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诈骗分子“盯”上的大学生们

2022-11-02 09:42:39 - 创事记

被诈骗分子“盯”上的大学生们

欢迎关注“新浪科技”的微信订阅号:techsina 

文/王玮

来源:黑板洞察(ID:heibandongcha)

导语

随着现代通信技术的创新变革,手机短信、电子邮件等互联网媒介逐渐成为不法分子实施诈骗活动的载体,而大学生则是“重点关照”的群体。尤其近些年,高校大学生诈骗案件频发,诈骗方式涉及交友、购物、兼职、考试、社会实践等多个方面,经济财产损失严重,甚至威胁到人身安全。那么,高校诈骗具体有哪些类型,大学生因何成为重点攻击对象,面对层出不穷的行骗手段,又该如何防范?

01

手段层出不穷

骗局无处不在

高校诈骗是一个较为宽泛且不断演化的概念。过往,其主要集中于宿舍推销化妆品、文具等产品,以次充好,骗取金钱;以招聘、代售为名,骗取介绍费、押金、报名费;利用学生同情心,对他们进行现金欺诈等几大内容。现如今,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高校诈骗的手段形式也呈现“多元化”趋势。从原来单一的现金骗取,慢慢演变到利用电话短信以及网络媒介实施诈骗。

首当其冲的即电信诈骗,不法分子通过电话、网络等方式,编造虚假信息,对学生实施远程、非接触式的行骗。据公安部2020年公布的数据显示,全国公安机关共破获电信网络诈骗案件32.2万起。其中,网络贷款、兼职刷单、冒充客服和“杀猪盘”诈骗,是最常见、危害最大且影响最广的四种诈骗类型。

被诈骗分子“盯”上的大学生们

而在就业难环境下,打着“求职”“兼职”的旗号进行诈骗屡见不鲜,大有愈演愈烈之势。由于毕业既失业这句戏言日趋成为现实,迫使一些学生开始有病乱投医,骗分子便利用其无助、惶恐心理,通过各种渠道散发虚假招聘信息来行骗。特别对应届毕业生而言,当表现出面试意向的时候,对方就会开出丰厚的报酬,优越的福利来加大诱惑力度,再收取各种报名费、手续费、押金等费用。

此外,网聊、网购、校园贷也是高校诈骗中的常见手段。基于对大学生消费情况的了解,利用利用攀比、贪欲等心理实施诈骗。尤其在一些大城市,大学生属于高消费低收入的人群,很多不法分子正是利用这种信息差,通过网络的虚拟性逃避网监部门的管理,轻易利用网络进行各种违法犯罪活动。

更有甚者,通过非法渠道获取学生个人信息,冒充学校、财政局、教育部门或民政部门的工作人员行骗。例如,诈骗分子会表示有一项针对贫困学生的助学金已经转入银行,并以领取贫困补助或退学费为名,让学生将卡内存款汇入其指定的账户上,从而完成诈骗。

02

初来乍到,意识淡薄

骗子的“眼中钉肉中刺”

相关调研显示,在校大学生缺乏社会经验和防范意识是高校诈骗频发的重要原因。其中,有超过六成的学生表示,自己在上大学前很少或者较少接触社会上的人和事;有70%的学生认为自己“很容易相信别人”。可见,大学生的意识单纯,缺少对陌生人的戒备之心是造成诈骗得逞的主要因素。

特别在中国传统教育环境中,孩子升入大学之前,普遍的环境就是学校或家庭为主阵地,往往接触不到更多的外界事物。但大学则不同于此,会有很多“走出去”的社会活动,间接导致学生从高中过渡到大学这一期间身份和思想的不匹配,即身份迅速转变而思想能力却不足以支撑。社会生活经验甚少、分辨是非能力不足、防范意识较差,加之容易感情用事,自然成为了骗子的“重点关照”对象。

被诈骗分子“盯”上的大学生们

再从大学生受骗特点分析,大学生受骗时间一般多发生在寒暑假期间和开学后一段时间。因为此时为注册缴纳各类学杂费,其手中基本都存有一定数量的资金。一旦诈骗得手,对诈骗分子而言,“收获”无疑是巨大的。并且,诈骗分子大多选择在校园、银行门口、汽车站、火车站、公共电话亭等地点下手,这些地方人员复杂,行骗时不易引起受害者怀疑,且视野开阔,一旦失手利于脱身,有效降低了犯罪成本。

此外,大学生贪小便宜,急功近利的心理也易被人“拿捏”。贪心是受害者最大的心理缺点,很多诈骗分子之所以屡屡得手,很大程度上是利用了大学生贪心等非分之想,他们往往被诈骗分子开出的“好处”“利益”所吸引才最终落入圈套。

总的来看,利用学生群体社会阅历较浅、安全防范意识相对淡薄等特点将黑手伸向校园,“无抵押、低利率贷款”“低价网购商品”“兼职刷单”“网络交友”“论文代写”等精心设计的骗局层出不穷,确实令在校大学生防不胜防。

03

官方“整活”最为致命

防范诈骗需多方参与

前文可见,校园诈骗具有流窜反复的特点,仅靠各别机构单一整治力度远远不够,需要建立校内外安全信息联动机制,动用多方力量共同防范。校园保卫部门应切实加强与公安机关的信息互通的网络机制,确保在案发后第一时间可以掌握一手资料和线索,为公安机关查破案件提供帮助。

国家政策层面,相关规定和措施应逐步跟进完善。去年,银保监会、教育部等五部门联合印发《关于进一步规范大学生互联网消费贷款监督管理工作的通知》,从加强消费贷款业务监管、加大对学生的教育帮扶力度、强化网络舆情监测、加大违法犯罪问题查处力度等四个方面规范校园贷。此外,全国学生资助管理中心每年也会发出预警,提醒学生警惕“注销校园贷”这种新型骗局。

被诈骗分子“盯”上的大学生们

而学校作为防范校园诈骗的主力军也应与时俱进,创新防范治理手段。前不久,中科大学生在社交媒体发帖称,收到了“中秋免费月饼领取”的邮件,填写资料后月饼没领到,发现是钓鱼邮件。据学校相关人员表示,这其实是一次官方“整活”,学校希望借此机会用一种新的方式推广网络安全知识,提高反诈意识,于是选择进行钓鱼邮件演练。

结果来看,众多师生中有人不幸“中招”,其中大一新生“中招”人数最多,相关网络安全知识比较欠缺,他们填写了真实的个人资料。学校表示,下一步将会着重对大一新生进行网络安全培训。与此同时,也有人保持清醒。一些学生提交了虚假的信息,具有较强的的防范意识,甚至还有学生对学校的钓鱼网站进行了DDOS攻击,采取反制动作。

因此,学校官方进行类似自上而下的“演练”无疑是有必要的,能够有效提高学生反诈骗意识。据中国科学技术大学表示,2022年1月~8月期间,学校邮件服务器有921个账号被黑客窃取密码并发送垃圾邮件,平均每天近4个账号被窃取密码。并且,不法分子开始针对学校人员特点,编写针对性的钓鱼邮件,手段愈发隐蔽和猖狂。

结语

治理高校校园诈骗是一个长远且艰辛的历程,过程中不仅关系到学校、公安、银行等多个部门,还关系到整个社会政治、经济、文化、保障等各个部门的共同发展和提高,是一个复杂而艰巨的系统任务,需要长时间协同进行。而作为学生,更需努力提高自身防范意识,不给诈骗分子可乘之机。

今日热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