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MA新生儿筛查专家共识发布,专家:症状前治疗患者获益最大

2023-08-02 17:42:00 - 澎湃新闻

出生缺陷预防是一个重大的民生问题,也是一项基本的公共卫生服务。新生儿筛查作为出生缺陷三级预防的重要内容,已经成为出生后干预的主要手段。脊髓性肌萎缩症(SpinalMuscularAtrophy,SMA)是一种罕见的遗传性进行性神经肌肉疾病。这种病症会造成四肢、躯干等部位慢慢出现无力并且萎缩的症状,从而产生患者骨骼、呼吸、消化等系统异常,是2岁以下婴幼儿死亡的主要遗传原因之一。

通过新生儿筛查早期发现脊髓性肌萎缩症,对于进行症状前治疗和确保患者获得最佳预后至关重要。近几年,许多国家开始实施针对脊髓性肌萎缩症的新生儿筛查计划,从而降低脊髓性肌萎缩症死亡率,并有效改善患儿预后。

近日,由中国研究型医院学会神经科学专业委员会、中国出生缺陷干预救助基金会神经与肌肉疾病防控专项基金组织专家组编写的《脊髓性肌萎缩症新生儿筛查专家共识(2023版)》发表在《中华医学杂志》期刊。

脊髓性肌萎缩症新生儿筛查有哪些现实意义?《脊髓性肌萎缩症新生儿筛查专家共识(2023版)》的内容有何亮点?澎湃新闻(www.thepaper.cn)采访了上述《共识》的主要作者,中国出生缺陷干预救助基金会神经与肌肉疾病防控专项基金主任委员吴士文教授和《共识》编写的专家组成员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儿童医院神经内科主任医师毛姗姗教授。

专家表示,SMA患儿越早使用疾病修正治疗药物,预后越好,在出现症状之前给予治疗,患儿有机会获得接近于正常孩子的运动发育里程碑,因此,症状前诊断并给予疾病修正治疗优于症状后治疗。

SMA新生儿筛查专家共识发布,专家:症状前治疗患者获益最大

《共识》为SMA新生儿筛查提供指导和参考

《共识》指出,脊髓性肌萎缩症是一种由于脊髓前角α‐运动神经元退化变性,导致肢体和躯干进行性、对称性肌无力和肌萎缩的常染色体隐性遗传性疾病,常伴有呼吸、消化和骨骼等多系统损害。临床上以运动神经元存活基因1(SMN1)缺失和(或)微小变异导致的5qSMA类型最为常见。

《共识》提到,SMA具有高致残和致死率。已上市的三款SMA疾病修正治疗药物(诺西那生钠注射液、利司扑兰口服溶液用散和索伐瑞韦)可显著改善疾病预后,改变疾病自然病程。SMA的新生儿于症状前诊断并给予疾病修正治疗,优于症状后治疗。

新生儿疾病筛查是指通过血液检查对某些危害严重的先天性代谢病及内分泌病进行群体过筛,使患儿得以早期诊断,早期治疗。2021年《中国新生儿筛查专家共识:高通量测序在单基因病筛查中的应用》中也将SMA纳入建议筛查疾病列表。SMA的新生儿筛查工作将在国内广泛开展与推广,此时迫切需要相关领域的指南来指导、规范相关工作。

作为本次《共识》的主要作者,吴士文教授介绍,SMA是造成婴幼儿最常见的遗传性疾病死亡原因之一,新生儿的SMA发病率约为万分之一。SMA患儿越早使用疾病修正治疗药物,预后越好,在出现症状之前给予治疗,患儿有机会获得接近于正常孩子的运动发育里程碑,因此,症状前诊断并给予疾病修正治疗优于症状后治疗。中国的SMA新生儿筛查各方面条件日趋成熟,开展SMA新生儿筛查对进一步提高SMA诊疗水平具有重要意义。

吴士文教授表示,对于新生儿和携带者筛查,国际上很多国家和地区已经开始进行相关工作。在我们国家一些东部沿海地区,比如广东省、山东省的济南、济宁,江苏省的部分地区也已经开始SMA的新生儿筛查工作。但是和国外相比,我国当前的SMA新生儿筛查更多是研究性质,而非真正意义上的新生儿普筛。

