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根巴斯克人的手杖——一个跨越亚欧大熊猫文化结缘的故事

2023-11-02 11:00:38 - 中国绿色时报

2023年10月13日,在夹金山下的四川省宝兴县大熊猫溯源馆内,一次以近百年历史为背景的谈话正在进行。

“这是一根制作于1926年的手杖,它是我家的传家宝。今天,我按照父亲生前的遗愿,将它赠送给孙先生。”

赠送手杖的是来自法国比利牛斯省艾斯佩莱特市的奥古斯特·戴海杜,接受手杖的是四川省大熊猫文化学者孙前。

戴海杜为什么将“传家之宝”的手杖赠送给孙前?

这根手杖的背后,又有着怎样的故事?

一根巴斯克人的手杖——一个跨越亚欧大熊猫文化结缘的故事

一次民间活动

开启两国两地友好往来

故事要从150多年前说起。

奥古斯特·戴海杜的父亲安德烈·戴海杜,生前曾任艾斯佩莱特市市长,在该市有一所百年老校——戴维中学。

为什么叫戴维中学?

当地的很多人并不清楚校名的来历。经过安德烈·戴海杜多方打听,最后才知道:在100多年前,这里曾出了一位叫阿尔芒·戴维的名人。随后,经安德烈·戴海杜多方考证,阿尔芒·戴维的身份让他大吃一惊。

1826年,阿尔芒·戴维出生在比利牛斯省艾斯佩莱特市,是巴斯克人。1869年,阿尔芒·戴维到大山深处的宝兴县,他发现了大熊猫这一珍稀物种,并把大熊猫介绍给了世界。

1900年阿尔芒·戴维去世后,这段经历也湮灭于岁月长河中了。

为此,安德烈·戴海杜开始奔走呼号。他找到了多次被转卖的阿尔芒·戴维旧居,成立了“戴维之友”协会,开辟了戴维植物园,让阿尔芒·戴维重新“活”起来。

从1862年到1874年,阿尔芒·戴维两度到中国,前后工作了近12年,他在中国有过3次旅行考察,足迹遍及中国华北、华东、华中和西南、西北地区,收集了大量的动植物标本。最重要的是,阿尔芒·戴维在北京发现了麋鹿(俗称“四不像”),在四川发现了大熊猫、珙桐等珍稀动植物。他还撰写了《在中国的旅行考察》以及《中国鸟类》《戴维植物志》(上下册),大部分内容介绍的是宝兴的植物,几乎是写了一本“宝兴植物志”。全书仅有的一张彩色图片,是阿尔芒·戴维在宝兴县采集到的珙桐(中国鸽子花)。

2000年11月,经中国科学院鸟类专家何芬奇牵线,在阿尔芒·戴维逝世100周年之际,安德烈·戴海杜带领由家乡41名巴斯克人组成的亲友团来到宝兴,寻访先贤阿尔芒·戴维的足迹。

这本是一次民间活动,但这一消息被时任雅安市政府副市长孙前知道后,他敏锐意识到这是雅安打响大熊猫文化旅游的大好机会。于是,他连夜赶到宝兴县,与宝兴县领导一起与安德烈·戴海杜见面,并达成宝兴县和艾斯佩莱特市结为友好城市的初步协议。2002年底,孙前率雅安市代表团访问艾斯佩莱特市,宝兴县和艾斯佩莱特市正式签订友好城市协议。

从此,同处在中、法两国西南部的雅安市和艾斯佩莱特市因大熊猫结缘,开始了友好往来。

一根巴斯克人的手杖——一个跨越亚欧大熊猫文化结缘的故事

一本熊猫图书

揭秘熊猫百年传奇

2005年,孙前因工作关系离开了雅安,但他一直关注着大熊猫文化的宣传和推广。除了三次到艾斯佩莱特市考察,他还促成雅安退休工人罗维孝“单骑走万里·戴维故里行”的骑行活动。

2014年春夏之交,罗维孝骑着一辆自行车从大熊猫发现地——宝兴县出发,行程1.5万公里,历时115天,最后抵达大熊猫发现者的故乡——艾斯佩莱特市。当地市民亲切称罗维孝为“骑士罗”,安德烈·戴海杜给予了热情接待,并授予他为艾斯佩莱特市“荣誉市民”。

随后,四川省“双宝”(大熊猫、金丝猴)文化专家、出生在宝兴县的摄影家薛康等人,也专程到艾斯佩莱特市造访。

后来,退休后的孙前有了更多的时间,他沿着阿尔芒·戴维走过的路线进行寻访,研究大熊猫文化,并撰写了40余万字的《大熊猫文化笔记》。

“大熊猫文化从雅安走向世界!”

