控增量、减存量!我国正在摆脱肝炎的困扰

2024-08-02 15:33:26 - 媒体滚动

“在上世纪八十年代,重型病毒性肝炎(肝衰竭)病死率非常高,当时医疗设备不足,技术落后,很多重型肝炎肝衰竭患者都得不到有效救治,经常有患者家属跪地求救。”李兰娟回忆。为了规范慢性乙肝的诊断和治疗,2005年我国出台了第一版《慢性乙肝防治指南》,并分别在2010年、2015年、2019年、2022年进行了更新。“通过规范的抗病毒治疗,临床中肝硬化腹水患者、肝性脑病患者、终末期感染患者等明显减少了。”北京大学第一医院感染科主任王贵强说。

(人民日报健康客户端记者孔天骄王艾冰/视频记者周静茹姚卓)今年7月28日是第14个“世界肝炎日”,我国的宣传主题第一次确定为“消除肝炎,积极行动”。

“我大学毕业,分配到传染科第一个遇到的患者,就是病毒性肝炎患者。”中国工程院院士、传染病重症诊治全国重点实验室主任李兰娟回忆道,是“大量的病毒性肝炎患者”带她“敲”开了感染科的大门,而在北京大学第一医院感染科主任王贵强的记忆中,他刚刚成为一名感染科的医生时,“病房里好多挺着大肚子腹水的肝硬化患者。”

那是被李兰娟和王贵强称为“乙肝在中国的传播非常广泛”的一个时期。1992年,我国启动了全国性乙肝血清流行病学调查,也是从这项调查开始,中国防治乙肝迈入全新的阶段。

控增量、减存量!我国正在摆脱肝炎的困扰

01:42

高发:感染科的医生几乎都要懂肝病的治疗

“1973年,我刚大学毕业分配到医院工作,做感染科医生,就看到了大量的病毒性肝炎引起的重型肝炎患者。在上世纪八十年代,重型病毒性肝炎(肝衰竭)病死率非常高,当时医疗设备不足,技术落后,很多患者都得不到有效救治,经常有患者家属跪地求救。”李兰娟回忆,当时作为一个年轻的医生,非常无奈。

1984年,王贵强也成为一名感染科医生,“那个时候乙肝病人很多,肝硬化、各种肝功能失代偿的病人也很多,经常遇到有患者突然消化道出血,或者昏迷,当时患者的病死率非常高,基本没有合适的药物,只能缓解症状,为了保证这些患者的救治,每一个感染科的医生几乎都要懂肝病的治疗。”王贵强也回忆。

控增量、减存量!我国正在摆脱肝炎的困扰

肝炎在中国的感染病防控中占据着非常重要的位置。“在乙肝病毒感染者中,大多数是病毒携带者,有人终身也不发病,有人则病情进展变成慢性肝炎,有人是突然暴发肝衰竭,少数患者会发展为肝癌等重症肝病。”李兰娟提到。

1992年在全国启动的乙肝血清流行病学调查结果显示,中国的乙肝病毒携带者流行率高达9.75%,远远高于世卫组织定义的8%“高流行区”,因此那时,中国被划入乙肝高流行区。

“为了改变这一局面,我看书、找资料,想要找到改变这一‘高流行’趋势的方法”,李兰娟告诉记者,有一次一位杭州棉纺织厂的女工因昏迷被送到医院,被诊断为急性重型肝肾衰竭。当时病人无尿,我就用血液滤过、血液透析技术加活性炭血液灌流对该病人进行救治。

经过一周的抢救,患者意识逐渐恢复。“这个病例看似偶然,却给了我很大的触动和启示。也正因为这个患者的治疗经历,让我开始设想利用体外循环装置、血液透析、活性炭吸附滤过等技术,设计一套‘人工肝’支持系统,暂时代替肝脏功能。”李兰娟说,这是她进行人工肝研究的初衷,也是她个人攻克乙肝相关疾病的开始。

预防:乙肝疫苗,人生的第一个医学保护措施

在乙肝血清流行病学调查结果的影响下,1992年,中国乙肝疫苗接种被正式纳入计划免疫管理,对所有新生儿接种乙型肝炎疫苗,当时乙肝疫苗及注射均为自费。

14年后,2006年我国第二次全国肝炎血清流行病学调查发现,我国1-59岁人群乙肝感染率降至7.18%,这与1992年的感染率9.75%相比大幅降低。

2002年1月,我国将乙肝疫苗正式纳入计划免疫,疫苗免费但仍需支付接种费用。2005年,我国开始实施新生儿乙肝疫苗免费接种政策,确保每个新生儿都能免费接种乙肝疫苗。

又一个14年后,2020年全国乙型肝炎血清流行病学调查结果显示,我国一般人群乙肝病毒抗原流行率持续下降,降至2020年的5.86%。

“乙肝疫苗的出现是医学领域的重大突破。新生儿接种乙肝疫苗可以显著降低母婴传播的风险,这是乙肝病毒传播的主要途径之一。”李兰娟告诉记者,乙肝疫苗在1992年被纳入国家一类疫苗,意味着它成为一项国家公共卫生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

