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带你探寻皋兰什川古梨树下的百姓智慧

2022-05-02 11:55:26 - 媒体滚动

位于兰州的东北方向的什川古镇,拥有"世界第一万亩古梨园"的美誉。它之所以能够几百年兴旺不衰,是因为有很多不为人知的生态秘密。正值五一假期,记者带你去探寻一下什川古梨园里的百姓智慧。

走进古梨园,就可以看到每棵古树上都挂着一块牌匾,相当于一个身份证标识牌。据古梨园保护中心工作人员介绍,这是古梨园保护中心采取的古梨树管护措施其中之一。2018年,他们邀请专业公司对古梨园中9423株百年以上的古梨树进行了打点定位,建立了数据化信息库,进行了数据化管护。这个标志牌上有这棵树的树龄、管护责任人以及它的科属、树的形状以及这棵树的具体相关内容。通过这棵管护牌上的信息,明确了管护责任人。在这个基础上呢,采取的第二种管护措施,就是与这个管护责任人签订管护协议,明确了双方的权利和义务,让管护人知道应该做什么,不应该做什么,进一步推动了古梨树管护的规范化和科学化。

记者带你探寻皋兰什川古梨树下的百姓智慧

几百年的古梨树长势越来越好,蕴含了什川百姓的古老智慧。村民通过小树苗桥接、腹接、嫁接等复壮措施,起到了树体支撑、养分传输、防病虫害能力的作用,让这些原始的古老的梨树长势更好。而古梨园保护中心也已建成优质砧木苗圃基地,来进一步促进古梨园的永续传承。

记者带你探寻皋兰什川古梨树下的百姓智慧

在梨园,只见几位果农手里拿着小杆子,正在每一串花朵上点花。一位果农告诉记者:"这是人工辅助授粉,上面黄色的东西就是采集的花粉。这些花粉是提取冬果梨和其他品种梨精华里比较好的部分。"

记者看到,很多古梨树上,高耸着一根高出树身的长杆,原来这就是常说的"天把式"。"天把式"技艺是随梨树的种植而发展起来的一种梨园管护技艺,也是300多年以来农业生产先进经验的积累和结晶。每年春秋两季是"天把式"最忙的季节,果农们将云梯稍斜搭在较为结实粗壮的枝丫上,形成支架,。"天把式"们便顺着杆子往上爬,到树梢上面授粉或摘果子。

为什么这些古梨树都有一个普遍现象,主干部分普遍下粗上细,中间还有一条明显的分界线呢?据当地一位果农介绍,什川先祖们从明朝开始引进的先进的嫁接技术,下面是野生木,上面是砧木,通过嫁接以后结出来的果子肉质好、味道好、含糖量高,就是现在的软儿梨和冬瓜梨。

记者带你探寻皋兰什川古梨树下的百姓智慧

"这两棵便是我们古梨园的树王和树后。"一位果农指着位于什川楼子街上的两棵梨树告诉记者。原来在2005年,皋兰县的有关专家、企业和社会各界人士根据魏氏家谱的记载,在万亩梨园中仔细寻找,评选出了两棵年代久远、树龄达438岁、枝繁叶茂、产量最高的冬果梨树和软儿梨树,分别将其命名为"树王"、"树后"。两棵树相隔不足50米,属什川最老的一片园区。树王树后树冠高大开阔,栽于明嘉靖年间(1577年),树径达4.2米,冠幅约15米,树高有11米,每年的产果量仍维持在2000公斤以上。树王是一棵冬果梨树,而树后是一棵软儿梨树。

据古梨园保护中心工作人员介绍,树王和树后,见证了整个什川梨园一代又一代人,将什川的农耕文化、梨园文化、生态文化一代一代传承下去,也见证了一茬又一茬梨树的生长和繁荣。如今,什川的软儿梨不仅销售到了全国各地,还出口到国外。村民们靠着与梨相关的产业,生活蒸蒸日上。

兰州日报社全媒体记者程珊珊

通讯员郭玉琳文/图

编辑丨安周霜

责任编辑丨安娜

值班主任丨郭俊宇

记者带你探寻皋兰什川古梨树下的百姓智慧

今日热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