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仿车险”灰产调查丨互助公益变成非法盈利,“车辆安全统筹”的成长之殇

2024-08-02 16:12:49 - 媒体滚动

来源:央广网

央广网北京8月2日消息据中央广播电视总台经济之声报道,在一些大型运输集团的内部,曾有一种名为“安全统筹”的业务,它以互助的形式,为公司的车辆提供额外保障。这种模式不仅提高了车辆的风险保障水平,也在一定程度上减少了事故纠纷,维护了社会稳定。这一原本充满公益色彩的业务,为何逐渐变味,甚至沦为一些企业非法盈利的工具?总台经济之声推出系列报道《“高仿车险”灰产调查》,本期关注:互助公益变成非法盈利,“车辆安全统筹”的成长之殇。

公然对外招揽业务部分企业涉嫌非法从事商业保险活动

2012年7月,《国务院关于加强道路交通安全工作的意见》(国发〔2012〕30号)文件中明确提出,“鼓励运输企业采用交通安全统筹等形式,加强行业互助,提高企业抗风险能力”。多年关注车辆安全统筹的业内人士告诉记者:“根据国务院2012年的文件精神,它要由商协会牵头,建立企业安全互助平台的意见,也就是说可以内部做安全的管控。安全管控有很多形式,保险只是一种形式,再保险也是一种形式。所以在铁路行业和渔业里,都有统筹的概念和实践。”

“高仿车险”灰产调查丨互助公益变成非法盈利,“车辆安全统筹”的成长之殇

然而,这样的政策支持在一些企业眼里,却成了向社会化、商业化转变的契机。他们以“某某汽车服务公司”“某某安全统筹”等名义,摇身变出“高仿车险”公然对外招揽业务,甚至打着正规商业保险公司旗号进行社会化销售,承诺刚性赔付,涉嫌非法从事商业保险活动。业内人士介绍:“统筹并不是一个新事物,只是因为有一大批统筹做得不好,所以导致大家对统筹实际上是有一些偏见的。”

购买车辆安全统筹的车主,有的是因为不清楚统筹互助与车险之间的区别,有的是被低价所诱惑,还有的是因为风险系数较高而被商业保险公司拒保。

近年来,车辆安全统筹业务之所以激增,一方面是因为它与正规保险存在巨大价差。海南海口网约车司机李师傅向记者反映,如果购买正规车险,营运车辆比非营运车辆要贵一倍。因此,主动甚至组团购买“高仿车险”的大多是营运车。“如果是营运车辆,保险费要比私家车保费贵一倍。比如说私家车买3000元,我们就要6000元;私家车交强险是900元,我们交强险是1800元。交强险和商业险都翻倍。”

同时,“高仿车险”乱象也折射出营运车辆普遍面临的投保难题。2020年车险综合改革实施后,保险公司车险保费下滑、赔付率上升,强化了对业务品质的要求。部分险企出于风控考虑,对营运车辆投保增设门槛、上涨保费,甚至以系统升级无法购买或公司相关业务额度有限等理由拒保,导致不少高风险营运车辆的车主在无奈之下,转向了车辆安全统筹。他们明知这是一条不归路,却因为保费的压力,不得不铤而走险。李师傅说:“保险公司大,客户多,不稀罕我们这些网约车,意思就是不卖。就只能买交强险,商业险保险公司不卖给你了,开车就要小心一点。”

一位不愿意透露姓名的某险企车险业务员,也向记者印证了这种限制。

记者:“你们平时有类似大货车不接单、不给保的情况吗?”

业务员:“我们限制吨数,大货车还要看营运性质。您行驶本应该会写是营运货车还是非营运。”

记者:“哪个是给保的?”

业务员:“保两吨以下,非营运的。”

记者:“营运的不给保是吗?”

业务员:“营运的就得具体看核保情况了,有时候会限制承保。”

问题公司犹如“百足之虫死而不僵”

在营运车辆保险领域,保险公司设立了一定的投保门槛,这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司机们的保险选择。一些地方的营运企业,车险通常交给有合作关系的保险公司统一办理,这也导致司机们在保费调整时几乎没有议价空间。司机郑师傅说起这事,感到十分无奈:“我们的保险是出租车公司统一管的。公司就给我们发一个通知,新车开到第三年,从2023年1月1日开始,保费要上调28%。比如,本来保费10000元,下一年就是12800元。我们肯定不干了,就去买其他保险公司的。但是其他公司也不卖给我们,说不受理出租车这块业务。回来投保又要涨价。我们没办法,就去买统筹了。”

正因为保险市场在服务特定群体时存在此类问题,给“高仿车险”腾出了野蛮生长的空间。甚至一些陷入纠纷的安全统筹企业,“改头换面”之后仍在招摇撞骗,一些问题企业设在全国多地的分公司仍在存续运转,可谓“百足之虫,死而不僵”。海口网约车司机李师傅说:“本来统筹就不合理,是挂羊头卖狗肉。大家把钱出到一起,谁出险就拿那个钱出来赔给谁。钱由一个人管,那个人带钱跑路,那你找谁?”

安全统筹风险提示不断“重提醒”却“缺监管”

早在2022年8月,中国保险行业协会就发布风险提示,明确指出安全统筹业务并非保险业务,相关经营者未取得保险业务经营许可,不是依法设立的保险公司。消费者购买后发生事故,一般按照合同约定赔偿,一旦出现纠纷,只能通过诉讼解决。此后,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广东监管局要求相关保险机构加强管理,防止保险代理人、工作人员参与机动车辆安全统筹业务,防范违规开展类似业务的情况发生。而最近,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福建监管局也发出了提醒:“我局也注意到机动车辆安全统筹相关问题,我局在职责范围内已经积极采取措施,指导厦门辖内保险行业协会及各保险公司采取多种方式向广大车主提示机动车辆统筹的风险。在此也向广大车主提示,机动车辆安全统筹并非保险,请大家注意鉴别,以防范风险。”

“高仿车险”灰产调查丨互助公益变成非法盈利,“车辆安全统筹”的成长之殇

中国保险行业协会关于机动车辆安全统筹的风险提示

虽然风险提示不断,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提高广大车主的认知,但消费者需要维权时还是遇到“踢皮球”,找不到负责处理投诉的部门或机构。“重提醒”和“缺监管”之间的关系成了“高高举起,轻轻放下”。

公安部最新数据显示,全国机动车保有量达到4.4亿辆。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统计数据显示,2022年交强险参保机动车数量达到3.37亿辆。机动车总量与参保量之间的差值,既有保险意识的不足,也给车辆安全统筹灰色产业留下了群魔乱舞的空间。

车辆安全统筹出现以来,因为缺乏有效监管,被不法企业钻了空子,已经越来越背离初衷,这不仅损害着消费者的合法权益,也对保险行业的健康发展构成了威胁。我们呼吁有关部门在监管安全、风险管控、服务保障等方面,加强顶层设计,夯实市场运行基础,这不仅是对一个行业的救赎,也是对无数车主的关爱,更是对美好生活的守护!

今日热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