赖声川:让会昌成为戏剧的一片湿地

2024-02-02 19:37:56 - 新浪财经头条

来源:新生活方式研究院

赖声川:让会昌成为戏剧的一片湿地

赖声川:让会昌成为戏剧的一片湿地

“我觉得我是一个做梦的人,这个梦做出来会怎么样,我们真的不知道。也是要靠所有的朋友,还有我们自己的团队,我们要一起非常非常努力,克服各种困难,才能够走到今天这一步。”由宗祠改建的剧场里,赖声川将心境娓娓道来。

当他用“一千个”虚指困难的多少时,一旁的制作人杨采薇却感叹困难有“一万个”。困难是数不清的,置身其间,赖声川倒是觉出了一点好处:它们总有解法。

赖声川首先想看看,解开这些困难后,会昌戏剧小镇能不能在样貌上发生改变,然后他期待,戏剧能为这里带来文化生态上的改变,“这就是我最近一直强调的,我们不要再叫‘文化创意产业’,太多的利益在‘产业’两个字里面,其实我们要创造生态”。

一个好的生态是包含产业的,但产业没有生态是不健康、不稳定的。赖声川希望戏剧小镇成为会昌的一处文化湿地,从中生长出各式各样的新鲜事物。“我们就等着看吧,”他说,“这是我们的愿望。”

赖声川:让会昌成为戏剧的一片湿地

会昌县位于江西省赣州市南部。在贡水、绵江、湘水交汇处南岸,一截南宋古城墙与县城的西街两两相望。两者之间的一片三角形区域里,宋、元、明、清时期的古宅默然矗立,铭文砖上镌刻着岁月的呓语。

450多年前,一颗种子落入这片土地。冬去春来,种子破土而出,萌芽、抽枝、散叶,长成了一棵茂盛的大榕树。年代变迁,在大榕树的荫庇下,这里的居民走进了20世纪30年代。

一个名叫“赖家球”的会昌少年升入赣县中学。

念完一个学期,赖家球的家庭遭遇经济困难,他不得已辍了学。新学期开学后,校长周蔚生发现赖家球没来上学,便从赣州溯贡江而上,去会昌寻找这名失联的学生。

会昌东临武夷山,南望南岭,从赣州而来的300多里路,周蔚生跋山涉水地走了7天。找到赖家球后,少年的长辈说,孩子不上学的原因除了家里负担不起学费,再无其他。闻言,周蔚生当即拉着少年返回赣县中学。

后来,赖家球在全国高等文官系统的考试中排名第一,进入当时的国民政府外交部工作。1945年,他辗转昆明、越南、缅甸前线,为政府接受日本无条件投降担任翻译。1949年,他去往中国台湾,1952年因工作调动移居美国。

在美国的第三年,赖家球和妻子迎来了第二个孩子,取名“声川”。在两个儿子的成长过程中,赖家球时常叮嘱他们:“我们的‘根’在江西会昌,你们将来有机会要回老家去看看。”在赖声川的印象里,有时父亲说完这些会坐在窗台前,对着香茗陷入沉思。

赖声川回到台湾时已经29岁了。从事戏剧教育及创作的他,有一个放不下的心愿:替1969年因病早逝、离开会昌后再没能回去的父亲,回故乡看一看。他和大哥赖声羽根据父亲生前留下的信息,写了一封信寄给叔叔赖家璠。

1990年代,赖声川终于收到了叔叔寄自会昌的回信,与故土复联。赖声川在通信中写道:“我们打开了一扇朦胧的窗,从此不再是一棵没有根的树。”

赖家球通晓英文和法文,擅长书法。赖声川眼中的父亲渊博儒雅、风度翩翩,赖声川一直很难想象:“当年闭塞偏僻的会昌小城,是怎样养育出这样的风度与才华?”

1996年,赖声川第一次回到会昌,此后多次造访。他说:“每当回到会昌,想象父亲当年走过的路、穿过的巷子、生活过的老宅,就感觉这片土地跟我有一种特别的联系。”

在乡情的驱动下,赖声川决定从2015年起,每年带一部戏回会昌演出。

赖声川:让会昌成为戏剧的一片湿地

在会昌县原赣南采茶歌舞剧院,剧院院长胡静和采茶剧团的演职人员,通过赖声川的《十三角关系》、青春版《暗恋桃花源》等作品,接触到了话剧和舞台剧。

赖声川:让会昌成为戏剧的一片湿地

胡静1967年生于会昌,1988年以来一直从事赣南采茶戏的传承和演艺工作。他起初是演员,20多年前当上剧团团长,退居幕后负责管理工作。

据胡静介绍,赣南采茶戏历史悠久,是会昌人百年来最主要的文艺活动之一。从节庆到日常,采茶戏既可以在剧场演出,也可以在户外和亭台楼阁上演,“比如戏剧小镇里原来有一个文家祠堂,我们也会在那里演出”。

