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春节列入联合国假日 说说古人春节那些事

2024-03-02 07:56:01 - 西部网

转自:西安晚报

中国春节列入联合国假日 说说古人春节那些事

装在汉代鎏金凤鸟铜锺的美酒

中国春节列入联合国假日 说说古人春节那些事

装在战国铜敦中的牛肉干

中国春节列入联合国假日 说说古人春节那些事

战国秦墓中发现的“肉汤”

中国春节列入联合国假日 说说古人春节那些事

长安区南里王村唐墓壁画《宴饮图》

中国春节列入联合国假日 说说古人春节那些事

□文/图段杨

热点聚焦

春节俗称“过年”,春节从何而来?古人过节都有什么习俗?古籍和文物中是如何记载与体现的?贴春联、吃饺子、燃爆竹、给压岁钱……本期,让我们一起探寻文物里的春节,看古人如何花式过春节吧——

春节作为中国传统民俗节日,传承着和平、和睦、和谐等中华文明理念,也承载着家庭与社会、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等全人类共同价值。许多国家和地区把春节作为法定节假日,全球有约五分之一的人口以不同形式庆祝春节。2023年9月,第78届联合国大会通过决议,将中国春节(农历新年)确定为联合国假日。

祈福

春节其实并不只是指某一天,而是代表着年终岁首的一段时期。

中国历史上的“春节”一词,不是节日,而是特指二十四节气中的“立春”。

《后汉书·杨震传》中有载:“春节未雨,百僚焦心,而缮修不止,诚致旱之征也。”到南北朝时,“春节”则泛指整个春季。现今狭义的春节一般指中国农历年的岁首,即农历正月初一。正月初一在古代叫“元旦”,辛亥革命后采用公历纪年,遂改称公历1月1日为元旦,农历正月初一为春节。民间广义的春节是指从腊月初八的腊祭或腊月二十三、二十四的祭灶,一直到正月十五,其间各地都会开展许多节庆活动。如腊月二十五,人们会做豆腐、贴窗花、贴“福”字、挂春联。据考证,豆腐是西汉淮南王刘安发明的,传说中人们在这日做豆腐吃豆腐渣,是为了给亲自下界考察的玉帝看。其实“腐”与“福”谐音,也代表着迎接福气,贴“福”字、窗花,寄予了新的一年要富贵的希望。

若要选中国人最喜欢的字,“福”字一定榜上有名。

据考证考,最早的“福”字出现于甲骨文。其左部“礻”字旁为“示”,状若祭台之形,右部为“畐”,状若双手供奉酒器敬献给神明或祖先。“福”在历史演变过程中形成了多种字体,仅在《甲骨文编》中记录的“福”字构型就有50种。相传姜子牙登台封神时,给他的老妻封“穷神”,并限定凡是有“福”的地方,她都不能去。自此,“福”字走入千家万户,贴“福”的年俗也代代传承了下来。

陕西的很多文物,不乏是有“福”字的。比如出土于宝鸡被誉为“青铜史书”的逨盘,其距今约2800年,底铸铭文中就有“福”字。同样出土于宝鸡的西周冬簋等青铜器上,也有“福”字出现。西安碑林博物馆藏的汉郃阳令曹全碑拓片,文中“武王秉乾之机,翦伐殷商,既定尔勋,福禄攸同”也有“福”字。西安碑林博物馆藏的著名书法家唐代柳公权的《玄秘塔碑》中的“福”字,其字体则被支付宝“和谐福”采用。西安碑林博物馆藏的清代郭修文书《福》《寿》字碑拓片,此碑一面刻“福”一面刻“寿”,“福”字一笔写就,寓意“福气不断”。

团圆饭

在中国人的传统观念中,无论身处何方都要在大年三十这日赶回家与家人团聚。亲朋好友间嘘寒问暖、欢欢喜喜享用年夜饭的画面,美好而温馨,是许多人心中关于“家”和“团圆”最初的记忆。

