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播学者、复旦大学新闻学院教授张志安:“熬”包含坚韧直面焦虑的态度

2023-01-02 19:57:00 - 广州日报

转自:广州日报客户端

白象在2022年年末推出短片《熬过,更懂成长》,将目光聚焦在四位略有迷茫但坚持不服输的年轻人身上,记录他们在共同感知“熬过去”力量的同时,给予更多“正在熬”的人前行动力;在2022年的最后一天,《南风窗》发表文章《每一个熬过2022的人,都是英雄》,通过采访医生、观察烟火气重新升腾的城市,呈现出当下“熬”这一状态写照。

从这些案例可以看出,“熬”的词义正悄然发生变化。传统意义上的“熬”往往是指耐苦支撑,是一种苦闷的、被动的等待姿态,而现在网络上的“熬”则是一种奋斗的状态,意味着拼尽所能努力、意味着蓄势待发,成为一种更普适、更正向的表达。

传播学者、复旦大学新闻学院张志安教授认为,过去三年人们会经过一个非常复杂的心理状态变化过程。2020年初会恐慌,在政府采取措施后变得安心一些,但到去年和今年,大家会因为各种困难感到焦虑,伴生出“熬”的感受。但从另一个角度看,“熬”也可能是一个克服焦虑的心理机制——“熬”包含着大家更加坚韧地直面焦虑的态度,也包含着通过共情发现大家都在经历艰难时期从而获得安慰。

经过社会大众的讨论,“熬”一词如今正成为许多人岁末年初的共同感受。正如咬文嚼字每年会评选年度热词、《韦氏词典》会公布年度词汇,南风窗和白象等所洞察出的“熬”,也是社会大众心理的投射。人们锻炼出一股“熬劲”,在不确定的日常中能定心态,熬过大小危机,蜕变成自己向往的模样。

比如《每一个熬过2022的人,都是英雄》文章中采访的李医生,“阳康”后重返工作岗位,身边的同事却陆续倒下,成为了艰难时刻科室里的支柱。在最辛苦的时候,他72小时未踏出过医院,可供闭眼休息的只是办公室的一张行军床。但他坚信这是黎明前的最后一段黑暗时光,保持专业才是渡人渡己之道,越是难熬,越要专业尽责;白象短片《熬过,更懂成长》的年轻人亦是如此。在残酷现实面前,演员蔡程昱仍然拥有无尽勇气追求热爱的歌剧;自媒体博主拉宏桑坚定探索新的可能,把日子过出不一样精彩;医学博士后刘畅在选定的道路上深耕自己,找到内心平静;青年导演185同学面对挫败,不断发力重新出发。

平凡的个人如此,城市亦如此。现在,广州、成都、北京等第一波迎击感染高峰的城市正在逐渐复苏,升腾起久违的烟火气;苏州、佛山、浙江各市便吹来组团包机出海谈生意、抢订单的振奋消息,抢回发展新机。

“现在是熬出头的关键时期,抱有的期待会更多一点,等大家熬过这一两波高峰,我相信审慎乐观的心态会进一步强化。熬过来的人,会更审慎地处理自己的消费欲望,也会加倍努力、更加珍惜得到的机会,去努力奋斗、努力赚钱、努力发展自我。”张志安教授在接受采访时表示。

文/广州日报·新花城记者涂端玉

今日热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