夸下海口:从千年渔港小镇到最年轻省会城市,做到了!

2024-08-02 14:17:34 - 民政部网站

转自:民政微语

夸下海口:从千年渔港小镇到最年轻省会城市,做到了!

认识海口,了解海南

海南省是一个独特的存在。陆地面积3.4万平方公里,约为宁夏的1/2;相比陆地的狭小,海南的海洋面积为200万平方公里,比新疆陆地面积还大。海南岛昂首海外,犹如空中坠落的一块碧玉;西沙、中沙、南沙星罗棋布,好似海中生出无数翡翠。自古以来,这块广袤的“蓝色国土”从来不缺少闯海的故事:史前时期,琼崖先民乘风破浪,在南海中从事渔业生产;唐宋时期,海南人将经商船队开到东南亚;明清以来,又有百余万海南人“闯番”下南洋。在中国海洋版图上,海南给我们留下了无数传奇。

截至2024年,海南省有4个地级市、5个县级市、4个县、6个自治县。在海南岛这颗“南海明珠”上,首先要介绍的就是它的门户——海口。

夸下海口:从千年渔港小镇到最年轻省会城市,做到了!

海口市,古称“白沙津”、“海口浦”,别称“椰城”,自古就是我国南疆边陲的海陆交通要冲和重要的港口商埠,“北枕海安(今广东海安),南近交趾(今越南北部),东连七洲(今文昌七洲列岛),西通合浦(今广西北海)”,是对海口区位最形象的描述。海口也是海南历史变迁的缩影,拥有千年历史的海口,有海南唯一的国家历史文化名城,有海南唯一的中国历史文化名街(海口骑楼老街),也集中了海南一半以上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中共琼崖第一次代表大会旧址、五公祠、海瑞墓、秀英炮台等)。只有更好地认识海口,才能深入地认识海南。

夸下海口:从千年渔港小镇到最年轻省会城市,做到了!

它是登陆海南岛的首站,

也是下南洋的“中转站”

海口地处海南岛的最北端,与雷州半岛隔琼州海峡相望,距大陆最南端只有不到20公里,因而历来是连接海南岛与大陆的门户。自西汉武帝时期海南被纳入华夏版图后,海口成为中原地区的官员、军人、商人来到海南岛的第一站,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等方面对海南的影响由海口扩展开来;直到如今,即使在海陆空交通四通八达的时代,海口依旧是许多人来到海南的首站。

不只是人员来往,海口也是海南岛物资往来流通的重要门户和枢纽。古时,海南的开发远晚于大陆,海南岛上雨林茂密、特产丰富,但粮食难以自给自足,特别是随着大陆移民的增长,海南的粮食大量依赖广东供给。宋朝时,海南把广东来的运粮船称为“北船”,如果琼州(今海口)储存的大米快吃完了,而北船未到,琼州米价就会飞涨。苏轼曾提到“北船不到米如珠,醉饱萧条半月无”,正是当时的真实写照,也足以见得海口之于海南岛的重要地位。

夸下海口:从千年渔港小镇到最年轻省会城市,做到了!

宋代至清代,受海上丝绸之路发展的影响,海口的对外交通网络日益发达,形成了两条主要的海上通道:一是从琼州至广州、福建的海路。撰于宋太宗太平兴国年间的《太平寰宇记》描绘了北宋时琼州至广州的交通:“泛大船使西风帆,三日三夜到地名崖门;从崖门山入小江,一日至新会县;从新会县入,或便风十日到广州”。二是海南北渡琼州海峡至徐闻、雷州。南宋赵汝适《诸蕃志·海南》记载:“徐闻有递角场,与琼对峙,相去约三百六十余里,顺风半日可济,中流号三合溜,涉此无风涛,则舟人举手相贺。”

到了今天,琼州海峡依旧是海南连接广东、辐射全国的重要通道,琼州海峡也早已成为繁忙的海上通道,南北方向有轮渡、货船、集装箱船与客滚轮往来穿梭;东西方向有大型货船、集装箱船、油轮通行。而海口也仍然是海南客货进出的主要门户,承担了海南岛内90%生活物资和全岛28%旅客进出需求,特别是每年春节,大量游客车辆蜂拥而至。2024年春运期间海口三港(秀英港、新海港、铁路南港)进出岛旅客超过480万人次、车辆超过112万辆次。

夸下海口:从千年渔港小镇到最年轻省会城市,做到了!