2017年,会昌县委宣传部推出“月月有戏看”文化惠民活动,由闽、粤、赣三省客家戏剧联盟呈现采茶戏、黄梅戏、粤剧等戏种的演出。胡静所在的剧团不仅参与了这项活动,还承担着日常的基层演出任务,在社区、学校等地留下自己的身影。

同一时期,赖声川参加了美国俄勒冈莎士比亚戏剧节。他发现,举办地阿什兰跟会昌很像,也是地理位置较为偏远,而风景十分秀丽。得知戏剧节的初衷是10年内演完莎士比亚的36部作品时,赖声川不由得想到会昌。

“如果将会昌发展成一个戏剧小镇,能不能给当地的年轻人一种不同的未来?如果从小在文化和戏剧的滋养下长大,家旁边就有这么一个戏剧小镇,10余年都坚持做优质的演出,年轻人会有什么改变?”

会昌戏剧小镇就此立项。2017年10月31日,西北街改造项目正式开工。然而会昌的改变,实际上在更早的时候就已经发生了。

90后的池涛是土生土长的会昌人,2009年他从赣南文艺学校毕业,成为会昌县原赣南采茶歌舞剧院的演员。

最近10年,池涛目睹了会昌在市容市貌、基础设施、功能配套等层面的可喜变化,也了解到县政府着力打造多元化会昌的愿景,“文化、艺术、旅游等方面都做了非常多的建设和推动”。而且,自从赖声川每年带戏过来,“会昌从人文到环境,整个社会的变化非常大”。

这些文化活动的开展,令会昌人特别是年轻群体之间,形成了观看、探讨文艺演出的氛围。赖声川的亲临与提醒,也渐渐培养了大家的观众素养,胡静骄傲地说:“好多人到我们这里演出以后,他们的演员、团长就发现,会昌的观众既热情,素养也比较好。”

2019年4月,会昌县正式脱贫。与居民们的欢颜形成对比的,是赖声川与团队不时展露的愁容。在筹备戏剧小镇的诸多困难里,首先令他们发愁的是交通不便。

“这个地方怎么走都不是很方便,如果从北京来,你只有一条路,先飞赣州,然后坐两个小时车。”赖声川说。但情况总归比父亲当年上学时好了太多,而且,有关部门已经开始谋篇布局。会昌人相信,不仅车程30分钟的赣州瑞金机场即将通航,连接会昌的高铁也早晚会建成。赖声川他们也对此满怀希望。

再者,这样的地理位置也有好处。正如会昌知名企业家王明夫所言:“现代大都市,是红尘滚滚、欲望横流的旋涡与黑洞。跳出欲望的黑洞,需要远行,需要出走,走向一个遥远的精神原乡。戏剧小镇,不就是这样的精神岛屿和原乡吗?”

要说哪个困难最大,其实还是观念的传递。赖声川说:“我们想做的事别人不太能理解,我们也不见得能说清楚。你要做任何一件事情,他想不到你要怎么做,于是不知道怎么配合你。我就说到这,大概一万个问题是从这里长出来的。”

也许是“这一辈子都在做一些困难的事”,赖声川习惯了未知,习惯了不被理解。办上剧场和听障奥运会的时候,都有人说他“神经病”,“谁去做个独立的剧场,没有任何的补贴”“去做一个听障奥运会,一毛钱都不拿”。

“对呀,我们就是这样子。”赖声川说得坦然,“我就是这样一个人,我觉得我就是会做一些不实际的事情,或许我可以模模糊糊看到这些事情可能有的成果,但是讲真的,我也不确定。”

在杨采薇眼中,赖声川是个喜欢做实验的人。开幕8年多、建在商场里的上剧场是一个实验,会昌戏剧小镇是又一个实验,“看看在大山大江里面,以戏之名点亮这个小镇的实验,会是一个什么样的结果”。

在小镇的两棵大榕树下,赖声川默默请求:“请你们让我们来吧,我们希望能够做点事情来照顾这个小镇,愿你们能让我们支持心中那个愿望。”

他所说的愿望是把戏剧艺术的种子撒给两棵老树,撒给天空,也撒给一切,让它们在所到之处生根发芽、开花结果,然后像灯泡一样,点亮每个角落,直抵观众心房。

赖声川:让会昌成为戏剧的一片湿地

赖声川:让会昌成为戏剧的一片湿地

赖声川:让会昌成为戏剧的一片湿地

20世纪七八十年代,胡静常跟伙伴们在现今会昌戏剧小镇的那片土地上玩耍。他还记得,那里原来住着当地的人家,许多房屋都是历史建筑,包括大家族赖氏、欧氏、吴氏、董氏的老宅和祠堂。

