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普|全球约15亿人听力受损,如何选择助听器、人工耳蜗?

2024-03-02 14:47:28 - 澎湃新闻

科普|全球约15亿人听力受损,如何选择助听器、人工耳蜗?

明天3月3日,是一年一度的全国爱耳日(也是世界听力日),2024年全国爱耳日的主题是“科技助听,共享美好生活”。随着如今助听器、人工耳蜗走进听障人士的生活,人们应该如何选择助听设备?

2021年WHO(世界卫生组织)发布的世界听力报告指出,目前全球约有15亿人不同程度地受到听力损失的影响,其中11.6亿人为轻度听力损失,约4.3亿人为中等程度以上的听力损失,65岁以上的老年人群中约有1/3的人群存在中度以上的听力损失。除此之外,全球约有10亿人面临可避免的听力损失风险。听力下降对于老年人的社交活动、抑郁焦虑情绪等都有着重要的影响,及时的听力干预能减缓和改善老年患者认知功能的下降。

随着科技的发展,从传统的模拟助听器到数字助听器、骨导助听器,植入式人工中耳如振动声桥、BAHA等的升级换代,人工耳蜗技术的不断更新,听力障碍人群听觉康复的选择日渐增多,听力干预的效果也越来越好。但是据WHO估计,全球范围内仍有超过80%的耳和听力保健需求未得到满足,改变与耳和听力保健相关的思维模式对于改善获取途径和减少未解决听力损失的代价至关重要。

面对这么多助听设备的选择,是什么在阻碍听力障碍人群的听力保健需求获得满足呢?除了经济因素以外,改变思维模式也是实现满足公众耳和听力保健需求的重要前提。

笔者在耳鼻喉科门诊告知有听力下降的患者需要验配助听器时,经常会听到“我还没聋到那个程度吧,现在就是听起来稍微有点费劲,但还是听得到。”“啊?!我这么年轻就需要助听器了吗?”等等回答。患者有经济因素、社交因素等各种顾虑。也有患者提问:“医生,我应该用什么助听器?可以推荐一个牌子吗?”“我能装人工耳蜗吗?”等等。还有患者会觉得助听器戴着好麻烦,会被人看出来,或者不好意思戴。2023年人工耳蜗进入医保以后,有患者提出新的疑问,戴着助听器会被看出来,或者戴着助听器还是觉得听不清,装个人工耳蜗是不是就能一劳永逸了呀?本文就来聊聊助听设备选择的问题。

气导助听器是一种无创、低风险的最常用的改善听力下降的设备,分为模拟助听器和数字助听器。前者是收集声音转换成电信号经过方法后通过正常声音气导传导实现听力增益;后者除了实现模拟助听器的功能外,还可以根据个人的听力需求进行编程,并且有很多附加功能,实现不同听力环境的降噪和适应,从而实现自然舒适的聆听效果,适用于不同类型的轻度、中度和中重度的听力损失患者。市面上有很多价格不同、品牌不同的助听器可以选择,助听器的验配需要专业的验配师根据患者听力及佩戴体验,进行多次的调试,从而让患者获得最舒适的助听效果。因此,对于有助听器配戴需求的人群,并不是说助听器越贵越好,也不是随便买一个戴上就行,需要选择专业验配机构选配适合自己的助听器。对于美观要求比较高的轻中度听力损失患者,除了耳背式助听器,还可以选择隐蔽性更好的耳道或耳内式助听器。

人工耳蜗是一种外科植入装置,分为体外系统和体内系统两个部分。相对于助听器,它并不是更方便或一劳永逸的听觉设备。除了手术风险外,术后也需要佩戴外机,并且需要一定时间的听觉言语康复。其主要适用于对人工耳蜗植入有正确认识和适当期望值,而且依靠助听器不能进行正常听觉言语交流的双侧重度至极重度感音神经性听力损失的患者。

除此之外,骨传导和中耳植入人工中耳技术近年来也有长足的进步,得以帮助存在外耳道闭锁、狭窄、流脓或接受过手术仍存在耳聋,以及单侧不对称听力下降等不适合使用耳塞或者气导助听效果不佳的患者,实现听力的改善。植入式的助听设备更是消除了传统助听器所带来的社交顾虑,以及堵耳效应和失真等其他问题,适用于所有中-重度传导性、感音神经性或混合性听力损失的患者。

综上所述,听力损失对所有年龄段的人群会产生不同程度的言语识别、认知功能跟社交影响,可能影响患者的沟通、教育和就业,及时的听力干预(包括手术、助听设备选配)可以有效地帮助听力损失人群享有正常接受教育和与人沟通的机会,而及时的听力干预首先需要到正规医院就诊,进行专业的听力评估,根据结果获得适当的听力干预意见。

今日热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