自古以来,凡重要门户也必是文化交融的重镇。海口不仅传承和融合了汉族与黎族、苗族等民族文化,也因其特殊的地理位置和开埠历史融合了中外文化文明。

20世纪20年代,海口港成为海南人下南洋的主要集结地,而归乡的华侨给海南带来的新事物,直到今天还影响着海南。

1921年至1927年,海口各县公路开始陆续兴建,同时南洋橡胶和矿产业再次好转,商业出现新的兴旺。1939年日本入侵海南前,海口商铺林立,五条老街的建设已经成型,其中70%的资金来自南洋华侨。20世纪30年代前,海口老街相继盖起了具有南洋风格的骑楼,出现了一些著名的商号,海口的最高楼五层楼建成,一批邮局、银行、药铺、旅店纷纷建成开业。

夸下海口:从千年渔港小镇到最年轻省会城市,做到了!

曾有旅居海南的外国人感叹:“海口高楼林立,最豪华、壮观的建筑皆为华侨所建。”骑楼老街是海口历史文化的见证,这里保存了大量中西合璧的建筑,诉说着那个年代的繁华与沧桑。走在老街上,仿佛穿越时空,仿佛回到了那个充满故事的过去。

海口是登陆海南岛的首站,而以海口为代表的海南岛则是下南洋的“中转站”。这其中,乡情是连接南洋和海南的重要纽带。

夸下海口:从千年渔港小镇到最年轻省会城市,做到了!

最年轻的省会城市,

也是悠久的历史名城

海口是我国最年轻的省会城市,1988年海南建省办经济特区时,海口才正式成为海南省的省会。虽然作为省会的历史不长,但海口却是货真价实的千年古城,自宋开宝五年(972年)开埠至今已有上千年历史。自西汉设郡县之后,海南的行政建置几经变化,一些郡县设置后又被撤销,而无论建置如何变化,海口地区(琼州、琼山)在大部分时期内都是古代海南政治经济文化中心。

夸下海口:从千年渔港小镇到最年轻省会城市,做到了!

城如其名,海口因处在南渡江入海之口而得名。古时,这里曾是中原王朝政权经略海南的起点。汉武帝时期海南始设郡县,元封元年(公元前110年),在海南设置儋耳、珠崖两郡和十六县。当时,由于军队、官员和大陆移民主要集中在海南沿海的河口地带,并沿着河流深入海南内陆;加上琼北地区河谷平地较多,适应农业种植和交通贸易,成为汉人向海南迁徙时的聚居地。

因此,当汉武帝在海南设置郡县时,郡县治所均在沿海的入海口处数十里之内,海口则是郡县治所设置的密集之地。比如,珠崖郡主要管辖从海南北部到三亚之间的东部地区,郡治在瞫都县东南东潭都石陵村,濒临南渡江;瞫都县治在今琼山区南渡江西;玳瑁县治在今海口市与今琼山区沿海北部,也濒临南渡江;颜卢县治在今海口市美兰区灵山镇多吕村,位于南渡江下流,毗近出海口。

夸下海口:从千年渔港小镇到最年轻省会城市,做到了!

夸下海口:从千年渔港小镇到最年轻省会城市,做到了!

