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发展改革委副主任郑备出席国务院政策例行吹风会 介绍《深入实施以人为本的新型城镇化战略五年行动计划》有关情况并答记者问

2024-08-02 19:45:00 - 国家发改委网站

转自:国家发展改革委

8月2日下午,国新办举行国务院政策例行吹风会,国家发展改革委副主任郑备出席,介绍《深入实施以人为本的新型城镇化战略五年行动计划》有关情况,并答记者问。

国家发展改革委副主任郑备出席国务院政策例行吹风会 介绍《深入实施以人为本的新型城镇化战略五年行动计划》有关情况并答记者问

情况介绍

国家发展改革委副主任郑备出席国务院政策例行吹风会 介绍《深入实施以人为本的新型城镇化战略五年行动计划》有关情况并答记者问

请向上滑动阅览

国家发展改革委副主任郑备: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新型城镇化工作。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城镇化是现代化的必由之路,是解决农业、农村、农民问题的重要途径,是推动区域协调发展的有力支撑,是扩大内需和促进产业升级的重要抓手。党的二十大报告对推进新型城镇化作出重要部署,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决定》明确了健全推进新型城镇化体制机制的重大改革举措。为贯彻落实党中央决策部署,国务院印发《深入实施以人为本的新型城镇化战略五年行动计划》,对未来五年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的总体要求、主要目标、任务举措和组织实施作出部署。

总体要求方面,《行动计划》明确,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党的二十大和二十届二中、三中全会精神,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为根本目的,以体制机制改革为动力,稳步提高城镇化质量和水平,充分释放新型城镇化蕴藏的巨大内需潜力,持续推动经济实现质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长,为中国式现代化提供强劲动力和坚实支撑。在工作推进中,注重把握好以人为本、遵循规律、分类施策、集约高效原则。

主要目标方面,《行动计划》提出,经过5年的努力,农业转移人口落户城市渠道进一步畅通,常住地提供基本公共服务制度进一步健全,协调推进潜力地区新型工业化城镇化明显加快,培育形成一批辐射带动力强的现代化都市圈,城市安全韧性短板得到有效补齐,常住人口城镇化率提升至接近70%。

任务举措方面,《行动计划》部署了4项重大行动,分别为新一轮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行动、潜力地区城镇化水平提升行动、现代化都市圈培育行动、城市更新和安全韧性提升行动。对于每一项行动,都逐一明确了发展方向、重点任务和政策措施。

组织实施方面,《行动计划》强调,坚持加强党的全面领导、完善实施推进机制、加强监测评估。为强化新型城镇化建设的支撑保障,《行动计划》还提出,统筹运用中央财政性建设资金、地方政府专项债券等资金渠道,健全财政、金融、土地等政策,加大对城镇化建设的支持力度;省级政府要结合实际制定本省实施方案,各市县要因地制宜细化政策举措和项目清单,切实推动目标任务落地见效。

答记者问

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央视记者:此次以人为本的新型城镇化战略五年行动计划的印发受到了社会各界的关注。出台《行动计划》的考虑是什么?《行动计划》在任务举措、部署上有哪些特点?

郑备

国家发展改革委副主任郑备出席国务院政策例行吹风会 介绍《深入实施以人为本的新型城镇化战略五年行动计划》有关情况并答记者问

请向上滑动阅览

国家发展改革委副主任郑备:党的十八大以来,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经过各方面共同努力,我国新型城镇化建设取得重大进展。常住人口城镇化率从2012年的53.10%提高至2023年的66.16%,近十年累计1.65亿农业转移人口在城镇落户,城镇基本公共服务覆盖范围显著扩大;“两横三纵”城镇化战略格局基本形成,城市群一体化发展明显加快,一批现代化都市圈逐步培育;城市建设发展成效显著,人民生活品质不断提升。新型城镇化的深入推进,为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提供了有力支撑。但城镇化发展中还存在一些问题,比如,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质量仍待提高,一些中小城市和县城对产业和人口的承载能力不足,超大特大城市对周边的辐射带动作用发挥不够,部分城市安全韧性存在短板弱项。