“目前开展SMA新生儿筛查工作是大势所趋,然而并没有相关的统一规范与指南,存在一定风险,迫切需要我们全国相关领域的专家一起讨论,并拿出一些实实在在的方案来指导和规范这一项工作。”吴士文教授表示,从筛查的角度来说,《共识》提供可参考的标准,围绕筛查流程、确诊流程,确诊后患者如何进行管理等多方面明确的指导,从而可以实现SMA的早筛早治。

从SMA个体疾病管理的角度来说,《共识》的出台也将推动SMA患者的管理从婴幼儿、少年儿童时期贯穿至成年和年长的时期,这对患者整体的发展将有很大的获益。“《共识》的发表,让中国脊髓性肌萎缩症患者迈入了具有里程碑的新时代,推动了脊髓性肌萎缩症的症状前治疗,也促进、完善与健全了罕见病管理体系。”吴士文教授说。

专家:症状前SMA治疗获益最大

《共识》的内容有哪些亮点?吴士文教授介绍,《共识》主要有三个方面的特点。第一,《共识》涉及筛查流程、确诊流程、疾病管理等多方面问题,把筛查、诊断、治疗、随访,纳入患者全生命周期疾病管体系。

第二,《共识》的实用性非常强。例如,新生儿筛查的流程、范围,还有一些特殊情况给出推荐意见,如拟行骨髓移植、干细胞移植的新生儿,能否进行筛查进行了明确的答复。

第三,《共识》具有可推广性。由于我国各地医疗和经济发展水平存在差异,《共识》对于每一个问题、每一步流程都考虑到全国可推广性。例如,筛查方法一般采用针对SMN1基因7号外显子的定量检测方法,《共识》考虑可以采用荧光定量聚合酶链法(PCR),也可以用多重连接依赖的探针扩增技术(MLPA)和变性高效液相色谱(DHPLC)等,只要上述检测手段达到国家规定要求并符合行业规范即可使用。“《共识》的最大特色是科学性和先进性。本次《共识》的内容是建立在国内外最新研究进展的基础上,同时结合中国的特色来进行制定的。”吴士文教授说。

《共识》强调了SMA新生儿筛查的重要意义,那么,从实践层面出发,如何开展SMA新生儿筛查?具体的筛查流程又是怎样的呢?

儿童神经病学专家、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儿童医院神经内科主任医师毛姗姗教授介绍,SMA新生儿筛查需在有筛查资质的单位开展,一般在新生儿出生的48小时内,在获得家长知情同意后,采集新生儿足底血后将取样试纸送至实验室进行SMN1基因检测,之后针对筛查阳性的患儿,需告知家长并及时召回,进一步进行SMN1/SMN2基因检测。筛查可以从小范围、单中心开始试点,逐步将成功经验推广到全国。

《共识》还指出,SMA疾病修正治疗药物的症状前应用可显著改善患儿预后,而新生儿筛查则是发现症状前SMA患者的最佳途径。随着SMA疾病修正治疗药物诺西那生钠注射液和利司扑兰口服溶液用散分别于2022年和2023年被纳入国家医保目录,使得在我国开展SMA新生儿筛查的条件充分成熟。

那么目前在临床上,SMA症状前治疗的效果如何呢?毛姗姗教授进一步介绍道,NURTURE研究的最新数据表明,通过新生儿筛查确诊的症状前SMA患儿,在经过诺西那生治疗5.7年(中位治疗时间4.9年)后,可以获得与正常儿童相似的运动功能,真正改变了自然病程。大多数患儿在与其年龄相适的时间窗内实现了运动里程碑,并且没有丢失主要的运动里程碑,可独立行走的人数达到92%所有接受诺西那生治疗的患儿均存活,且无需永久性通气或气管造口术,84%的患儿无需呼吸干预,92%的患儿保持吞咽能力。

“这样的临床研究报告非常振奋人心!目前我本人也在管理4例症状前治疗的SMA患儿。第一个孩子在2月龄不到开始诺西那生治疗,11个月就可以独走,现在16个月了,跑、跳、上下楼梯跟正常孩子没有任何区别,这就是症状前治疗的意义。”毛姗姗教授说。

在《共识》的进一步推广和普及上,吴士文教授表示,首先要在涉及SMA疾病管理的领域里推广,比如专家组里各领域的专家和社会工作者。同时,建立SMA筛、诊、治救助一体化体系,让新生儿及时获得医生治疗、随访、社会救助,实现疾病管理的全流程。“SMA筛查不仅是科学问题,其实更多是社会问题,需要全社会去推动。所以期待着SMA防治体系的健全发展,为SMA患儿及家庭带来更多希望。”吴士文说。

今日热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