驻俄罗斯大使张汉晖就中国新能源产业发展接受塔斯社书面采访

2024-07-02 23:17:00 - 外交部网站

2024年7月2日,驻俄罗斯大使张汉晖就中国新能源产业发展问题接受塔斯社书面采访。采访全文如下:

驻俄罗斯大使张汉晖就中国新能源产业发展接受塔斯社书面采访

一、问:近年来中国新能源产业异军突起,主要取得哪些发展成就?对世界有何贡献?

答:中国大力倡导绿色发展理念,既有主张、也有实干,充分展现了负责任大国的担当。过去十年间,中国已经发展成为全球最大的新能源装备制造和新能源利用大国。中国多项新能源技术和装备制造水平全球领先,建成了世界上最大、最完整的新能源产业链。根据国际可再生能源署的数据,2023年,全球可再生能源新增装机容量中,中国的贡献超过一半,是全球可再生能源发电的重要增长来源。

中国在大力推动国内新能源产业发展的同时,不断加强国际合作。中国风电、光伏产品已经出口到全球200多个国家和地区,帮助这些国家和地区特别是广大发展中国家获得清洁、可靠、用得起的能源,为全球绿色低碳转型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过去十年来,全球风电和光伏发电项目平均度电成本分别累计下降超过60%和80%,这其中很大一部分归功于中国创新、中国制造、中国工程。中国的绿色技术、绿色产品,因应了各国缓解能源危机、应对气候变化的需要,为全球绿色低碳转型作出了重要贡献。

二、问:当前中国新能源汽车发展迅猛,众多新能源汽车品牌在俄罗斯市场打响知名度。中国新能源汽车行业有哪些发展经验?

答:中国新能源汽车产业的发展首先源于70多年艰苦奋斗的积淀。回顾中国汽车产业发展历程,从1953年第一家汽车制造工厂开工建设,中国汽车产业从无到有、由小到大,尤其是近10多年来,抓住了电动化智能化变革机遇,积极向新能源汽车转型。其次,中国新能源汽车产业的国际竞争优势得益于中国完善的产业链供应链体系。中国现已形成完备的新能源汽车产业体系,既包括传统汽车的零部件生产供应网络,也包括新能源汽车的电池、电控、电驱动系统,电子产品和软件的供应体系,以及充换电、电池回收等配套体系。第三,中国超大市场规模优势和充分的市场竞争为中国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创造了巨大空间。中国是全球最大的汽车市场,也是全球最开放的汽车市场,跨国汽车企业和中国本土汽车企业在中国市场同台竞技、公平较量、充分竞争,促进产品技术快速高效迭代升级。中国消费者对新技术接受度高,为新能源汽车电动化智能化技术不断升级、产品竞争力持续提升提供了良好的市场环境。

三、问:中国怎样看待当前全球能源转型趋势?对部分国家提出中国新能源产业“产能过剩”的言论怎么看?

答:近年来,气候变化对各国经济、社会、生态等领域影响日益凸显。为应对全球气候变化,国际社会采取了一系列政策与行动。据国际能源署测算,要实现碳中和目标,全球新能源汽车需求量到2030年需达到约4500万辆,是2023年全球销量的3倍多;2030年全球动力电池需求量需达到3500GWh,是2023年全球出货量的4倍多。据国际可再生能源署测算,为实现巴黎气候协定目标,2030年全球光伏累计装机量需超过5400GWh,是2023年全球累计装机量的近4倍。同时,2023年全球交通电气化进展也未达标,要实现全球温控目标,当前的电动汽车无论从保有量还是从增量来讲都还有巨大提升空间。

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判断相关领域产能是否过剩,关键要看全球市场的需求和未来发展潜力。面对全球绿色产能存在的巨大缺口,中国现有的新能源产能并不像有些人说的过剩了,而是远远不够。中国出口电动汽车、锂电池、光伏产品等,不仅丰富了全球供给,缓解了全球通胀压力,也为全球应对气候变化和绿色低碳转型作出了巨大贡献。美国一些人士大肆渲染所谓“中国产能过剩论”,就是在打着“产能过剩”的旗号搞保护主义,继续通过占据价值链高端获得巨大的附加值,企图把以中国为代表的广大发展中国家压制在价值链低端环节,这是赤裸裸的霸凌霸道。真正“过剩”的不是中国的产能,而是美国缺乏自信的焦虑和针对中国形形色色的抹黑。

四、问:近期,美国、欧盟接连宣布对中国电动汽车等新能源产品加征高额关税,中国对此有何看法和评论?

答:中国新能源产品的优势是在市场机制作用下,依托庞大国内市场和完备产业体系,通过市场充分竞争和技术迭代创新而形成的,是中国企业自身不断努力的结果。同时,支持新能源产业发展和经济绿色转型,是国际社会的一致倡议和共同实践,世界各国都通过各种方式鼓励和支持相关产业发展。有些国家更是通过立法对新能源产业提供大量补贴,如美国《基础设施和就业法案》《通胀削减法案》即有对充电设施建设和在美组装电动汽车的资金和税收支持措施。

对于中国通过正当市场竞争取得的成绩,某些国家不仅视而不见,反而采取诋毁、攻讦的做法,其本质是保护主义作祟。他们一边高举绿色发展的大旗,一边挥舞保护主义的大棒,这是典型的自相矛盾和双重标准,是将经贸问题政治化、意识形态化、泛安全化。事实上,近年来美国高额加征关税,不仅针对中国,还涉及亚洲、南美、欧洲等多个国家,范围也从钢铁、机械设备、化工制品、塑料制品等生产环节商品延伸到新能源汽车、光伏发电等绿色低碳产品。加征关税的结果最终是将成本直接转嫁给消费者,为高通胀推波助澜,消解各国降通胀的努力。长期看,这种做法既无助于某些国家自身产业发展,也会严重阻滞全球绿色转型,动摇气变合作的信心,挫伤企业开展对外贸易投资合作的决心,最终造成“多输”的局面。

中国希望相关国家客观、理性、全面看待全球新能源市场需求和中国新能源产业发展,公正评价中国新能源产品在全球绿色转型中发挥的重要作用,摒弃所奉行的“双重标准”。中方愿意在坚持市场化原则的基础上,与各方加强沟通协调,推动产业合作,共同推进全球绿色发展。同时,对滥用保护主义措施,执意制造并升级贸易摩擦,中方也绝不会坐视不管,将采取一切必要措施维护自身合法权益。

今日热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