为稳步提高城镇化质量和水平,更好支撑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行动计划》深入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和二十届二中、三中全会精神,坚持目标导向、问题导向,立足国情、遵循规律,因地制宜、分类施策,部署实施4项重大行动,主要是突出以人为本、聚焦两类重点地区分类施策、着力补齐城市短板。

突出以人为本,把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作为新型城镇化首要任务,实施新一轮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行动,以进城农民工及其随迁家属为重点、兼顾城市间流动人口,统筹推进深化户籍制度改革和健全常住地提供基本公共服务制度,着力解决好农业转移人口最关心的稳定就业、子女教育、住房保障、社会保险等问题,完善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激励政策,健全进城落户农民农村权益维护政策。

聚焦两类重点地区分类施策。一类是对城镇化率低且人口规模大的地区,实施潜力地区城镇化水平提升行动,协调推进新型工业化城镇化,构建产业梯度布局、人口就近就业、大中小城市协调发展的良性互动格局。另一类是对城镇化率较高且人口持续集聚的地区,实施现代化都市圈培育行动,加快转变超大特大城市发展方式,依托中心城市辐射带动周边市县共同发展,推动通勤便捷高效、产业梯次配套、生活便利共享。

着力补齐城市短板,主要针对城市发展中最迫切最突出的安全韧性问题,实施城市更新和安全韧性提升行动,推进城镇老旧小区改造,加快保障性住房建设、“平急两用”公共基础设施建设、城中村改造,加强城市洪涝治理,抓好城市地下管网等“里子”工程建设,打造宜居、韧性、智慧城市。

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我国地域广阔,不同地区城镇化发展水平差异比较大,为什么《行动计划》要提出实施潜力地区城镇化水平提升行动,这项工作又将从哪些方面着力?

郑备

国家发展改革委副主任郑备出席国务院政策例行吹风会 介绍《深入实施以人为本的新型城镇化战略五年行动计划》有关情况并答记者问

请向上滑动阅览

国家发展改革委副主任郑备:《行动计划》提出实施潜力地区城镇化水平提升行动,目的在于推动城镇化率低且人口规模大的地区加快工业化城镇化协同发展。这些地区大多位于中西部,是农业转移人口的主要来源地,目前尚处在工业化进程中,大多产业发展还不充分,县城承载能力较弱,通过统筹推进产业发展和县城建设,以新型工业化发展带动城镇化水平提升还有很大潜力。

从近年发展态势看,有两个现象比较明显:一个是,在中西部地区就业的农民工数量增长较快。近十年在中西部地区就业的农民工增长了27.1%。另一个是,农民向县城集聚的现象比较普遍。从人口普查数据看,十年间县城和县级市城区常住人口增长超过30%,县城成为农业转移人口就近城镇化的重要载体。

顺应农业转移人口流动趋势,综合考虑各省农村人口数量、地域相对集中连片、承接产业转移能力等因素,《行动计划》提出,以冀中南、皖北、鲁西南、豫东南、湘西南、粤西、川东地区为重点,同时兼顾其他城镇化率低且人口规模大的县市,实施潜力地区城镇化水平提升行动,在协调推进新型工业化城镇化方面加快突破。重点是抓好四方面工作。

第一个是培育特色优势产业集群。引导潜力地区根据自身资源禀赋和产业基础,因地制宜发展特色优势产业,完善与发达地区产业对接协调合作机制,推动有市场、有效益的资源密集型产业和劳动密集型产业向潜力地区转移。第二个是促进产业园区提级扩能。推动同质低效产业园区整合升级,集中资源建设高水平专业化产业园区,提升园区设施和服务标准化水平。第三个是强化产业发展人才支撑。加强职业院校、实训基地等建设,加快提升农业转移人口职业技能水平。营造稳定公开透明的发展环境,便利人才跨区域流动,吸引企业家兴业创业。第四个是增强城镇综合承载能力。推进以县城为重要载体的城镇化建设,加快补齐县城产业发展、市政公用、公共服务等短板,满足农业转移人口到县城就业安家需要。

按照《行动计划》要求,潜力地区省级政府要“一县一策”明确各地主导产业发展方向和培育要求,引导重大产业项目在潜力地区集群布局。同时,研究综合运用财政、土地、金融、产业等政策,支持潜力地区提升城镇化发展水平。

海报新闻记者:我们注意到,“十四五”规划提出常住人口城镇化率提高到65%,这一目标已经提前实现。请问我国城镇化率还有多大提升空间,推进新型城镇化对扩大内需会起到怎样的作用?

