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每个孩子都活成自己故事里的英雄

2024-07-02 06:17:48 - 中国妇女报

让每个孩子都活成自己故事里的英雄

    每个孩子都是富有潜力的,但你知道对于孩子来说,最大的干扰项是什么吗?不是家境,不是学识,而是父母。其实每个孩子都是某个方面的天才,而父母都应该是孩子的第一个伯乐。作为父母最重要的就是怎么帮他发现他的优势,让他活出自己的灿烂,成为自己故事里的英雄。

    ■ 高琳

    最近,有一个名字频繁出现在热搜的词条中,想必大家已经猜到了,就是姜萍。江苏17岁中专女生姜萍,在阿里巴巴全球数学竞赛初赛中拿到了93分的好成绩,全球排名第十二。

    一个出身寒门的学子,为了减轻家里负担,去了免除学费的学校,然后在一个全球数学赛事中脱颖而出。姜萍能取得今天的成绩,有一人功不可没,就是姜萍的老师王闰秋。

    数学天才少女姜萍与她的伯乐王闰秋 

    当时150分的数学卷子,姜萍能考到130至140多分,而第二名只能考到五六十分,这种断崖式的领先,让王闰秋看到了姜萍的数学天赋。此时,命运的齿轮开始悄然转动。为了充分挖掘姜萍的潜力,王闰秋开始给她“开小灶”,带她深入高等数学,辅助她学习《高等数学》《数学分析》……这次比赛也是王闰秋鼓励她报的名,这才有了如今被众所高校争抢的姜萍。

    其实每个孩子都是某个方面的天才,而父母都应该是孩子的第一个伯乐。作为父母最重要的就是怎么帮他发现他的优势,让他活出自己的灿烂,成为自己故事里的英雄。

    那么我们应该如何帮助孩子挖掘并放大天赋呢?

    父母,别活成孩子的干扰项 

    在说这个之前,需要先跟大家普及一个教练公式:绩效=潜力-干扰。这背后有一个基本原理:每个人都是有潜力的,也都是富有资源的。这个公式放在亲子教育中也同样有效。

    每个孩子都是富有潜力的,但你知道对于孩子来说,最大的干扰项是什么吗?不是家境,不是学识,而是父母。

    中国第一神童张炘炀,10岁上大学,13岁读研,16岁考上985高校博士。曾在全国引起轰动。然而19年后的今天,他并没有取得什么杰出的成就。

    说来唏嘘,但这之前并非无迹可寻。他曾在一则采访中表示,虽然每个父母对孩子都有控制欲,但自己的父母却是超乎常人的。大大小小的事儿,他们全都一手包办,目的就是为了让孩子全心全意地学习。

    张炘炀考上大学那年,分数虽然超过本科线,但距离他的目标还是差了不少。身边人都说,才10岁,完全可以再复读一年,考个更好的学校。他的父亲拒绝了,帮他填报了天津工程师范学院。

    考研那年,父母也是不顾导师的意见,执意要求他到北京读研。然而在众多优秀的同学中间,张炘炀发现自己变得不再特别和亮眼,研究生的课程对他来说也不具备优势。父母的控制、学业的压力、巨大的落差感,让他的成绩一落千丈。后来,为了留在北京,他想方设法地要求父母在北京买一套房。父母直接无视了他的需求,但为了让张炘炀能安心读书,他们租了一间房骗他说是买的。得知真相的张炘炀备受打击。

    张炘炀无疑是一个天才,然而就算是天才,如果无法打破父母的眼界和思维模式,最终也只会走向平凡。

    除了父母,影响孩子发挥天赋的另外一个干扰项就是世俗对于成功的定义。特别有意思的是,姜萍出名了以后,有很多声音让她开短视频账号卖数学课,趁着有热度赶紧变现,省得过两天凉了。

    只有名誉财富地位才能衡量一个人是否成功吗?只有符合社会的定义,这个人才算活得合格吗?我的一个朋友上高中的时候立体几何很差,怎么努力都不行。在认清了自己没这个基因后,她果断地放弃了立体几何,转而去把精力放在其他比较有优势的科目上。最后竟然成了当地的文科高考状元,考上了对外经贸大学。她当时的勇气和魄力我是非常佩服的,因为我们的教育从来都是一定不能偏科,要全面发展,不能“瘸腿”。