陕西历史博物馆藏的长安区南里王村出土的唐代墓室壁画《宴饮图》就记录这样的欢庆宴饮时光,唐代饮食丰富多彩,许多精美的饮食器具也应运而生。这幅壁画的案几上正摆放着杯、碟、盘等众多餐具、酒具。宾客们有的正品尝美味、有的举杯畅饮、有的赏乐鼓掌,整个宴席场面随意生动。画家构图时选取俯视的角度,使这一宏大的宴饮场面得到充分的展示,反映出古人宴饮觥筹交错、喜庆欢腾的模样。

美味佳肴之中,少不了一盘热气腾腾的团圆饺子。不过,古人还爱吃什么?从考古发掘出的食物想见古人的餐桌一定很丰盛。

2010年,在清理西安咸阳机场二期考古工地上一座2000多年前的战国秦墓时,考古人员发现出土的一件铜鼎中是一锅狗肉汤。在2003年,西安市北郊一座汉代贵族墓出土的一只铜锺中,被发现储存着重达26公斤的酒。

而西安临潼区湾李村墓葬发掘出土的食物遗存,实证了秦汉时期陕西人对各类肉食的热爱。陕西省考古研究院在此地共发掘出312座墓葬,而陪葬有带骨动物肉制品的共有67座。经考古人员统计,最多的是绵羊有38只,其次是狗23只、猪22头、黄牛20头、山羊10只、鸡9只、蚌4个,还有一条鱼、一匹马、一只麝鼹、一只鼢鼠。

在M208出土的随葬铜器——战国晚期铜敦中,考古人员发现了满满当当的肉制品。经红外分析和蛋白质组学方法,研究人员鉴定此熟制肉类食物遗存为黄牛肉,这和墓葬中出土大量的黄牛骨骼相一致。铜敦中的牛肉已经呈现炭化,但掰开后白色的弹性肌腱膜仍清晰可见,肉丝根根分明。当然,面食也少不了。如今的西北大学博物馆中,就收藏着8块出土于新疆阿斯塔纳的唐代面质点心。

古代“春晚”

若单纯只是吃美食,这个年过得未免太单调。现代有春晚,古人也有自己的“春晚”消遣解闷。古人的“新年音乐会”令人遐想,舞蹈俑、演奏俑、壁画、画像砖……虽然它们只是文物,但丝路舞者和乐人们让美妙的音乐、灵动的舞蹈呼之欲出,令人身临其境,仿佛再现着那些年人们欢腾守岁的盛况。

现今珍藏于陕西省考古研究院的元代壁画《醉归乐舞图》中,众人载歌载舞、面露喜悦,民族服饰鲜明,展现了元朝过年的歌舞盛况。在这幅壁画描绘的宫廷盛会中,还出现了特色乐器“火不思”。其实西汉时期,人们已经非常重视过年的仪式感了,雍容典雅的汉乐舞成为庆贺新年的重要方式。陕西考古博物馆藏的“汉代乐舞俑”和汉景帝阳陵博物院藏的“舞女俑”,彩绘长袖女舞俑体现了汉代乐舞服装“曲裾深衣”的鲜明特点。陕西历史博物馆藏的隋代彩绘女舞俑,则在造型与神态上承接了南北朝时瘦骨清相特点,女俑衣色多朴素,以黄、白为主。隋代是北周而立,保留着汉族与胡人相交融的特征,主要表现在千姿百态的头饰上。

唐代舞蹈与音乐结合紧密,特别是从中亚、西亚及西北民族地区传入的乐舞,深受人们的欢迎。当时,不仅在节日庆典上有歌舞表演,富贵之家连外出郊游也要带上伎乐。由此可见,乐舞在人们生活中占据相当重要的位置。而陕西唐三彩艺术博物馆藏的“唐三彩乐舞俑”就是典型的器物,这套乐舞俑有舞伎、乐伎各四人。舞伎头戴鸟冠,身着红、绿、黄三色长裙翩翩起舞,乐伎四人以琵琶、竽、觱篥、排箫进行伴奏。

编辑:张娟

今日热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