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脱贫群众口袋越来越鼓!《农民日报》点赞云南这一做法
12月2日
《农民日报》刊发文章
报道云南通过发展“民族文化乡村游”
巩固脱贫攻坚成果
👇👇👇
“这次又领到2600元,加上之前的,一共有1.4万多元分红到账了。”在云南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元阳县新街镇阿者科村第六次旅游发展分红大会上,拿着到手的一沓现金,脱贫户高美华对记者说,“我上班的旅游公司就在村子里,有工资、有分红的生活真是越来越好!”
近几年,村庄资源盘活了、民族文化复兴了、群众收入增加了……眼看着阿者科乡村旅游“热”起来了,成为云南省发展乡村旅游助农增收10个实践模式的典型代表之一。
在云南,和阿者科村一样,通过乡村旅游巩固脱贫攻坚成果、推动乡村振兴的村子还有很多。他们是如何推动农村一二三产融合发展,完善乡村旅游产品体系,不断提升乡村旅游服务水平,最终实现助农增收的?
以内源开发为径推动古村落产业升级
来到阿者科村,你会感慨:梯田和蘑菇房保护得真好!在这里,传统村落格局保留得十分完整,传统生产生活设施齐全;开餐厅、旅社的,做工艺品小买卖的都是本地村民,且民居都是自家在使用,不租不售不破坏;森林、村寨、梯田、水系全部都保持着原真性、完整性和可持续性。
一切得益于2016年红河州与中山大学、昆明理工大学合作,编制并实施的“阿者科计划”,以阿者科村集体旅游公司为载体,将传统村落保护利用发展旅游业同脱贫攻坚紧密结合起来,2018年,阿者科村实现脱贫摘帽。从此,这个地处元阳哈尼梯田世界文化遗产核心区的古村落,便走上了一条符合自身特点的旅游产业助力脱贫攻坚新路子——内源式村集体企业主导的开发模式。
阿者科村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我们将扶贫款项投入村寨旅游服务配套设施、房屋风貌改造、环境美化等建设,对村庄进行整体改造并统一收取门票,收入归全体村民所有。”
近年来,为巩固好旅游产业脱贫成果,留住原生态的村庄风貌,“阿者科计划”创新构建了“保护者受益、受益者保护”的利益导向机制。旅游发展所得收入的30%归村集体旅游公司,用于日常运营和后续开发建设,70%归村民分配。在归属村民分配的利润中,传统民居保护分红40%,鼓励村民保护蘑菇房等传统民居;梯田保护分红30%,鼓励村民持续耕种、保护梯田景观;居住分红20%,鼓励村民继续居住在村内,保留原住民核心人文环境;户籍分红10%,鼓励村民保留村籍,共同参与村集体事务,让村民在坚持传统文化和自然保护中获得可持续的收益。
据统计,“阿者科计划”实施以来,累计接待游客3.34万人,实现旅游收入70余万元,共举行6次旅游分红大会,户均分红达5440元。
来阿者科的人,都很乐于参与纺织染布、捉鱼赶沟、哈尼家访等哈尼族传统生产生活活动。“城里人都是来寻乡愁的。”于是,高美华和众多村民一起为消费者提供着以体验农耕文化为核心的沉浸式乡村旅游服务——乡村大舞台、茶舍、鲜果采摘……游客们参与其中,感受农耕文化。“我们这里还盛产梯田红米、梯田鱼、梯田鸭等标准化生态农产品。”高美华对家乡的宣传总是不遗余力。
以民族文化为魂 提升乡村旅游价值
还记得2022年央视春晚,拉祜族舞蹈节目《摆出一个春天》吗?普洱市澜沧拉祜族自治县酒井乡勐根村老达保村向全国人民“摆”出了这个直过民族“一步千年”的幸福生活。
