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有这三种表现, 说明他的内心很有安全感

2024-07-02 08:35:57 - 媒体滚动

转自:邯郸晚报

孩子有这三种表现, 说明他的内心很有安全感

安全感近年来越来越受到家长的关注。

安全感是一个很奇妙的东西,它是一种放心、舒心、可依靠的感觉。孩子如果童年过度缺乏安全感,成年时期会深受其影响。

《培养孩子的安全感》一书中指出,婴儿和学龄前儿童缺乏安全感,会有这些共同特征:

☆过分忧伤,在难过的时候会看起来非常伤心,很早就显得忧心忡忡

☆好斗和过分冒险,有些孩子会显得行为冲动而且好斗,常常搞破坏

☆过分害怕和焦虑,这样的孩子往往非常黏人,需要持续不断地安慰

☆回避某些情感,不愿意表达忧伤、失望或遭受拒绝的苦痛

☆被动、无助,往往会显得畏首畏尾

☆可能会处处退缩

……

那么,安全感到底是一种怎样的心理需要?如何判断孩子内心有没有安全感呢?以下三点很关键:

01

对爸爸妈妈充满信任,确定自己是被爱包围着

当我们聊起缺乏安全感时,很多父母很自然地联想到孩子的分离焦虑。其实大部分的孩子都会在爸爸妈妈离开后有一段焦虑、哭闹的时间。如果大人回来后,孩子热情迎接,允许大人拥抱和抚慰自己,之后又能像往常一样进行玩耍,这其实是一种健康的状态,也就是心理学上所提到的安全型依恋。

那么处于不安全依恋的孩子又是什么反应呢?

矛盾型依恋:这类孩子同样为妈妈的离去而不安,可是真等妈妈回家后,孩子又各种挣扎、抗拒或胡闹,甚至愤怒,需要大人用很长的时间去安抚。

回避型依恋:表面上,大人的离去,他们没有明显的情绪波动,甚至一些孩子在大人回来时也无动于衷,他们看起来非常独立,实则内心十分不安。

不难看出,安全型依恋的孩子,对父母尤其是对妈妈有着一种深深的信任。他们虽然也会因为不舍而难过,但是他们很快能从这种情绪走出来,确认妈妈会回来而不必担心自己被抛弃,也就能更快地从情绪中恢复。

安全感,其实就是“信任”的表现形式之一。孩子有安全感,意味着对养育者及环境的信任,哪怕爸妈不在身边,也能清楚自己也是被爱着、被关注着的。

亲子之间健康的依恋,会促使一个孩子更加独立。而那些处于不安全依恋之中的孩子,本质是渴望与父母亲近的,但害怕被忽视或者拒绝,他们对大人有着深深的“不信任”,选择带着抗拒和敌意与父母相处。

因此,家长要重视孩子生命早期的陪伴质量,多给孩子正面、积极的回应,孩子通过这种方式,确认了父母的爱,面对世界也会更加勇敢。正如英国著名精神分析学家温尼科特曾说:“孩子必须确认,自己可以随时回家,才可以安心地向前发展。”

02

可以自由地表达自己情感和需求

假设这样一个场景:一个孩子第一天上幼儿园,放学后,看到爸爸妈妈在门口迎接,忍不住瘪起嘴,一边掉金豆,一边扑向大人的怀抱。

爸爸妈妈来了的这一刻,孩子认为不用再故作坚强了,不用满怀忧虑或者感到害怕了。孩子可以把自己的脆弱捧给大人看,他们虽然在哭,实际上内心被安全感所包围,因为此时此刻把自己的情绪展现出来是被允许的、是安全的。

随着孩子的成长,遇到各种各样的委屈,都能够第一时间向父母倾诉,表达自己的情感,是孩子内心安全感十足的表现之一。相反,有的孩子不会在亲近的人面前表露情绪或者提出需求,习惯性地掩饰自己的情绪,不被人看到。在外受了委屈,回到家后一头扎进自己的房间里,不愿意和父母表达自己,孩子年纪越大,越变得难以理解,看上去经常面无表情,不愿意寻求支持,也不愿与他人分享感情。

我曾听说过有的孩子身体不舒服,都不会和父母说,他们觉得自己是孤独的,认为身后的父母不会接住他,他们宁愿缩回自己的世界里,也不愿寻求帮助,这样的孩子内心比较没有安全感。所以,孩子能够自由表达自己的情绪,展露脆弱,也是一种对父母的信任。

这种信任想要保持,需要父母积极地回应孩子的情绪,倾听、理解孩子,让孩子不会想着去“防御”父母。比如孩子看上去闷闷不乐,大人充满关怀地去询问:“出什么事了”,那就是在鼓励他告诉家长发生了什么事情。他可能会指着玩坏了的玩具、撕破的画、不漂亮的成绩,接着道出今天的所见所闻及感受。

如果这些感受得到了父母的尊重,被看见了、被理解、被接纳了,孩子就会明白,在家里,在父母面前,不必为脆弱而感到羞愧,不必像在外面一样掩藏自己的情绪。长此以往,孩子不仅对自己的情绪有更好的察觉能力,对待身边的人也多一分同理心,慢慢学会顾及别人的感受。

03

有着积极的自我认知,认为自己是有价值的

有安全感的孩子,往往也会有积极的自我形象。《安全感》一书中,提到过这样一句话:一只站在树上的鸟,从来不会害怕树枝断裂,因为它相信的不是树枝,而是它自己的翅膀。

如果鸟儿不信任自己的翅膀,无论树枝有多稳,它依然能够感受到焦虑。也就是说,一个人的安全感,不仅仅来自外界,也应该来自他自己。

一个孩子可以确定自己是有价值的,不安感也才会远离他们。当孩子对自己的评价很低,不喜欢自己,常常贬低自己,同样很难获得安全感。而造成孩子消极自我认知的原因很可能是父母对他们的看法和评价。

经常会有人聊起:父母无意中说的哪句话会损伤孩子的安全感。有人说父母吵架时说的狠话,有人说那些假装抛弃孩子的话,其实真正让孩子绝望的话是:“我真后悔生下你!”“要是你没出生就好了!”

这样的话是在否定孩子的存在,是在暗示孩子:你的出生是错误的。因为你,我才变得这么糟糕的。这给孩子尤其是高敏感的孩子带来巨大的伤害,害怕不被爱、害怕被抛弃,觉得自己毫无价值,总惹大人生气。

有消极自我认知的孩子,他的安全感非常短暂并且飘忽不定,很容易因为人际关系的细微变化而受伤。老师的批评、朋友的忽冷忽热、某次的比赛的失利……都会让孩子在一段时期内惶恐不安。比如,某次遭受别人拒绝之后,会对自己感到怀疑:“我不讨人喜欢”“我不可爱”“没人会喜欢我”……

类似的声音常常带给孩子深深的羞耻感,让他们习惯性地自我否定,在人际关系中蜷缩和自卑。培养一个内心有安全感的孩子,也要让孩子相信:“我是有价值的,我是有人爱的。”

有了稳固的自我认知,孩子将会拥有更健康的安全感。这就要求父母和孩子建立友善、和谐,充满关爱的互动模式,让孩子感觉被尊重、被理解、被关注。

一个从小感受过父母无条件接纳和爱,体验过发自肺腑的快乐的孩子,更容易构建起安全感、归属感、价值感,发展出与自己、与他人、与世界的和谐关系。心有了栖息的地方,孩子必定能在成长的路上走得更加坚定、从容。

钱志亮

今日热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