值得一提的是,由于海南地处热带海岛,盛产的物品与内地迥异,因而海口最早的不少郡县名均与其特色物产有关。比如珠崖郡名的来历出自海口市境内的物产,其意思是“崖岸之边出珍珠”,玳瑁县则因出产玳瑁而得名。

唐贞观元年(627年)设琼山县,海口地属琼山县。因琼山“县南六十里白石都,山下有琼山、白石二村,土石皆白,如玉而润,种榔、蓣味特美。县以此名”。贞观五年(631年),置琼、崖二州,琼州州治在今琼山旧州镇。天宝元年(742年),改琼州为琼山郡,琼山县时称琼山郡附廓。北宋时期,位于琼山县治北十里的白沙门(白沙津),逐渐成为琼州郡治要津和全岛海上航路的中枢。宋神宗熙宁四年(1071年),官方将通航枢纽“白沙津”(琼州城的外港)向南渡江入海口西侧迁移,升格为渡口,因其地理位置,命名曰“海口浦”,属琼山县管辖,这是“海口”一词作为地名首次出现,也成为今天海口市的开端,开启了海口有城的历史。

夸下海口:从千年渔港小镇到最年轻省会城市,做到了!

“海口浦”位于今天海口市美兰区海甸岛南部海甸溪北岸之间的区域,南渡江在此入海分叉,主流向北入海,支流海甸溪从新埠岛、海甸岛之间穿过进入琼州海峡,两岸形成滩涂,“浦”意为水边或河流入海之地,形象地体现出海口所处的地理环境。

迁津建浦后,海口浦代替白沙津,成为海南渡海和物资进出口的主要港口之一,其作为贸易和海防的重镇得到快速发展。宋代,琼山县将儒学设置在海口浦。之后,元代在海口浦设置驿站设驿令等官管理。明洪武七年(1374年)设海口千户所。明洪武二十八年(1395年)筑海口城,称海口所城,为海南后卫千户所。清初沿明制。清康熙二十三年(1684年)在此置营,设都司防守。清咸丰八年(1858年)6月27日,列强强迫清政府订立《天津条约》后,海口被开放为商埠。清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称海口所。民国元年(1912年),海口地属琼山县。

夸下海口:从千年渔港小镇到最年轻省会城市,做到了!

中华民国时期,海口还是一个人口规模很小的小镇,称为海口镇(也称海口所城),位于今天得胜沙、骑楼老街一带。1926年,海口市由琼山县析出设置市政厅(1929年改为市政局、1931年撤销复归琼山县管辖),始称海口市,开启了海口作为建制市设置的历史。新中国成立后,沿用海口市(县级)建置;1986年5月31日经国务院批准,升格为地级市;1988年4月13日经第七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通过,决定海口市为海南省省会。30多年后的今天,海口市共辖秀英、龙华、琼山、美兰4个区,全市面积3126.82km²,常住人口300.16万人(截至2023年末)。

夸下海口:从千年渔港小镇到最年轻省会城市,做到了!

琼州府城:

沧桑巨变的历史见证

琼州府城位于海口市琼山区府城街道和滨江街道,堪称海口历史文化浓度最高的地方之一,海口大量的历史文化精粹汇聚于此,是古代海南的政治、文化、军事中心。北宋开宝四年(971年),宋王朝对海南的行政区划进行较大调整,将原岛北部的崖州属县舍城、澄迈、文昌等划入琼州,将琼州州治从旧州迁至府城,时称琼州城。次年,琼州府城始建。

夸下海口:从千年渔港小镇到最年轻省会城市,做到了!

元代在此设琼州路安抚司、乾宁军民安抚司。明洪武三年(1370年)设立琼州府,改称琼州府城;明代对琼州府城进行了三轮大规模的修筑及扩建,形成“大城”:第一次“自旧西北隅,周匝至东南隅,增广四百丈”,第二次“自城北循东接至南隅,长三百四十四丈”,第三次“自旧城西南角旋至西北相接,广袤四百余丈”。扩建后,府城城墙长4100多米,高9米多,宽6米多,设东、西、南三座城门及四座角楼,有子城、月城,并南筑长堤,引南渡江支流为濠,形成护城河。

府城是海口市历史文化名城核心区、千年古城琼州府衙的所在地,一里三贤、七井八巷十三街、鼓楼、琼台福地、琼台书院等历史文化遗存厚重。府城“七井八巷十三街”的基础格局至今仍有不少遗迹遗存,向我们诉说着千年府城的繁华和沧桑。

夸下海口:从千年渔港小镇到最年轻省会城市,做到了!