二三十年后,这片区域也成为池涛喜爱的去处。在他眼里,“这里是会昌最具有历史印记和城市印象、承载乡愁的一个地方,这也是为什么戏剧小镇在此打造”。

会昌戏剧小镇规划阶段,知名建筑设计师杨维桢对这里的房屋进行了逐一勘察,保留有历史价值和利用价值的,拆除没有价值的、摇摇欲坠的甚至临时搭的。之后,视野变得开阔,两棵大榕树的全貌得以显现。

站在当时的无名空地、如今的有容广场上,赖声川灵光一闪,决定在大榕树旁放一个灯泡雕塑,并将灯泡和榕树结合起来,作为会昌戏剧季的标志。

“这个东西(最开始)是我画的。”赖声川指着戏剧季的海报,“因为我的手稿比较拙劣,我们的电影海报大师黄海帮忙做了修整,然后就变成这样。但是概念就是这样子,灯泡放在广场上,它其实也是倒着的,插在地里面。”

在树下的土壤里发光的灯泡,反映了赖声川的心情与梦想,它既代表这棵树的根有光,也在照亮其他的根,让所有根都能长出树来。

剧场是小镇里率先长出的“树”,有些是新建的,有些是户外搭建的,也有些是由老建筑改造的,例如“园林剧场”。

杨采薇介绍:“这里原来是一座宗祠,所以即使是墙上的各种标语,我们也都把它们保存下来,因为它们都是这座建筑生命中的一部分记忆。观众席的椅子尤其是那些藤椅,都是我们向会昌百姓征集来的,好多椅子在他们家里可能已经坐了几十年。”

2023年,会昌戏剧小镇完成建设与美化工程。随着商家入驻、剧目及活动日程的确认,“会昌戏剧季001”的举办时间终于定了下来——2024年1月5—14日。

戏剧季启幕前几天,优人神鼓创办人刘若瑀应邀而来。刚看到小镇大门,她便不由得惊叹:“天哪,戏剧找到了自己的所在!踏入这个地方,原来的东西没有一件是虚构的,都是真实的。在充满戏剧氛围的环境里面,这个小镇让人觉得真的好像走入了一出戏。”

赖声川:让会昌成为戏剧的一片湿地

在园林剧场看完赖声川新作《镜花水月》的彩排,她更是备受震撼地对赖声川说:“一件事情你用了很大的力气,用了很大的坚持,想要做到你希望做成的样子。当那个样子真的出来的时候,它的力量就可以改变一个时代。”

会剧场也是老建筑改造而成的,前身是一间印刷厂。设计师在楼顶安了一个大灯泡,剧场内的椅子和吊顶的风格则与上剧场一脉相承,缤纷而梦幻。戏剧季开幕前一天,赖声川在这里观看了《宝岛一村》专属版的彩排。

“我简直感动得要命!这个戏我已经看过几百遍,我没什么好感动,但是在会昌演,演给300多个从来没有看过戏剧表演的人,而且他们都没有离开位置,一直从头看到尾。是不是这300多个人已经被戏剧感染了?如果每天都是这样,其实(戏剧)是有力量的。”

在离会剧场不远的地方,坐落着和声戏剧技术学院和上剧堂。

2023年9月,学院迎来第一批学生。赖声川透露,学院目前只有技术类课程,设计、表演、导演等课程会陆续加入,“会昌就可能变成一个很重要的戏剧孵化地”;上剧堂进驻后,不仅吸引了很多会昌学员,也有各地想要报名的人前来问询。

赖声川不是营销高手,也不擅长用辞藻将内心梦想具象化。小镇围栏拆除的那一天,10万名游客纷至沓来,他收到数据时只说了三个字:吓死了。可他说早了,因为元旦假期的最后一天,小镇的游客数量达到了16万人。

许多游客将自己拍摄的戏剧小镇视频,发布在短视频平台上。来自会昌的27岁女孩吴敏芳,最早是在抖音上知道戏剧小镇的。

吴敏芳家乡的文艺气息并不浓厚,她平常也很少关注戏剧类的活动。尽管会昌的每个镇基本都有旅游景点,但多以自然风光为主,“对我们当地人来说就没有太多兴趣,像这样的形式,最近也得赣州才有,我们会昌突然有了一个,肯定很多人都感兴趣,想来打卡”。

