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造长三角“氢走廊核心点”

2024-07-02 16:09:00 - 媒体滚动

转自:苏州新闻网

打造长三角“氢走廊核心点”

□苏报驻张家港首席记者 杨溢 实习生 张东慧

昨天上午,记者来到张家港国富氢能新投产的水电解智能化工厂,满眼尽是科幻大片中未来工厂的既视感:硕大的厂房内难得见到工人,一台台工业机器人紧张有序地忙碌着。它们扭动身躯、挥舞手臂,从双极板焊接、镀膜,到电堆组装、电堆活化及测试、系统组装、测试,各个环节接力作业。

“上个月,这个智能化工厂建成投用,国富氢能成为全国最大的智能化氢能装备生产基地。全长380米的产线,90%的工序都由机器人操作完成,节省40%的人力,但产能却是传统产线的3倍。”江苏国富氢能技术装备股份有限公司总经理助理杭波介绍,智能制造让国富氢能的产能规模快速扩大,目前国富氢能的储氢瓶年产能可达9万只、水电解能力每年达到2.5GW。

作为苏州独角兽培育企业,国富氢能自2016年落户张家港以来,抢抓“双碳”战略机遇,在氢能全产业链的高端装备环节进行了产品布局和技术储备,成为国内领先的氢能装备全产业链整体解决方案供应商、江苏省新能源集群氢能产业链中准链主企业,其加氢装备及供氢系统在国内市场占有率位列第一,填补了高压加注、大容积车载供氢系统、大规模液氢制储运装备的空白。

氢能产业被视为没有“天花板”的战略性新兴产业,是引领未来发展的新支柱、新赛道。氢能产业之于张家港,更是其推动产业结构调优转轻,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的重要赛道。

作为一座“富氢城市”,张家港发展氢能产业占据“天时地利”。得益于钢铁、化工等优势产业的发展壮大,这里氢气资源丰富,建有华昌化工、东华能源等氢气制备企业。不仅如此,国内居于领先地位的氢气储运装备企业中集圣达因、创新能力较强的氢燃料电池企业江苏清能、骥翀氢能等40余家涉氢企业也在张家港集聚,年产值超百亿元。

如何把产业优势转化为发展盛势,推动氢能产业向价值链中高端迈进?突破“卡脖子”技术瓶颈是关键。2023年4月,国内首台套10吨级氢气液化装置在国富氢能下线,应用于国富氢能与齐鲁氢能(山东)合作的氢能一体化项目。国富氢能研究院院长王朝说,这款产品的成功研发和应用,突破了高效的氢循环膨胀制冷、自动化控制系统等核心工艺,打破了大规模氢液化产品的国外长期垄断,有力促进产业的自主创新。

在此之前,华昌化工也与电子科技大学联合成立氢能研究院,携手为氢燃料电池“造心”。企业最新自主研发生产的120kw氢燃料发动机,具有高集成度、高效率、高智能化、动态响应快等优势,系统效率高达60%,系统寿命长达20000小时,目前处于国内领先水平。

为了让更多创新要素集聚,张家港不断加强“产学研融合”,各类氢能创新研发平台正“拔地而起”。从建成苏州市氢能产业创新中心,到联合清华大学苏州汽车研究院打造“清研检测”平台,再到携手中国科学院大化所推进氢能燃料电池中试检测平台及产业基地项目建设,张家港以企业与科研院所合作成立的研发创新平台为主导,政府积极参与服务的创新体系正加速形成。

目前,张家港氢能领域已形成完整的“制、储、运、加、用以及氢燃料电池”全产业链,实现了公交客运、港口作业、热电联产、企业物流、储能等多场景示范应用。在张家港港务集团港埠分公司仓库内,5台氢燃料港口专用牵引车一字排开,主要用于港区内件杂货水平运输作业。张家港港务集团技术工程部部长刘建军介绍,它们的最大牵引载重量可达60吨,在氢瓶充满的情况下可连续运行至少8小时,而且噪音低、操作舒适,排放物也仅为纯净水。

当前,张家港正深入实施“氢能产业集群高质量发展三年行动计划”,在引导帮助企业加快技术攻关、装备研发的同时,围绕“氢能经济”,推动在各类交通、分布式能源、工业等多方面的示范应用,探索适合氢能发展的商业模式,逐步构建形式多样、可持续应用推广的氢能应用生态,打造更具竞争力的长三角“氢走廊核心点”。

今日热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