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威:打造“六链”模式稳定“就业链”撬动“增收链”

2023-11-02 11:05:00 - 中国甘肃网

西北角·中国甘肃网记者 张振国  通讯员 常龙

今年以来,武威市认真落实省委、省政府关于稳岗就业工作部署,紧紧围绕大抓经济的主旋律,深入实施就业优先战略,千方百计扩岗位,多措并举稳就业,助推群众持续稳定增收。全市城镇新增就业1.9万人,超时序进度三个月完成年度目标任务,同比增长15.6%。三季度,城镇居民收入达26450元,增速6.6%,高于全省平均增速0.5个百分点。6月,武威市获评全省2022年度促进就业工作先进地区激励对象,是全省两个市州之一。

武威:打造“六链”模式稳定“就业链”撬动“增收链”

做优“服务链” 架起“职通桥梁”

依托武威就业公众号、视频号、抖音号等新平台,开展直播带岗、信息发布、岗位推介等活动,推行“数字就业”新模式,通过“云招聘”实现“云就业”,确保让群众足不出户就能了解就业信息。健全村、镇(街道)、县(区)三级就业服务网格,选优配强镇(街道)和村劳务专干,建立人力资源供给清单,打造“就业超市”,细化就业服务。

开展“组团式”对接,组织用工缺口较大的25家企业赴定西、平凉、天水开展专场招聘活动,达成就业意向3300余人。组建流动招聘小分队,深入乡村、社区、街道开展流动招聘。市县区政府分管领导走进直播间直播带岗,常态化开展“局长带岗”“科长探岗”和“春风行动”“就业援助月”、抖音“直播带岗”等线上线下活动76场次,推送就业招聘信息243期,累计提供5.3万就业岗位。加强高校毕业生、退役军人等重点群体就业援助服务,零就业家庭保持“动态清零”,高校毕业生连续3年就业率达90%以上。

发展“产业链” 激活“就业大盘”

坚持把“产业链”作为拓展“就业链”规模的重要驱动,聚焦“1+6+N”奶产业集群、牛羊猪禽果菜菌草“8+N”优势主导产业,围绕全市275个高质量发展重大项目和87个招商引资洽谈跟进重点项目,把伊利、达利园、红太阳等中大型企业作为吸纳就业的重点,加力拓岗位,做大就业盘,集中组织开展“才聚武威·智创未来”系列招聘活动,提供2.37万个岗位,为313家企业招聘人才5000余人,吸纳本地农村劳动力9万余人次。先后在厦门、西安、北京、兰州等地举办集中引进急需紧缺人才宣介招聘会,发布岗位557个,已签约引进人才365名。

充分借助“汉唐天马城”旅游引爆效应和“东方甄选”甘肃行武威站活动效应,加力拓展旅游业产业链就业岗位,持续扩大就业规模。深入实施以工代赈项目,以“工”促就业,以“赈”惠民生,着力稳定就业较为困难的农村劳动力就业。充分发挥社保惠企稳岗作用,为3024户企业减免失业保险费1308.30万元。

武威:打造“六链”模式稳定“就业链”撬动“增收链”

夯实“培训链” 解锁“技能礼包”

坚持把职业技能培训作为解决结构性矛盾的重要举措,成功探索建立了“需求+供给”“培训+品牌”“技能+就业”“学校+X”等职业技能培训体系。全面推行“职业培训券”电子化管理模式,广泛开展订单式、嵌入式、套餐制、项目制培训,重点抓好农村转移劳动力、返乡农民工等重点群体和养老护理员、家政服务员等康养类重点职业培训,建立培训后就业跟踪服务,帮助其稳定就业岗位,开展职业技能培训2.7万人次,超年度目标任务15.4个百分点。

举办武威市2023年创业师资培训班,遴选备案创业导师12人,高技能人才总量达到3.15万人。率先在全省开展技能人才职业技能等级认定和专项职业能力考核工作,完成技能人才评价5245人次,越来越多劳动者走上技能就业、技能成才、技能增收之路。

拓展“输出链” 端好“劳务饭碗”

坚持把劳务输转作为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和助推乡村振兴的重要抓手,建立“乡村(社区)就业专干+网格员+就业信息员”的就业统计模式,做好劳动力就业实名制和信息采集工作,摸清劳动力底数。加强与新疆、青海等常态化用工重点省份对接,紧盯东南沿海地区反季节劳务用工需求,及时组织“点对点”劳务输送,实现务工人员“出门上车门、下车进厂门”。充分借助“春晖行动”东风、采取“走出去,请进来”方式,与哈密、酒泉、天水等8个地区签订劳务合作协议,

劳务合作的“朋友圈”越来越大。推行“免审即享”脱贫劳动力外出务工交通补助政策,为7.97万名符合补助条件人员落实一次性交通补助2695.52万元,落实率100%。全市输转城乡富余劳动力40.32万人,创劳务收入121.2亿元。

兜牢“帮扶链” 守住“民生底线”

积极培育和打造创业就业孵化示范基地,聚焦优势产业、支柱产业和特色产业,提供配套服务,突出示范带动作用,累计建成创业就业孵化示范基地(园区)24个现有在孵企业908户,吸纳带动就业6148人。率先在全省建设网上申办平台,实现创业担保贷款“网上办”,不断破解创业生态链瓶颈,打造了集创业政策、担保贷款、孵化基地、导师辅导、创业活动于一体的“一站式”创业资源供给服务模式,为2053个人和23户小微企业发放创业担保贷款3.2亿元,吸纳带动就业5357人。

鼓励乡村就业工厂(帮扶车间)围绕当地资源优势和特色主导产业,为脱贫劳动力提供更多、更稳定、更高质量的家门口就业机会,累计建成乡村就业工厂(帮扶车间)185家,累计吸纳就业9869人,其中脱贫劳动力2799人。加强重点群体就业援助服务,落实城镇大龄人员、零就业家庭成员、低保户、残疾人、退役军人等就业困难人员就业政策,开发城镇公益性岗位3354个,完成失业人员再就业5909人,就业困难人员实现就业2317人,输转有意愿的脱贫劳动力11.69万人。

强化“保障链” 打造“乐业环境”

深入开展欠薪隐患大排查、劳动者诉求大接访、欠薪问题大整治活动,进一步擦亮以“一心、二以、三办、四度、五化”为模式的武威治欠品牌,让农民工工资“颗粒归仓”,督促企业为6600名农民工支付工资9100万元。加强劳动监察执法力度,全面开展人力资源市场清理整顿,全力维护劳动者合法权益。

持续深化“多部门联合、一站式服务、一揽子调解”的矛盾化解路子,与中国劳动关系学院签订“天马计划”人才孵化基地合作协议,在“慧”调解工作室的基础上,人社、工会、司法共同打造了天马慧调解中心,构建起了“慧调解+仲裁+高校+法院+司法+工会”的“5+”劳动人事争议调解新格局,使全市劳动人事争议多元处理机制更加健全,部门联动质效明显提升,劳动人事争议仲裁结案率、调解成功率分别为100%、79%。“慧”调解工作室被人社部、全国总工会、全国工商联、中国企业联合会通报表扬为突出基层劳动人事争议调解组织。 

今日热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