近年来,依托独特的民族文化旅游资源,老达保村以“党建引领+挖掘资源+打造品牌+构建产业+促进增收”的思路,将民族文化和乡村旅游资源转变为巩固脱贫攻坚成果、助力乡村产业振兴和经济发展的引擎,大力开发民族歌舞表演等特色旅游资源,迎来了当地发展乡村旅游的“春天”。
拉祜人的文艺细胞似乎是与生俱来的,老达保村寨里处处是歌声。每当夜幕降临,老达保快乐拉祜风情实景演出便开始了,拉祜族特色文化鲜明的芦笙舞、摆舞以及《快乐拉祜》《实在舍不得》等经典歌曲不绝于耳。
这些表演者,曾经是单打独斗的民族民间原生态组合“达保五兄弟”“达保姐妹”,现在是全体村民入股、由农民自发自创的演艺公司——澜沧老达保快乐拉祜演艺有限公司中的“艺人”。村里92户脱贫户每户至少1人加入公司,创作芦笙歌舞系列83套、摆舞系列99套、民间歌曲100余首。“通过公司化运作,引领老达保乡村文化旅游产业走向更大的市场。”脱贫户“艺人”李娜倮告诉记者。
云南旅游的符号很多,民族文化首屈一指。西双版纳州勐海县打洛镇勐景来村不断加大傣族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力度,原汁原味的傣族村落,有1370多年历史的佛寺,101座佛塔,以及展示着傣锦、染布、打铁等傣族传统工艺的傣族文化陈列馆……全部都是“网红打卡点”。如今,勐景来村已经从一个纯农业型村寨逐渐转变为一二三产融合的综合发展体,形成经济、社会、文化、生态环境效益等多赢局面。
以党建引领为根 开拓特色产业市场
“均良村成了网红花海,每天赏花的游人也是越来越多。”丽江市玉龙纳西族自治县拉市镇均良村脱贫户木本英以前以种植花卉为生,如今,全村120户和她一样的脱贫户,有的种植玫瑰、有的将土地租赁、有的参与景区服务管理,小农户融入乡村旅游大市场,吃上了旅游饭。
溪环水绕花正俏。走进均良村,仿佛走进了花卉大观园,乡村生态观光旅游产业在这里发展得如火如荼——玫瑰观赏、骑马观光、婚纱摄影、纳西文化展演、民俗体验、纳西饮食……“去年,我们村户均收入突破10万元,人均收入达到3万元。”均良村党总支书记木本恒信心满满地说,“村里的脱贫群众是彻底摆脱了贫困,同时我们还走出了一条农旅融合、以农促旅、以旅带农的乡村振兴新路子。”
玫瑰花俨然是均良乡村旅游的一张亮丽名片。为壮大花卉产业,均良村确立了村党支部牵头、农户土地流转、公司统一规划的发展模式,花花色玫瑰庄园开发有限公司流转农户近600亩土地种植食用玫瑰和观赏玫瑰,就地建设玫瑰加工厂,生产玫瑰饼、玫瑰茶、玫瑰酒等玫瑰深加工产品。同时优先吸纳脱贫群众到公司务工就业,形成了“企业自负盈亏、集体按入股协议分红、村民按月领务工工资、农户按年收地租”的经营机制,户均土地流转收益1400元,脱贫群众务工收益近6万元。
蹚路子,自然党员干部走在前列。为培育当地的民族特色品牌,大理白族自治州剑川县沙溪镇寺登村由村党总支部组织有一技之长、有志于自主创业的党员与脱贫户结成对子,统一参加白族传统刺绣、布扎、木雕等工艺技能和其他民族特色食品加工技能培训,鼓励支持有经济实力的党员群众开店创业,通过致富能人的带动,寺登街景区内先后涌现出28家白族刺绣、布扎、木雕工艺品经营户,带动全村一半以上脱贫户从事白族特色食品加工零售。
文旅之于云南,有着“一业带百业”的重要地位和作用,许多脱贫乡村通过发展旅游业变成了美丽乡村、幸福乡村。未来,云南文旅业势必将继续凸显优势、赋能发力,成为脱贫群众持续增收、乡村振兴的无限动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