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与时俱进的年俗,写好当代“岁时记”

2024-02-02 07:11:01 - 长安街知事

转自:长安街知事

以与时俱进的年俗,写好当代“岁时记”

以与时俱进的年俗,写好当代“岁时记”

小年祭灶,新年来到。腊月二十三,是民间传统的祭灶日,也是北方的小年。本市精心筹备的文化大餐已经登场,各具特色的节庆活动持续推高喜庆氛围,让人真切体会作家笔下“一天比一天增温,一天比一天红火,发烧直到年根下”的浓浓年味儿。

龙是吉祥符号和美好象征,春节是最隆重的传统节日,二者相遇喜上加喜。龙年春节恰逢北京传统庙会等节庆活动全面恢复,让这场节日文化盛宴更加令人期待。

从相关部门提供的“菜单”来看,近万场活动中,既有新春赏花、名园送福、非遗体验、文艺展演等经典项目,也不乏脱口秀、嘉年华、文创展、潮物市集、“冰雪+”“博物馆+”等新潮活动,其中很多还融入了5G、AR等前沿技术。丰富多元的文化活动满足着多层次、多样化的文化需求,相信不管您对春节抱着怎样的期待,都能从中找到属于自己的乐趣。

“百节年为首”。在春节走过的三千多年历程中,年俗从来就是流变的。南朝人宗懔在其《荆楚岁时记》中记载:进椒柏酒,饮桃汤。进屠苏酒,胶牙饧。下五辛盘。种种习俗风物,如今听来已经陌生。即便是许多“70后”“80后”记忆中的蒸馍、杀猪、祭灶,也日渐式微。倘若写一版2024年的“岁时记”,内容多半是指尖飞舞抢红包、阖家驱车寻胜景、书店影院排遣压力等“新年俗”了。

拉长视域可以清晰看到,年俗兼具内核的文化性与形式的时代性。当“乡土中国”走向“城市中国”,精神文化新陈代谢,新旧年俗也会在交替与沉淀间,建构起一个时代、一个地域的新文化。遵循这样的逻辑,节庆活动自然要与时俱进、投人所好,善于在传承发扬中有机融合时代元素,以传承致敬经典,用新意表达心意。

以与时俱进的年俗,写好当代“岁时记”

时光流转,年俗演变,人们对过年的期待与感受也在变化。当今社会,年味儿究竟何处寻?不同于北方,海南地区将过年称作“做年”,因为所有的民俗都是按人的意志、人的愿望,人为地做出来的。恰如这个说法所揭示的,年味确实是“做”出来的,是一代代人通过年俗活动的仪式感,赋予了春节种种美好意涵,而这份意义也在所有国人心中留下独特的文化刻度。

由此反观,与其说“年味难寻”,倒不如说我们还没有充分建构起属于这个时代的文化仪式。过去贴上对联、穿件新衣、包顿饺子就能满足绝大多数人的心之所向,今天这些仪式带给人们的“幸福阈值”大大降低。我们有必要给春节创造更好的仪式载体,增添更多的文化意趣,丰富它的时代表达,满足大家的心理诉求。精心筹备各种文化活动的意义就在于此,将时代新变融入传统年俗,以当代审美进行演绎,契合当代口味的仪式多了,年味儿自然就浓了。

以年为名的文化活动,增添了节日期间的滋味和色彩,也在为城市经济的加速回暖提供动力。近些年,北京消费规模扩大、消费结构升级的总体态势愈发明显,文化消费在城市经济大盘子和家庭消费支出中占比着实不小。特别是在眼下这波“文旅热”的基础上,为广大市民和游客打造一个不一样的龙年春节,无疑有助于我们争取今年经济的开门红。

“文化+”为消费打开了更大想象空间,但“文化+”也不是一套就灵,关键要把准消费趋势、供给创新产品。比如,越来越多的人青睐个性化、多样化、品质化消费,那么“糖葫芦+炒肝儿+兔儿爷”的传统庙会配置就难以打动人心,国潮、文创等新产品无疑更有市场。

北京既不缺资源,也不缺创意,参透文化内涵并赋予其更加现代化、年轻化的展示形式,抓住机遇增加优质产品与服务供给,这将赋予春节更多生机活力,也将有效强化全国文化中心示范引领作用。

过年本质上是一种文化需求,集中呈现着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伴随社会的进步,人们的文化需求注定走向多元,年味儿也就变成了许多愿望的集合。也正是因为承载着多元的期待,所以年味儿才需要更丰富的展现。持续上新文化活动,解锁更多过年玩法,这将让传统节日焕发出新的时代光彩,年味儿才可能“新年胜旧年”。

撰文:崔文佳

今日热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