赖声川:让会昌成为戏剧的一片湿地

眼下,吴敏芳跟丈夫王诗雨在家乡做特产生意。由于外来游客较少,当地消费能力有限,做这行的人又太多,所以两人感到平时生意并不好做,节假日会略微好一些。戏剧季开幕那个周六,他们带着两个朋友,自驾到小镇一日游,也是弥补元旦未能成行的遗憾。

虽然没有买票看戏剧季演出,但吴敏芳和王诗雨对戏剧小镇的印象都还不错。午后,当记者问起他们对这里的期待,吴敏芳说:“希望发展成西安大唐不夜城那样,晚上有夜景和表演,因为我们这里还没有,所以我挺感兴趣的。”

如果吴敏芳待到晚上,张灯结彩、火树银花的小镇夜色,一定不会令她失望。她和同行亲朋也有机会在某个合适的位置,欣赏不同体裁的户外演出和表演,比如在赖家老屋前的“露天剧场”上演的《金刚心》。

说起自家剧团在会昌的演出,刘若瑀显得兴致盎然:“原来《金刚心》背后是有布景的,在赖家老屋正门前,舞台灯光一打,哇!它就是最好的。你到哪里去找一个这么好的不用再花功夫去做道具的景?”

赖声川:让会昌成为戏剧的一片湿地

同样被演出场所感染的还有胡静和池涛。

胡静告诉记者,会剧场的舞台比他们剧院的小,环境却非常好,大家按照新的标准完成了《暗恋桃花源》采茶歌舞版的排练,“效果各个方面都不错”。池涛则表示,会剧场带来的表演体验是一种很不一样的享受,“感觉小而精,功能非常齐全,星空顶非常梦幻、非常美”。

在他们心里,能参与这样的作品极具挑战性,特别是对演员来说。“采茶戏跟舞台剧、话剧该怎样融合、结合,这是一种全新的课题。我觉得一开始每个人心中恐怕多多少少都会有心理压力,该如何演绎好老师的名作。”胡静说。

赖声川和团队的专业素养,以及对艺术的追求令胡静动容。经过几个月的制作与排练,他觉得全团上下在各方面都得到了很大的提高。“我们团里原来做舞蹈演员的,自己都没想过会去搞音效。让每个人都可以尝试另外一份工作,我觉得是一种非常好的学习。”

经过这次演出,胡静相信采茶戏一定能被更多人认识与喜爱。身为热爱会昌的从业者,他自发购买了一些演出门票,请朋友们来看戏,不限于自己单位这出戏。他说:“未来,戏剧爱好者甚至戏曲爱好者,都会慢慢会聚到会昌,这是一种戏剧的魔力。”

闲暇时间,胡静在小镇及周边逛了逛。繁荣热闹的景象令他心头一动:“小镇的门口有一个碑坊,写着‘此处有戏’。我是这样想的——这里有戏,会昌有戏,我们江西也有戏,全国都有戏,这个‘戏’代表的不光是演戏的戏,也是经济的拉动,等等。”

提到愿景,胡静的表述自信而具体。他觉得会昌戏剧小镇一定会发扬光大,在人的思想、文明程度、对戏的概念等方面,收获令人非常满意的效果,乃至让全天下的人都知道这里的名号。

对比之下,赖声川仍旧是谦逊而立足当下的。

“这边的年轻人如果要有什么发展,绝大多数就是一条路,到沿海去打工,赚点钱再回来结婚,或者去念大学,然后就不回来了。那这听起来其实蛮凄凉的,所以我想,是不是戏剧可以给一个新的选项?”

过去,赖声川觉得孩子不应该接受戏剧训练,因为当中牵涉的许多人生体验是20岁以上才会有的。可是这些年,他渐渐感到“戏剧是最棒的东西”,适合少儿的训练方法也日益成熟,能培养孩子的团队精神,激发他们的创意。

赖声川相信,戏剧小镇、戏剧季、上剧堂等的存在,能助力打造这样一种生态——在里面长大的孩子,以后能有一些新的想法与可能性。

对于大人,赖声川希望未来能有更多好的原创作品,大家能多进剧场,“如果说我们经常有演出,而且是好的演出,那么你的生活品质、你对整个文化的概念,全部都会改变”。

在他看来,一个地方的改变不只是看得见的产品或实业,也是文化的改变,是属于戏剧、艺术与创意的改变。他期待着这样的改变——不敢发关于数据和指标的愿,他只是期待着。

赖声川:让会昌成为戏剧的一片湿地

作者  洞照

jianghy@neweekly.com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的观点或立场,不代表新浪财经头条的观点或立场。如因作品内容、版权或其他问题需要与新浪财经头条联系的,请于上述内容发布后的30天内进行。

今日热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