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老人的幸福感来自哪里?或许答案是……
转自:上观新闻
64岁的倪毓英,每天都会沿着天宝西路248弄巷道走一趟:早上在健身器材区活动,有兴致还去舞蹈房跳个舞;中午在社区食堂吃顿午饭,一大荤一小荤一素菜的老人优惠套餐只要15元;下午在智慧养老体验区,可以测心跳、血压数据,有需要就在家庭医生诊所看个病,基本药物都能配到……
上海是中国老龄化程度最高的大型城市。截至2023年底,上海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占户籍总人口的37.4%。围绕老人的“一餐饭”“一张床”“一间房”等,上海始终在创新探索。截至2023年底,全市建成综合为老服务中心459家、长者照护之家197家、社区老年人日间照护机构920家、社区长者食堂346家、老年助餐点约1500家。从解决老人基本需求出发,逐步满足老人对高品质生活的追求。
暖心暖胃一餐饭
上海最早的市民驿站——虹口区曲阳路街道第一市民驿站,于2008年开放。多次征询市民建议后,今年驿站又一次完成了改造升级。最受居民欢迎的社区食堂,搬到了一楼。二楼是卫生站,三楼的托老站和亲子小屋,满足了一老一小的需求。
在社区食堂老年人专区,年逾七旬的方阿婆和老伴一日三餐都在这里解决:“菜品味道好,还根据高糖、低糖、无糖装在不同颜色的盘子里,特别适合老人,有时我们还会顺带买些点心。”
黄浦区寸土寸金,老字号餐厅也加入了助餐队伍。30余家“老字号长者餐厅”全部启用,为老人提供了满减优惠、爱心套餐、错峰折扣等各种“食惠”。全区形成了“中央厨房统一配餐+社区长者食堂+老字号长者餐厅”三位一体模式,为老助餐平均每日供客数达8700余客。
沪郊因辖区面积大,一些老人无法享受社区食堂的便利,送餐志愿者和睦邻点守护着老人的用餐需求。
每天上午9时30分,奉贤庄行镇马路村志愿者钱欢英准时将爱心助餐摆放进保温配送箱,骑着电动自行车,给分散居住在全村2.81平方公里内82位老人送餐上门。
马路村书记王海平告诉记者,多年来,村委会一直通过送餐上门的方式,为80岁以上行动不便的老年人助餐,老人们只需自费3元,就能享受每日准点送上门的营养午餐。
奉贤还在全区范围内铺设近500个睦邻“四堂间”,通过对农村闲置民宅进行改造,嵌入助餐、文化娱乐、精神慰藉等养老服务。
在松江区新桥镇,外卖小哥有个特别的称呼——“社区侠”。去年9月,新桥镇成为上海首个打通政府补贴和外卖平台的社区助餐服务。如今,新桥镇的老人每人每天能有8元的惠老助餐红包,手机下单就能送餐上门。
悉心守护一张床
在虹口区市民驿站嘉兴路街道第一分站的老人日间照料中心,每天早晨8点半,89岁的冯路贤老人被儿子准时送过来,参加书法、手工等各种活动,吃上一顿可口的午餐后,下午再吃一顿点心,4点半被儿子接回家,每日托费不过40元。
让老人家属更放心的是,老人参加活动时还会佩戴智能蓝牙手环,可实现实时定位、紧急情况报警、健康监测等,有效提高了日间照料中心对老人的安全管控。
今年,“建设智慧养老院”被纳入上海市为民办实事项目。在普陀区第一老年福利院,不仅有独立助浴空间、会客厅、活动中心、阅览室、手工室、餐厅、康复室等,有空中花园与户外适老化健身场所供老人使用,还配置了智能化设备。
“老人只要去普陀区中心医院挂过一次号,信息就存入了我们的互联网医院。”普陀区第一老年福利院院长胡琬露说,“我们会把互联网诊疗设备推到老人身边,普陀区中心医院通过视频连线为老人诊疗,开处方之后药品就能配送到我们福利院,从而实现老人足不出院享受线上问诊、咨询、复诊、配药服务。”
真如镇街道还利用福利院一楼资源,打造了综合为老服务中心,为真如镇区域内高龄独居以及其他需要临时短期托养的老年人提供日托照护服务,实现“机构、社区、居家”三养融合。
对许多农村老人而言,“离宅不离村”是养老的普遍需求。闵行区永联村,拥有全市第一家农村嵌入式养老院“吴介巷长者照护之家”。通过回租民房,永联村规划建设了家门口的养老院,引入专业医疗养老机构同康医院,为住养老人提供24小时照顾护理、日间照料托养、一周一次的常规检查和一年两次的免费体检服务。
今年重阳节,奉贤区柘林镇迎龙村“椿萱庭”正式营业。这幢由农村房改造而来的宅基嵌入式养老点近800平方米,设有8间房、16张床位,提供为老助餐、住宿、日间照料、文化娱乐、健康指导等多样化服务。住宿加上三餐费用仅为每人每天50元。
“吃住都很习惯,乡村医生还经常来给我们量血压、测血糖,监测身体状况。走到老宅也很近。”椿萱庭住户、84岁的村民胡雪琴说。
适老改造一间房
上海许多基层社区,近年来积极推进居家环境适老化改造,力求让老人享受更便捷、舒适的晚年生活。
“小度,帮我连线陈阿婆。”“陈阿婆,最近身体如何?”“我最近蛮好,谢谢侬关心。”
普陀区石泉路街道的吴阿姨是一位老伙伴志愿者。有了“N小度”智能助手,吴阿姨可以直接和老人视频聊天,既能全方面掌握结对老人情况,又能排解独居老人的孤独感。
石泉路街道老年化比例高达48.3%,街道将“适老化”理念嵌入社区管理。在陆一居民区党群服务中心辟出空间打造了一个“适老化”改造样板间——
智能医疗床,具有起身、抬腿、翻身的辅助功能,还设有便孔,方便有需要的老年人如厕。灶台额外做了凹进设计,便于使用轮椅的老年人推入;吊柜也可感应升降,不用起身便可拿取物品。洗手间区域,在老年人活动处安装了扶手;浴室镜子的角度向下倾斜,便于坐轮椅的老人使用。
居民可以选中最符合家庭需求的产品服务包订购,实现家居“微更新”,也可以进行提升品质为主的全面型改造。目前,已有85户居民家中完成适老化改造。
“小张,系统显示范阿姨家的烟雾探测器响了,你赶快去看看是什么情况。”这些年,崇明区港西镇已为107户低保和高龄低收入老年人家庭提供适老化改造,试点推进老年人智慧居家监测场景,为259户独居老人配备烟雾报警器、SOS紧急救援等智能化设备,通过将设备接入智慧养老综合管理平台,由专职人员24小时实施在线监测,发生紧急情况第一时间响应。
此外,港西镇辖区内基础人口、老人标签、老人需求、养老设施、养老服务等大数据也都会总在该平台上,形成“一人一档”服务菜单,让老人足不出村就找到最合适自己的养老服务设施、服务队伍和服务项目。
在黄浦区,以串联老年人日常生活场景为重点,探索实施以“居家-楼道-小区-街区”为一体的整体性适老化改造,打造老年人“1-3-5-10分钟”舒适生活圈。
记者了解到,上海城市建设中也把适老化改造放在了重要位置。今年上海计划全年完成100个公交站台适老化改造,在2023-2025年期间,将对全市具备改造条件的环卫公厕全部完成适老化改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