    可人生从来就不该是单选题,孩子的未来更该是一个多选题。作为父母的我们要做的是帮他抵挡来自外界的攻击,让他能够成为自己想成为的人,而不是和那些压力一起压垮他。

    孩子表现出天赋的3个信号 

    其实现在的父母已经好多了,起码有意识去培养孩子的兴趣爱好,也舍得投资。但问题是,如何发掘或者识别孩子的天赋呢?这个需要我们在日常生活中多观察,当孩子发出下面几个信号时,你要能够接收到。

    1.别人做起来吃力,他做起来轻松。在同样环境下,比其他人花费更少的努力,却做得更好的那件事,那无疑是孩子的天赋和优势所在。

    姜萍让我想到同是数学天才少女的朱朱,10岁的时候,朱朱的爸爸给她讲起了罗尔定理(Rolle’s Theorem)和中值定理(Mean Value Theorem)。这在同龄人看来简直是天书一样的东西,却激发起了她的强烈兴趣,后来她甚至把完整的验算过程重现出来了。这是最明显也最容易捕捉到的信号。

    2.做某件事就会进入心流。孩子在做一件事的过程中如果能进入心流状态,这无疑也是一个天赋信号,但却不容易判断。什么是心流?积极心理学奠基人米哈里·契克森米哈赖在《心流》一书中定义:心流就是一个人完全沉浸在某种活动当中,无视其他事物存在的状态。当事人心甘情愿、纯粹无私地去做一件事,不掺杂任何其他企求。

    如果一个孩子不受要求或者强迫,自愿自发地去做一件事,并且愿意为之付出努力,那就没错了!

    3.做某件事情会产生愉悦感。看到这儿,或许很多人的第一反应是,我们家孩子打游戏、看电视最心流了!但享乐带来的快乐和付出带来的愉悦感是不一样的。无论是孩子还是成人,享乐都是必要的。但享乐本身带来的快乐并不能带动心灵的成长,也不能增加自我的复杂性。“愉悦”具有向前发展的特性,并蕴含新鲜感和成就感。

    其实每个小孩儿一开始都是小小的“学习机器”,每天尝试不同的新动作、新词汇。

    当孩子学会一种新技能,脸上那种专注的喜悦充分说明了乐趣的真谛,而每个充满乐趣的学习经验,都使孩子不断发展的自我日趋复杂。

    当你发现孩子的天赋之后,需要给他创造机会来放大优势。几年前我儿子Aiden还比较小的时候,我们做青少年演讲夏令营,让他来做小助教。有一次一个跟他年龄差不多的孩子,第三天要上台演讲,但是他背不下来稿子,各种畏难情绪就出来了。我就让Aiden去帮帮他。结果那个小孩就跟Aiden说:“我背不下来,有本事你背!”

    不一会儿我就看见我儿子拿着那个小孩儿的稿子走到楼道里,过了大概半小时就原封不动地把稿子背下来了。我就发现这小子别的不行,但记性还挺好的。后来我就让他去参加TEDx演讲,强化他这方面的优势,从而让他更自信。

    很多父母会担心孩子的天赋是否有用,其实有没有用并不重要,重要的是让孩子在他们擅长的事情上获得自信的底色,去战胜那些人生道路上的其他难题。

    所以父母需要做的事情,不是帮孩子解决问题,而是帮孩子建立解决问题的信心。

    然而能不能帮孩子找到他的天赋,还有一个大前提就是父母是否找到自己的那份自信。

    如果父母连自己的优势是什么都没有看清,连自己都无法突破社会的定义,那他们是无法放手让孩子成为他想成为的人的。我们没有办法给别人自己没有的东西。

    正如维克多·弗兰克在《活出意义来》一书的序言中所说:“不要以成功为目标——你越是对它念念不忘,就越有可能错过它。因为成功如同幸福,不是追求就能得到;它必须因缘际会……是一个人全心全意投入并把自己置之度外时,意外获得的副产品。”

原标题:让每个孩子都活成自己故事里的英雄

今日热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