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鼎钧,一代中国人的眼睛

2022-09-02 06:58:08 - 媒体滚动

转自:嘉兴日报

王鼎钧,一代中国人的眼睛

■卜玉英

我也不记得是谁说过这样的话:在众多的作者中,总有一个人契合你。在茫茫作者群中,倘若能觅得这样的知音,和他高山流水一番,也算是到了读书的极乐境界。

因缘际会,我接触到了王鼎钧的《昨天的云》,一读下来,就立刻喜欢上了。因为太喜欢了,我一口气买下了我能买到的他的所有作品——20多本。

在这些书中,我最喜欢的是他的回忆录四部曲中的前三部——《故乡的云》《怒目少年》《关山夺路》。在这三部作品中,作者从他的家乡山东兰陵写起,写到抗战,写到逃亡,写到流亡学校……笔调清淡,即使写到逃亡,路途艰苦,也只偶见峥嵘,很少看到悲愤难抑的语气。这样的文字或许不能使人兴起,但它能以它的平静抚平读者内心的波澜,使读者读着读着生出一种更为强大的平静坚定的力量。“咀嚼无滓,久而知味”,读王鼎钧先生的这几部作品,颇有这样的感觉。

作者在这套回忆录的自序中写道:“我听说作家的第一本书是写他自己,最后一本书也是写他自己。‘第一本书’指自传式的小说,‘最后一本书’指作家的回忆录……我并不是写历史。历史如江河,我的书只是江河外侧的池泊。不错,池泊和江河之间有支流相通,水量互相调节。回忆录的无上要件是真实,个人主观上的真实。”

或许这份真深深吸引了我,使我得以一窥被一个大时代裹挟的小人物的命运,又得以从这些小人物的命运中窥见整个大时代中的波澜壮阔,使得近代这段大开大合的历史在我心中无限地立体了起来。

《昨天的云》开篇描写了作者家乡山东兰陵小城20世纪30年代前期的风貌:传统有序的小城,尊重知识的人们,诗书耕读,闲适安逸,再加上小城上空终日飘着的自酿美酒的香味,很是让我着迷。

然而,战争终是打破了兰陵的宁静,作者和家人被迫离开故土,逃起了难,做起了难民。后来作者的身份一变再变,一会儿是游击队员,一会儿做了流亡学生……凡此种种,作者统统记录在《昨日的云》《怒目少年》《关山夺路》中了。读这几本回忆录,你仿佛觉得作者拉开了历史的褶皱,把那个时代黎民百姓的浮沉铺陈在你眼前了;读了这几本书,你才真正领悟到了什么叫个人的命运和国家的命运联结在一起,你才理解作者为什么说:“我的家乡旧侣,一条命给了黄河,一条命给了抗战……”

作者言,大概上天把他留到现在,就是要让他做个见证——“回忆录是我对今生今世的交代,是我对国家社会的回馈。我来了,我看见了,我也说出来了!”——他如是说。我想,或许正因为此,所以人们才称王鼎钧先生为“一代中国人的眼睛”吧。

确实,王鼎钧的回忆录,给我们提供了一个不同的视角,使我们得以窥见过去中国的历史印迹。

平时我读书,虽然会边读边思,但总想先睹为快,但读王鼎钧先生的书,我竟有点“惜读”,怕读得快了,就享受不到文字之趣和思想之味了,所以一遍读完,再读。

《王鼎钧回忆录四部曲》

王鼎钧著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今日热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