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读《数字中国建设整体布局规划》|陈端:摹画出新型举国体制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整体蓝图|封面天天见
封面新闻记者欧阳宏宇
“数字中国的整体布局是一张宏伟蓝图。”3月2日,中央财经大学数字经济融合创新发展中心主任陈端在接受采访时表示,从整体布局来看,数字中国的建设将成为牵引我国下一阶段经济社会全方位变革的核心动力,让以现代化为目标指向的“中国道路”有了更明晰的实践操作路径。
中共中央、国务院近日印发《数字中国建设整体布局规划》。《规划》提出,建设数字中国是数字时代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引擎,要按照夯实基础、赋能全局、强化能力、优化环境的战略路径,全面提升数字中国建设的整体性、系统性、协同性,以数字化驱动生产生活和治理方式变革,为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注入强大动力。
陈端表示,围绕《规划》的整体思路方向,微观主体在生态化协同层面的商业自觉与国家数字竞争力提升层面的战略规划,将在新发展格局下形成更好的耦合关系。“数字中国建设带动新型举国体制逐步完善,成为中国模式的有力注解。”
如何建设数字中国?
前瞻性谋划,系统性布局
以阶段性目标梯度推进
根据《规划》内容,数字中国建设建设目标是,到2025年,基本形成横向打通、纵向贯通、协调有力的一体化推进格局,数字中国建设取得重要进展;到2035年,数字化发展水平进入世界前列,数字中国建设取得重大成就。
“以数字新基建带动产业升级和国内资源再整合并培育壮大新动能是的现实选择。”在陈端看来,《规划》在两会即将召开的关键时点由中共中央、国务院作为发布主体高规格问世,是中国经济迈向高质量发展的又一份纲领性文件。从内容来看,具有很强的通盘考量、顶层设计色彩,从现在到2025和2035年的阶段性目标清晰明了,方便各层级微观主体对标对表进行自身发展战略规划。“这也是新型举国体制在中国式现代化目标引领之下的一次创新实践。”
不仅围绕中国经济制定目标,《规划》还提出,要健全体制机制,开展数字中国发展监测评估,将数字中国建设工作情况作为对有关党政领导干部考核评价的参考。
陈端对此解读到,将数字中国建设工作情况作为对有关党政领导干部考核评价的参考,也意味着在新的激励导向之下,不同层级政府的社会动员能力、资源协调能力与数字中国的通盘规划建设能力将在新的起点上同频共振,数字中国的建设将是一个“自上而下顶层设计与自下而上活力发挥”双向奔赴的过程。
同时《规划》多次提及,要在数字技术创新、应用创新实现突破,尤其在农业、工业、金融、教育、医疗、交通、能源等重点领域加快数字技术创新应用。
“未来投资重点已经从新基建走向新应用,应用端的创新必须高度精准化才能真正触达有效市场。”陈端认为,对微观创新主体的政策引导、场景开放、金融支持以及多方面稳定其信心与预期是重中之重。过去数字经济领域的创新是各自为线,消费互联网与工业互联网之间关联度不大,以部分新基建"国家队"为代表的数字基础设施的建设主体与以互联网大厂为代表的数据资源商业化运营主体之间交集不多,未来需要更多新型联结机制来共同打造发展合力。
数实融合怎样拓展?
场景为本,标准为基,生态为王
协同创新体系是支撑
《规划》明确,“夯实数字基础设施和数据资源体系两大基础”,“推进数字技术与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五位一体深度融合”,在具体操作路径上更为明晰聚焦。
在陈端看来,这也预示着下一轮的基建投资拉动着力点会更多放到数字新基建层面,以数字新基建拉动新型消费也成为传统内需饱和之后的一个增量开拓点。一个典型的例子是,2月28日该《规划》公布之后,二级市场相关概念股纷纷上涨,是对这一利好预期的回应。
不过,新旧发展动能的转化是一个复杂问题,移动互联网时代,数字产业化一路高歌凯进,但到了产业数字化时代,随着数据作为新型生产要素全流程介入生产环节,企业原有的价值链条和利润端口的重塑,场景迭代引发业务逻辑业已转换。
“在当下能源供给和算力瓶颈约束之下,发掘培育具有引爆效应和规模化推广价值的典型场景,以场景侧的有效需求反向激发各层级创新主体活力,对产业集群的孕育孵化可以起到积极作用。”陈端指出,从底层技术到场景化应用、从单点业务到整体商业化变现都不是一蹴而就,要综合考量当下和未来各种利益格局的变动,理顺机制,打造更好的激励相容体系。
同时,新技术、新模式、新业态并非无本之木,既要充分考量C端用户的有效需求,也要考量相关产品创新在技术路径、成本收益结构上的可行性以及与我国整体制度文化语境的兼容性。
对此,陈端表示,数字经济运行的底层,是以数据驱动、智能匹配来优化网络协同价值,以标准引领带动产业生态完善。借助生态内大中小微企业的商业模式创新带动资源流转的交叉互哺,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对冲微观主体在创新过程中面临的各种显隐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