郑备

请向上滑动阅览

国家发展改革委副主任郑备:2023年我国常住人口城镇化率达到66.16%,诚如你讲的已经提前实现了“十四五”规划目标。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城镇化发展总体经历了三个时期,1978—1995年是起步发展期,城镇化率年均提高0.7个百分点;1996—2020年是快速发展期,城镇化率年均提高1.4个百分点;“十四五”以来进入快速发展的后期,城镇化率增速有所放缓,近三年年均提高0.76个百分点,但城镇化率仍有较大提升空间。

我国人口规模巨大,农村人口有4.77亿;第一产业就业人员有1.69亿,占全国就业人员比重为22.8%,农业劳动生产率为非农部门的1/4;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是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的2.39倍,农民进城就业愿望仍然迫切,城镇化率提升还有较大动力。预计经过5年的努力,我国常住人口城镇化率将提升至接近70%。

新型城镇化有利于促进消费和投资实现良性循环,蕴藏着巨大的内需潜力。从消费看,农业转移人口在城市实现稳定就业居住后,工资水平和收入增长预期将会提高,同时将能享受更好的公共服务,消费意愿和消费能力将会提升,消费结构和生活品质也将升级。据测算,我国城镇化率提高1个百分点,每年可以新增2000多亿的消费需求。从投资看,新型城镇化能够有效带动市政公用、公共服务等方面的投资以及居民住房等领域投资。初步测算,我国城镇化率提高1个百分点,可以拉动万亿规模的新增投资需求。因此,新型城镇化可以在扩大内需方面发挥重要作用,从而推动经济稳定增长、质量稳步提升、民生持续改善。

香港中评社记者:《行动计划》提到,依托中心城市辐射带动周边市县共同发展,培育一批同城化程度较高的现代化都市圈。请问实施现代化都市圈培育行动的重点任务有哪些?如何促进都市圈的发展?

郑备

请向上滑动阅览

国家发展改革委副主任郑备:都市圈是城市群内部以超大特大城市或辐射带动功能强的大城市为中心、以1小时通勤圈为基本范围的城镇化空间形态。《行动计划》提出,培育发展一批同城化程度高的现代化都市圈,这是加快转变超大特大城市发展方式、促进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的重要抓手。重点是做好三方面工作。

首先,推动基础设施互联互通,构建便捷高效的通勤圈。交通基础设施一体化是都市圈形成的前提。都市圈建设要完善以轨道交通为骨干的交通网络,加快交通设施建设运营同城化,打通未贯通公路和瓶颈路段,提升城际通勤效率。其次,推动产业功能协同协作,培育梯次配套的产业圈。专业化分工协作、实现错位发展是都市圈发展的关键。超大特大城市要聚焦核心功能定位,有序疏解非核心功能,周边中小城市要发挥比较优势、主动承接功能转移,与超大特大城市开展“总部+基地”“研发+生产”“生产+服务”等产业协作。再有就是,推动公共服务共建共享,打造便利共享的生活圈。公共服务便利均衡是都市圈成熟度的重要标志。近年来,不少都市圈在多模式合作办学办医和政府服务的异地通办等领域,都有很多成功实践。应进一步加强共建共享,持续提高人民群众生活品质。

促进都市圈发展,要强化都市圈同城化发展体制机制建设。《行动计划》提出,建立健全省级统筹、中心城市牵头、周边城市协同的都市圈同城化推进机制,推动规划统一编制、项目统筹布局、政策协同制定。国家发改委将进一步指导地方,以实施都市圈发展规划为抓手,科学有序推动都市圈建设,提高中心城市对周边中小城市和小城镇的辐射带动水平。

摄影:高弘杰

今日热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