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日走访陈家堡长城

2024-07-02 15:00:50 - 北京晚报

▌金陌

近日,北京市延庆区八达岭镇石峡村村民作为团体入选国家文物局组织评选的第六届“最美文物安全守护人”推介名单。翻开所有关于石峡村的资料,对于石峡村的地理描述均为:位于八达岭长城景区西南5公里处。然而,当笔者在搜索及翻阅资料的时候,却发现,这一地理位置描述同样出现在另一个村的介绍上:陈家堡。

长城景区西南5公里为何有相同的两个村落出现?它们之间又有什么关系?直到笔者亲自走访这两个村才了解到,其实这两个村中间还隔着山,隔着一段长城——陈家堡长城。从高空俯瞰,从地图上索引,证实它们位于这一段明长城的东西两侧,陈家堡在西,石峡村在东。

在行政归属上,陈家堡长城、陈家堡与石峡关长城、石峡村曾经都属于延庆,后来在区划调整中被分开,陈家堡划归河北。

夏日走访陈家堡长城

陈家堡长城已修复的部分

明末起义军绕过八达岭

崇祯十七年(1644年),大明王朝走到了灭亡的边缘。3月,闯王李自成率领农民起义军攻打北京。起义军在八达岭关口与明军激战,死伤惨重,连续一周不能攻下。于是派出探马四处打听有无捷径突破八达岭防线。在陈家堡,一位老汉告诉探马,附近长城有一处石峡关守兵不多,守将唐英昏庸无能。于是,在这位老汉的带领下,起义军攻破石峡关,绕过八达岭,沿柳沟奔袭居庸关,明军镇守居庸关的主帅唐通见大势已去,不战而降,北京的北大门就此被打开。这段历史后来被编入京剧《三疑计》中,广泛流传。

李自成率领起义军从西安出发,打山西、宣府(今张家口宣化),最后走居庸关进入京畿地区。从线路上看,需要翻山越岭的地方很多。明代对于长城的修建,是中国历朝历代中最下血本的,长度也是最长的。要从北方进入北京城,长城之战极为关键。不同于当代交通的四通八达,明朝时期以长城为界,并没有一条笔直的大路可以从宣化直达北京。根据陈家堡的老人介绍,新中国成立前,虽然陈家堡隶属延庆县,但从村里出去采买东西,并不能像现在这样,直接从帮水峪向北,再到延庆县城,而是需要翻山路、几经周折才能到达。陈家堡南侧有一条小路,也是一条可走骡子的路——大黑沟,也被村民称为大岭,这条路向南而行,虽然狭窄,但相对平稳,是当年周边地区经过这里运粮食、水果等物资的必经之路。

当年李自成的起义军在进京的过程中,有没有可能也是从大黑沟通过的?传闻中是陈家堡的老汉告诉探马的,但也有可能并非是探马打探到的,而是贫穷苦难的当地村民主动献计。当然,史料中并未记载这样的小事,历史已留在了时间的长河里,对于陈家堡长城而言,不过是漫漫时间中的一点尘埃。

夏日走访陈家堡长城

将军楼

戚继光督建长城

从建村的历史来看,石峡村和陈家堡都是在明朝时间建村的,这和修建此段长城的时间有关。

明朝为加强北方防务,将长城沿线划分为九个防御区,分别驻有重兵,称之为九边或九镇,每镇均设有总兵官管辖。蓟镇东起山海关,西至居庸关,拱卫京师,是九镇中最重要的一镇。

蓟镇长城最早修建于明朝初期,到弘治、嘉靖年间仍有修筑。真正大规模的修筑则是从隆庆至万历初由戚继光完成的。据史料记载,“隆庆三年,戚继光上疏请建空心御敌台,得到批准。三月,戚继光升任右都督。沿长城一线开始筑台、修墙,建造防御工程。”戚继光南方抗倭后,在当朝首辅张居正的提拔下到北方安定边疆,其中一件功不可没的事就是修长城。石峡关长城及陈家堡长城,即为戚继光带兵所修。