控增量、减存量!我国正在摆脱肝炎的困扰

在“2023年消除肝炎危害行动暨世界肝炎日宣传大会”上,国家卫生健康委副主任、国家疾控局局长王贺胜介绍,目前我国适龄儿童乙肝疫苗和甲肝疫苗两种疫苗的接种率均达到90%以上,同时,实现了预防乙肝母婴传播的全覆盖。尤其值得关注的是,我国5岁以下人群乙肝病毒表面流行率控制在1%以下,提前实现了世界卫生组织(WHO)西太区提出的儿童乙肝防控目标。

治疗:从“找药”到“选药”,更新治疗药及治疗方式出现

我国疫苗预防接种在大跨步前进的同时,肝炎的抗病毒治疗也在发生显著的变化。

20世纪90年代初,临床上只能采用保肝降酶药来缓解病情进展速度。1992年,虽然开始使用普通干扰素,但普及程度并不高。直到1999年,第一个抗病毒核苷类药物在中国上市,为乙型肝炎治疗带来了新纪元。然而,这类药物易产生耐药性,导致病毒反弹和/或转氨酶反弹。

2016年WHO提出了“2030年全球消除病毒性肝炎重大公共卫生威胁”的战略目标,要求新发感染率降低90%,病毒性肝炎相关的病死率下降65%,得到及早的诊断和治疗是降低病死率的最重要举措,其中的抗病毒治疗是达到目标的重中之重。

“随着更多的抗病毒药物陆续上市,肝炎的治疗方案不断优化,新型自主研发的抗病毒药物逐渐替代了旧药物。”王贵强提到,目前,口服抗病毒药物与干扰素联合治疗方案已帮助许多患者实现临床治愈。

不久前,王贵强的诊室接诊了一位40岁出头的患者,“患者使用了4年多的核苷类药物,病毒载量持续阴性,肝脏储备能力良好,我们为她联合使用了长效干扰素,三个月后,乙肝表面抗原消失。”王贵强表示,可以说,患者通过这种方案实现了临床治愈。

与此同时,肝炎治疗的费用问题也得到各方关注,更多的肝炎治疗相关药物纳入国家医保和集采,降低了抗病毒肝炎药物的价格。“以乙肝抗病毒药物恩替卡韦为例,上市之初一个月费用超1000元,随着进入医保和国产仿制药的出现,恩替卡韦便宜的时候一个月才几块钱。”王贵强介绍。

控增量、减存量!我国正在摆脱肝炎的困扰

2022年,3.0版本李氏人工肝机器研发,受访者供图。

攻克:我国已备消除肝炎的防治技术和能力

为了规范慢性乙肝的诊断和治疗,2005年我国出台了第一版《慢性乙肝防治指南》,并分别在2010年、2015年、2019年、2022年进行了更新。“通过规范的抗病毒治疗,临床中肝硬化腹水患者、肝性脑病患者、终末期感染患者等明显减少了。”北京大学第一医院感染科主任王贵强说。

然而,值得注意的是,我国仍有大量存量病人没有接受治疗。

为了消除乙肝存量,中国肝炎防治基金会于2018年4月发起了“珠峰”项目,自2018年4月至2021年6月,在全国范围内招募治疗3万名符合条件的慢性乙肝患者,帮助部分患者实现临床治愈。中山大学附属第三医院高志良教授提到,珠峰项目开展近4年,已临床治愈3500例患者,1000多位经过培训的医生诊疗技术大大提高。

李兰娟曾接诊过一位50多岁的男性患者,来门诊时,肚子胀得像个皮球,做了各项检查,结果是肝癌晚期。“这位患者以前是慢性肝炎患者,没有定期复查,也没有做早期的抗病毒治疗,再次就诊时发现,病毒已经扩散且病毒载量很高。”李兰娟向记者描述,万幸的是,这位患者及时做了肝移植,最后康复出院了。

临床中,依然很多乙肝病人如这位病人一样,到门诊后已经出现肝硬化或肝癌等情况。对于肝病患者,进行早期抗病毒治疗,乙肝可以控制,丙肝可以病毒学治愈。所以实现“三个早”,即早筛、早诊、早治是非常有必要的。

对于肝衰竭这一严重肝功能损伤引起的危重症,李兰娟团队自1986年开始研究,经过几十年艰苦攻关,成功创建了李氏人工肝新技术。从单一模式治疗的人工肝1.0版本,到个性化治疗的2.0版本,再到目前的一体化模式治疗的3.0版本,使急性、亚急性肝衰竭的治愈好转率从11.9%提高至78.9%,慢性肝衰竭的治愈好转率从15.4%提高至43.4%。

消除肝炎,就是消除肝炎的危害。王贵强也强调,要在充分保护病人隐私的前提下,进行乙肝筛查,同时要对“肝炎-肝硬化-肝癌”全病程管理,进一步降低肝癌的疾病负担。

目前,我国更多治疗肝炎相关新药的研发,如靶向病毒生命周期的直接抗病毒药物和参与免疫调节的间接抗病毒药物,以及治疗性疫苗,都在进行中。李兰娟和王贵强都希望,有更多肝炎患者主动筛查,得到规范治疗,让我国不再有受到肝炎危害的患者。

今日热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