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点丨全面落实带薪休假 释放休闲消费潜力
转自:中国经济时报
■中国经济时报记者 周子勋
继7月24日召开的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定调下半年经济工作后,7月31日,国务院办公厅转发国家发改委《关于恢复和扩大消费措施的通知》(以下简称《通知》),推出促消费20条新举措。
尤为引人关注的是,在丰富文旅消费方面,强调要全面落实带薪休假制度,鼓励错峰休假、弹性作息,促进假日消费。
闲暇时间对扩大文旅消费至关重要
“受居民出行和接触型消费政策宽松、宏观经济稳中向好、中央和地方多措并举促进消费等多重利好因素影响,2023年上半年的旅游经济进入了‘高开稳走、供需两旺、加速回暖’的全面复苏新通道。”中国旅游研究院院长戴斌在接受中国经济时报记者采访时表示,节假日、月度和季度的市场指标、城市热度、游客满意度的环比和同比数据均已经表明,旅游经济迎来了战略转折点,进入了不可逆转的复苏向上新通道。考虑到已经到来的“暑期档”和国庆、中秋节假期的旺盛需求,以及供给侧和政策面的积极影响,有理由对下半年旅游经济持更加乐观的预期。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市场经济研究所研究室副主任、副研究员王念对中国经济时报记者说,今年以来,我国居民消费持续较快复苏,“文旅热”成为上半年消费市场运行的最大亮点。但是,文旅消费回升的基础仍不牢固,主要受消费能力、消费意愿、消费供给、消费环境四方面因素的制约。
“有针对性地解决和应对这四方面问题,是全面落实丰富文旅消费相关政策的着力点。”王念指出,一是居民收入和就业预期不稳,可支配收入增速总体来看不及经济增速;二是消费意愿仍未恢复至疫情前水平,居民消费支出的恢复情况明显滞后于交通出行的恢复;三是消费供给难以充分、及时、有效满足需求,这在假期和双休各类消费场所“一票难求”的报道中均有体现;四是缺乏支持消费潜力释放的消费环境,其中最为突出的矛盾是没有时间消费。前三个问题是中长期制约,第四个问题在短期内可以有所突破,也是当前老百姓最关心的问题。
中国宏观经济研究院产业经济与技术经济研究所服务业研究室主任、研究员洪群联在接受中国经济时报记者采访时认为,影响文旅消费的因素主要有四个方面:居民收入水平、居民闲暇时间、文旅产品服务供给质量和数量、环境因素。换言之,就是“有没有钱”“有没有闲”“好不好玩”“能不能玩”。闲暇时间对扩大文旅消费有着直接而重要的影响。
为带薪休假真正落地提供法治保障
戴斌指出,近期,旅游消费的政策供给将主要指向稳住消费预期、提振消费信心、优化消费结构、扩大消费规模和提升发展质量。
中国社会科学院财经战略研究院研究员魏翔对中国经济时报记者说,《通知》希望以文旅为带动点来拉动更多的服务消费,其中有两个重点值得关注:一是体育消费,比如智能体育装备方面的消费;二是健康消费,比如中医医疗、健康管理等方面的消费。
“鼓励弹性作息,就是希望现有的平台经济、零工经济、数字经济的发展,能够为就业和消费带来更多新的增长点。”魏翔表示,鼓励弹性作息,实质上就是鼓励新经济,对假日消费将起到更深远的拉动作用。从短期来看,假日消费对下半年的消费预期、消费信心能起到一定的提振作用,但是长期来看,假日政策要更加灵活、富有弹性,才能更有利于经济的可持续增长。
“带薪休假制度下一步的关键在于落实。”王念说,要加快完善相关法律法规,为带薪休假真正落地、保障劳动者权利提供法治保障;要鼓励带薪休假与暑假、周末等重要消费时段有机结合、灵活“拼假”;要支持有条件的地方政府发放新一轮“文旅消费券”,通过“消费券+假日经济”的政策叠加效应,促进流量转化为更多实际消费;要拓展夜间消费的空间等。
华南理工大学数字乡村与文旅可持续发展重点实验室主任、教授吴志才在接受中国经济时报记者采访时认为,要处理好假日消费高度弹性、集中性与供给刚性之间的矛盾,让产业结构和规模与假日需求更加匹配,可以念好“扩、引、治、扶”四字诀。
一是扩大全年龄有效投资。引导企业面向老年、中青年、亲子等群体需求,优化各年龄段产品结构,有效加强项目投资,从而扩大容量、增加接待能力,特别是“一老一小”项目建设与产品打造。
二是引导城乡休闲空间重构。以跨界活动和休闲生活方式打造为重点,围绕复合型、多元化方向加强城市主题公园、休闲街区、夜间经济集聚区等建设,支持乡村整合产业资源推进微度假等建设,提高产业韧性与供给。
三是完善市场治理提质机制。整合多部门力量构建文旅假日综合管理机制,畅通信息发布渠道等,努力推动政府细致服务、商家诚信经营、市民实在好客,从而形成游客自发推介、政府迅速反应、市民主动维护的“良性闭环”。
四是扶持激发民企积极性。要推动带薪休假与奖励旅游、福利等对接,在制度上探索将民营企业落实带薪休假等作为企业奖惩、信用、等级评定等的重要依据。
本公众号版权归中国经济时报所有。如转载或引用本文内容须经许可,并注明转自中国经济时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