2018年8月,首届中国大熊猫国际文化周在北京举行,在国家图书馆举行的大熊猫主题书籍分享会上,孙前的演讲把分享会推向了高潮。他说,四川雅安是大熊猫的重要栖息地之一,这座城市海拔高低差距大,这样的地形和生态环境与大熊猫文化能够走向世界有着密切关系。

孙前能够与大熊猫结缘,雅安、艾斯佩莱特是他绕不开的坐标。

自从1869年阿尔芒·戴维首次向世人介绍雅安宝兴的大熊猫后,西方国家就掀起了一股“大熊猫热”。

“作为分管旅游工作的副市长,我首先对雅安的几张旅游文化牌进行了研究,发现雅安有两张极具世界级分量的牌子:大熊猫和茶。”正因如此,孙前和大熊猫文化结下了不解之缘,

我们看到的有关大熊猫的研究和著作,大多是关于大熊猫习性、生存、科普等领域的,而涉及大熊猫历史、社会、人文领域的研究和探索却很少。当孙前在法国巴黎国家历史自然博物馆看到大熊猫模式标本的一瞬间,他仿佛遭受电击的感觉,他认定大熊猫模式标本就是打开大熊猫尘封百年的文化宝典。

于是,我们在《大熊猫文化笔记》开篇看到的第一句话,就是他引用中国与WWF(世界自然基金会)签署大熊猫研究合作协议中的内容:“大熊猫不仅是中国人民的国宝,也是一项与全世界人类息息相关的珍贵自然遗产,它具有无与伦比的科学、经济和文化价值。”

“用大熊猫文化讲好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中国故事,讲好中国与世界人民和平友好的故事。”《大熊猫文化笔记》书写了大熊猫的百年传奇,被读者誉为“大熊猫文化的开山之作”。该书2009年出版发行后,先后在中国、法国出版了中文版、英文版和法文版,2019年在大熊猫科学发现150周年之际,该书出版发行典藏版,受到读者广泛好评。

一根巴斯克人的手杖——一个跨越亚欧大熊猫文化结缘的故事

一根百年手杖

传承熊猫文化情缘

从2000年12月至2017年6月,安德烈·戴海杜先后四次到访雅安。在家乡开过酒店的安德烈·戴海杜还在成都香格里拉大酒店挥铲当大厨,为他在中国大熊猫保护研究中心碧峰峡认养的大熊猫挣“奶粉钱”的故事被传为佳话。

2017年6月,安德烈·戴海杜第四次来到雅安,与雅安相关部门商议在大熊猫科学发现150周年的纪念活动。回到法国后,早已卸任市长的安德烈·戴海杜仍紧锣密鼓地筹备纪念活动。孙前发现,年迈的安德烈·戴海杜步履有些蹒跚,他的手里多了一根手杖。

看着有些疑惑的孙前,安德烈·戴海杜告诉他,手杖是巴斯克男人必备的物品。2018年底,安德烈·戴海杜向雅安方发来了50人来访的名单和行程安排,宝兴县确定在纪念活动时授予他为“宝兴县荣誉市民”,以表彰他在推动大熊猫文化、两县(市)友好交往的贡献。

2019年4月11日,当法方亲友团再次来到宝兴县时却不见安德烈·戴海杜的身影。原来,就在法方亲友团即将出发时,安德烈·戴海杜旧疾突然加重,他不得不临时取消行程。就在亲友团抵达宝兴县前一天,安德烈·戴海杜在家乡去世了。这个时候,孙前才想起安德烈·戴海杜的手杖,原来他早已发病,他是强打着精神过来的。

安德烈·戴海杜的意外去世,犹如晴天霹雳,给了孙前当头一棒。4月15日,在安德烈·戴海杜在家乡安葬的当天,孙前在当年阿尔芒·戴维发现大熊猫的宝兴县为他举行了悼念活动。大家围着站在安德烈·戴海杜照片前,亲友按照巴斯克人的习俗,集体为他唱了三首安德烈·戴海杜生前喜欢的巴斯克歌曲,并为他击掌致悼。那一刻,大家泪流满面,共同为促进两地友好交往的先行者祝愿:“一路走好。”

2023年,是宝兴县和艾斯佩莱特市签订友好城市20周年,10月10日—13日,来自艾斯佩莱特市的20余名客人来到雅安开展大熊猫文化交流活动。10月12日,在邓池沟大熊猫文化溯源馆举行的纪念活动上,比利牛斯省议会副主席安妮·玛丽·布鲁特向推动两地熊猫文化友谊提升有特殊贡献的孙前、何芬奇、罗维孝、罗显泽、刘虹佑、谭楷、司徒华、薛康、谢纲骅、高富华10人颁发荣誉纪念章,孙前和宝兴县委书记罗显泽代表雅安和宝兴人民向艾斯佩莱特市赠送了油画《1869.4.1戴维发现大熊猫》。这是全球首幅表现阿尔芒·戴维在宝兴科学发现大熊猫的油画作品,是由中国青花瓷大熊猫油画家谢纲骅为这次活动专门创作的。

活动现场,安德烈·戴海杜的儿子奥古斯特·戴海杜表示将赠送孙前先生一份特殊的礼物——他父亲生前用过的手杖。法国夏至影业董事长、总制片人孙轶伟女士介绍,巴斯克人的手杖是代代相传的传家宝,不会轻易赠送他人,只有特别亲密的人才能获赠。奥古斯特·戴海杜认为,手杖赠送给孙前先生,是一家人经过慎重考虑后才决定的,因为这根手杖见证了宝兴、艾斯佩莱特的友好往来,更是见证了父亲和孙前先生的深厚情谊。

孙前接受了这一特殊礼物。孙前表示,手杖不仅见证过去,更是传承大熊猫文化情缘。中法两地的友好往来,将极大促进雅安建设“世界大熊猫文化旅游重要目的地”进程。

来源:中国绿色时报

作者:高富华

一根巴斯克人的手杖——一个跨越亚欧大熊猫文化结缘的故事

初审:李燕

审核:苑铁军

今日热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