为了戍边,古人很早就开始在燕山山脉修建长城。陈家堡、石峡关周边以往就有燕长城遗迹。如何分辨这一段的长城是属于燕长城还是明长城?这要依据修建长城的材质来分辨。

戚继光在上疏中称此次修长城与以往不同,他表示,此次最大的不同在于改进了修长城的材料。此前是黏土和灰石砌成的夯土墙,这次选择用青砖修长城。如此一来,边防更加坚固。

因此,戚继光所修的长城多为青砖墙,也就是我们说的砖石长城。石峡关长城、陈家堡长城均为砖石长城。

从石峡村和陈家堡的地理位置来看,两村的诞生正是因修建长城而产生的。修城墙的砖需要在山下烧制完成后再运到山上。对青砖的大量需求,以及驻军的需要,渐渐使村落发展起来。戚继光要求每一块青砖都刻上烧制地点和负责人,以便出问题后追究责任人。所以,陈家堡长城上有很多刻有陈家堡村人名字的青砖。后来,因战乱房屋损害严重,在重建房子的时候,村里人穷,就去长城上取墙砖,对长城造成了很大的破坏。

然而,地处两山之间的陈家堡,即便在战火纷飞的年代,依然居住着百来户人家,正是因为对长城的热爱、对故土的眷恋,让他们年年岁岁与陈家堡长城相守。

敌楼处处有特色

明长城各段因地理位置和自然条件都有鲜明的特色。陈家堡一线的长城,建于群山之巅,墙体高大(平均高7.8米,最高14米),墙顶平均宽6米,雄伟连贯,充分体现了当年明长城的恢宏气势。此段长城为连续墙体,西南接黄楼洼长城,东端与石峡关长城相连,沿线分布有20几座敌楼,其中罗锅城、鸳鸯楼、将军楼等极具特色。

因为山脊走向的原因,长城在罗锅城处修成了一个完美的“U”形大弯。据说,在修建此段长城时,本可避免将此处长城修成“U”字形,但在规划时修建者被此处壮丽绝美的风景深深吸引,特意按照山脊走向修建成“U”字形。罗锅城的造型在万里长城中独一无二,堪称精华,体现了古人设计长城因地制宜的理念,也展现了古代工匠的建筑艺术水平。

过罗锅城继续北行,来到一处山间洼地,两座敌楼一高一低并列分布,此即为鸳鸯楼。据说闯王进京时取道陈家堡,留下一众将士镇守此地,以留下退路。一位驻守在鸳鸯楼的将领与本地女子相爱,但他所在的驻守部队将调入京城。临别时,他与女子相约鸳鸯楼,等待得胜归来娶她为妻。后来吴三桂引清军入关,闯王失利,将领战死沙场,但该女子依旧痴痴守望在鸳鸯楼,直至去世。此后,当地人便将这两座距离不足百米,有着浪漫爱情故事的敌楼称作鸳鸯楼。

过鸳鸯楼后向北偏西行,上到附近一处制高点上的敌楼,即是“将军楼”。将军楼是陈家堡长城保存最完整的敌楼,位于南山的最高峰,海拔1074米,当地人称三街六巷楼。它是一个二层的建筑,底层长边开六个箭窗,短边开三个箭窗,下层地面同墙体等高,内外两侧各有三个可守望避风、作战用的小房间,上层有射击作用的垛口,上下两层有台阶,可供通行。敌楼里面用墙对窗对门隔成了三街六巷,故此得名。

由于将军楼是级别最高的敌楼,也称作九眼将军楼。而陈家堡村民们则说,将军楼是为了纪念以戚继光将军为代表的、修建长城的英雄们而得名的。

高楼长城是北京周边海拔最高的敌楼,海拔1784米,也是著名的抗日战争——南口战役发生地之一,双方激战留下的累累弹痕留存至今。据称日军曾在此制高点遇到顽强抵抗,久攻不下后用飞机投下毒气弹杀害了这里的守军。战士们牺牲个个怒目圆睁,手持钢枪面向来敌方向。这座敌楼耸入云霄、气势磅礴,巍然独立于世间,也为世人留下一段悲壮的历史。

长城上的敌楼常以方形等建筑形式出现,但陈家堡长城是北京周边唯一拥有圆形敌楼的地区,实属珍稀。此处圆形敌楼由方形改建而成,内部设有骑墙墩台,可四面制敌,上边有房,可供士兵休息,储存武器粮草。

今日热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