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霓虹灯下的哨兵”永远是红色的

2023-03-02 06:01:03 - 上观新闻

转自:刘雪妍冯来来

初春三月,上海阳光明媚,站在武警上海总队执勤第四支队十中队营房顶层远望,毗邻驻地的红色石库门建筑分外醒目。那里,正是中共一大会址。1998年以来,中队官兵利用周末和节假日到一大会址义务讲解党史,累计讲解7.6万余场次、听众450余万人次。2021年,中队被确定为“学党史铸忠诚的模范中队”全国典型。

去年春天,习近平主席给中队全体官兵回信,勉励他们巩固拓展党史学习教育成果,自觉弘扬伟大建党精神,当好新时代“霓虹灯下的哨兵”,永远做党和人民的忠诚卫士。

习主席的殷殷嘱托,激励着中队官兵,无论是新干部任职、新战士下连,还是开展重要教育、执行重大任务,他们都会组织官兵学习习主席回信,不断汲取精神力量。“一年来,中队官兵把习主席的亲切关怀和厚重期许转化为奋斗强军的意志和行动,在新征程上续写着新时代‘霓虹灯下的哨兵’的新荣光。”中队指导员杨泽楠说。

坚守信仰高地,播撒红色火种

重读习主席的回信,下士李昊杰深有感触。他在部队的快速成长,与中队持续开展党史学习教育密不可分。

2020年9月,大学生李昊杰携笔从戎。在新兵自我介绍时,他坦率地说:“党的历史离我很远,我是奔着入伍优惠政策来的,当兵只为体验生活。”新兵训练结束后,李昊杰跟随中队战友赴中共一大纪念馆、中共中央军委机关旧址纪念馆、龙华烈士陵园等红色场馆参观见学。看着展柜中泛黄的《共产党宣言》中文首译本,李昊杰被革命先驱追寻真理的执着打动。“以前,我总觉得理论枯燥乏味,研读党史、用心感受才发现,真理的味道特别甜!”

“霓虹灯下的哨兵”永远是红色的

十中队义务讲解员在一大会址讲解党史。(李岩摄)

“霓虹灯下的哨兵”永远是红色的

中队官兵在中共二大会址纪念馆拍摄“兵哥说党史”短视频。(东海摄)

去年9月,李昊杰义务兵2年服役期满,多家企业向他抛出“橄榄枝”。退役还是继续留队?李昊杰心中已有答案——“走与留不能只想着个人得失,关键要看组织需要。”他敲开指导员的房门,郑重递交了留队申请。此后,他把更多的时间和精力投入党史学习和宣讲之中,并主动请缨担任中队党史讲解员队伍小队长,带出4名新讲解员。坚持学党史、讲党史,让李昊杰更加坚定了爱党报国的志向。去年,他凭借优异表现,当选武警部队第一届军人代表大会代表。

“你们发扬‘南京路上好八连’光荣传统,坚持学党史、铸忠诚,连续20多年在党的一大会址义务讲解党的历史、传播党的理论,收到了良好效果。我为你们取得的成绩感到高兴。”习主席回信中的话,让十中队官兵备受鼓舞。

中队营区里,处处都是学习党的创新理论的课堂:操场两侧橱窗里,官兵学党史、研理论的心得体会周周更新;楼梯走廊里,党史主题展板月月更换。“不论时代怎样变化,‘霓虹灯下的哨兵’永远是红色的。”杨泽楠说。中队官兵还精心录制了“兵哥说党史”网络微视频,第一季点击量破4亿次。去年,中队官兵为驻地社区、企业、学校开展党史知识和党的二十大精神宣讲20余次。

练强打赢本领,忠实履行使命

清晨,外滩钟声由远及近传来,中队长陶然带领哨兵走上南京路,开启新一天的巡逻任务。“中队官兵警卫重要目标、巡逻繁华区域,履行使命任务时刻面临复杂考验。”陶然说,一次,哨兵赵鑫识破了一名企图混进执勤目标的男子,谁料男子突然抽出一把匕首刺向赵鑫胸部。赵鑫躲闪不及被利刃捅伤,忍着剧痛,一招制敌。

“当好新时代‘霓虹灯下的哨兵’,永远做党和人民的忠诚卫士。”习主席的嘱托,中队官兵铭记在心。

“霓虹灯下的哨兵”永远是红色的

2023年春节期间,十中队官兵在南京路巡逻执勤。(林剑杰摄)

“霓虹灯下的哨兵”永远是红色的

十中队官兵正在进行擒敌对抗训练。(李岩摄)

中队驻守在中心城区,训练场地有限,官兵们就在楼顶打造了一块集搏击馆、器械场、健身房于一体的“空中训练场”。去年,中队军事训练优良率相比上一年提高了20%。

采访期间,楼道里突然响起急促的集合哨声,中队官兵迅速穿戴战斗装具奔向战位,迅速到达指定地点,一场战备拉动开始了。“就寝时裤子上衣倒序摆床头、鞋尖朝外对齐起身位置;迷彩服上衣第二粒以下的扣子不解开,拉动时套上就能出发……”在宿舍里,陶然介绍,中队坚持把实战标准落实到每个细节,确保官兵时刻保持准备打仗的状态。