夸下海口:从千年渔港小镇到最年轻省会城市,做到了!

其中,“七井”一般认为并非人们开凿取水饮用的井,而是指纵横交错,组成井字形的交通网络,也即古时做买卖所称的“市井”,造就了道路畅通、市井繁荣的城镇格局,以南北向为纵,东西向为横,构成了府城的七大井块。

“八巷”则各有特点,府城最短最狭的巷(蛋巷)、坡度最大的巷(打铁巷)、最弯曲的巷(仁和巷)、最肃穆的巷(关帝巷)、按海南方言读来最难听的巷(少史巷)、最有传奇色彩的巷(草芽巷)、石板铺设最完整的巷(达士巷)、已被遗忘的巷(双龙巷)。

“十三街”指的是十三条主街道,分别为东门街、府前街、南门街、靖南街、尚书街、北帝街、镇台前街、县前街和县后街、丁字街、学前街、马鞍街、北胜街。

夸下海口:从千年渔港小镇到最年轻省会城市,做到了!

夸下海口:从千年渔港小镇到最年轻省会城市,做到了!

在府城的海瑞故居近旁,薛远、邢宥、王佐、廖纪、钟芳、唐胄等十大廉吏的画像昂然而立。如果说海瑞是一个清官的标杆与灯塔,丘浚则是另一座高峰。在学术上,他不仅诗文传天下,开创了“诗趣天成”的文风,还成为世界上提出“劳动价值论”的第一人。丘浚和海瑞不仅是老乡,还是街坊,他们的另一位知名邻居是海瑞的门生许子伟。许子伟同样是一个不畏权贵的清官,死后产业不满百金,谥号“忠直”。不过,如今“一里出三贤”的忠介路早已成为繁华的商业街。

在明代200多年的历史里,小小海南岛中举者近600人,登进士者60多人,其中琼山一地即占40多人。一时之间,“天下望郡,亦罕有衣冠盛事如琼者”,海南甚至被称作“海外邹鲁”。

夸下海口:从千年渔港小镇到最年轻省会城市,做到了!

新中国成立后,府城成为琼山县(市)的县治所在。到2000年前后,府城镇作为当时琼山市的市府所在地,与海口市连成一片,构成“一城两市”的格局。2002年,海口市和原琼山市区划调整,新的海口市诞生,区域包括原琼山市的辖区范围,府城正式纳入海口市的管辖范围。

2013年,海南省推动府城撤镇设街,为了保护和传承府城的历史文脉,设立府城街道办事处、滨江街道办事处和凤翔街道办事处。当地依据《琼山县志》中的府城老镇的地址和范围严格按照府城历史界线,划分了府城街道办事处的管辖范围。这为府城古镇街后续的更新保护创造了有利条件,确保了府城老城区空间上的整体性,并尽可能完整地保护千年府城的文化内涵。

府城见证了海口曾经的沧桑巨变,也见证了今天的繁荣繁华。如今,达士巷古文化街巷、关帝巷、鼓楼街、琼台福地、福地夜宵美食街、一里三贤文化长廊等特色景区已经成为近悦远来的打卡点。游客们在府城还可以欣赏“十三街十三花仙子巡游”等特色文化活动,将十三条古街道与三角梅、兰花、月季花、百合花等十三种花一一做对应,再由十三名演员分别代表府城的十三条古街道和十三位花仙子,身着精美的古装,一路走一路演,换花祈福,随歌起舞。

时代的车轮滚滚前进,海口的步伐亦未停止。在碧海蓝天之间,全国最大的港口客滚综合枢纽新海港枢纽站车船繁忙;在江东新区,国际旅游岛建设如火如荼;自贸港持续打造着投资兴业强磁场……

海口的发展史是我国经略南海历史的重要组成,历经千年演变的海口如今作为海南自由贸易港的核心城市,正在时代发展的轨道上稳步前行,在未来书写新的传奇篇章。

来源:“大遗产”微信公众号

今日热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