兴起于西汉中期,以合浦、贵港为中心。古代工匠用坚硬精细的金属工具,在铸造的铜器外表錾凿、镂刻出繁复精致的纹样,使器具显得精美华丽。

这件刻花三羊钮铜盒为饮食器,若仔细观察,器盖和器身相交处藏着动物造型的图案,相当于“定位装置”,足见古代工匠精雕细琢、精益求精的精神。

来源|南宁晚报·南宁宝新闻客户端记者陈蕾/文宋延康/图/视频

编辑|施湘

校对|卢小青

审核|姚晓敏

今日热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