国旗班是十中队的一张“名片”。世博会期间,国旗班担负开(闭)幕式和191个国家(国际组织)馆日升旗任务,官兵牢记“小小旗台,连着大国形象、军人荣誉”,13176次升降旗,次次曲终旗到、分秒不差。

“霓虹灯下的哨兵”永远是红色的

十中队国旗班正在进行训练。(李岩摄)

“霓虹灯下的哨兵”永远是红色的

2023年元旦,迎着新年的第一缕晨光,十中队国旗班在人民广场升起国旗。(李劭晨摄)

“护卫国旗,重于生命。”这是中队现任国旗班班长温华建常挂在嘴边的话。去年寒冬的一次升旗任务中,温华建像往常一样扬起国旗时,一块棒球大小的冰块突然从20多米高的旗杆顶上掉落,重重砸在右肩上。温华建保持敬礼姿势纹丝不动,回到营区检查才发现右肩已脱臼。当时在场的国旗班新战士林泽尧说,虽然当天寒风呼啸,前来观看升旗仪式的群众并不多,但站在国旗台上,他们的一举一动都代表国家形象。“也是从那一刻起,我明白了‘用形象护卫国旗尊严’这句话的含义。”

战士张闯虽在国旗班,却从未走上过国旗台。他的战位在9平方米的地下操控室,一旦电动升旗装置出现故障,张闯就要在无法看到国旗的情况下,凭借肌肉记忆,分秒不差地升起国旗。虽然只能当个“备份”,张闯却不觉得委屈,因为“我们守护国旗,不是为了站在聚光灯下”。

赓续优良传统,擦亮初心本色

“好八连,天下传。为什么?意志坚。为人民,几十年。拒腐蚀,永不沾……”伴着《八连颂》,“南京路上好八连”的事迹传遍大江南北。

1982年,十中队接替“南京路上好八连”勤务。在中队,新兵下连第一周是“优良传统教育周”,看的第一部电影是《霓虹灯下的哨兵》,唱的第一首歌是《三大纪律八项注意》。

中队里,班班配备修理箱,人人都有针线包,官兵们吃“忆苦思甜饭”,过“干粮补给日”,从节约一粒米、一度电入手,开展“创家业、攒家底、藏家珍”活动……虽然每天生活在繁华地段,一墙之隔便是上海市地标建筑“新世界”;每晚巡逻在南京路上,目之所及皆是流光溢彩,但中队官兵的信念始终坚如磐石。

“霓虹灯下的哨兵”永远是红色的

十中队官兵到黄浦区老年公寓看望驻地老人。(李岩摄)

“霓虹灯下的哨兵”永远是红色的

十中队“雷锋班”在南京路开展为民服务活动。 (张明摄)

“00后”战士沈康晨家境殷实,入伍前花钱大手大脚,现在却变得“小气”了:皮鞋脱胶,他修一修继续穿;雨伞坏了,自己琢磨着修好。他说:“小时候在南京路上,武警叔叔给我剃过头,现在我也加入了‘雷锋班’,继承为民服务的传统。”

自1982年起,中队“雷锋班”坚持每月在南京路上开展为民服务活动。在他们的带动下,130多家单位、千余名志愿者也主动参与进来。每月20日,军地单位撑起的爱民帐篷有时绵延近200米。如今,服务内容已由最初的修鞋、理发、磨刀“老三样”,拓展到健康、法律、心理咨询等20多项,装备也从缝纫机、工具包、理发箱升级为超声波眼镜清洗机、多功能血压仪等。“雷锋班”班长汪凯睿说,疫情期间,他们没有集中组织为民服务,而是分散多路,深入社区、企业提供服务。今年2月20日,红帐篷和橄榄绿回归街头,依旧受到市民群众欢迎。

“霓虹灯下的哨兵”永远是红色的

十中队指导员杨泽楠为官兵讲述中队的优良传统。(李岩摄)

十中队荣誉室里,有一幅黑白照片:被雨水打湿的街道旁,一排排解放军战士和衣而卧。上海解放时,这一幕震撼了世界,国外学者称这张照片是“红色中国的第一张‘上海公报’”。

70多年后,一段“人墙”短视频在网上刷屏:人流如织的南京路上,武警官兵用身体组成“拉链式人墙”,引导游客有序通过路口。2014年,首次执行“拉链式人墙”任务的就是十中队官兵,此后每年的“人墙”里都有他们的身影。

战士何俊的一张执勤照片被群众传到网上。一米八五的个头、英俊的脸庞、挺拔的军姿,让他迅速登上热搜。“网友‘围观’,是因为这身戎装。”何俊说,意外“走红”,让他更知肩上的责任之重。每次训练,他都给自己加练;每次执勤前,都反复检查着装;遇到群众求助,也总是热心伸出援手。“先辈们冒着生命危险投身革命,为人民谋幸福,为民族谋复兴,如今我们能做些什么呢?”何俊想到指导员杨泽楠的问题,他觉得自己找到了答案:“历史传承到我们这一代,我们会和先辈一样,守护好这片土地上的万家灯火。”

今日热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