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物失窃事件频发 守不住的大英博物馆却不让文物“回家”

2023-09-02 08:16:00 - 羊城晚报金羊网

“逃出大英博物馆”

羊城晚报全媒体记者方冬董柳

8月26日,大英博物馆理事会主席乔治·奥斯本证实,该馆约有2000件藏品失踪。这是近30年来,大英博物馆第六次传出失窃丑闻,英国媒体直呼“耻辱”。

一个拥有近270年历史的博物馆,为何连家门都守不住?多个国家发声要求归还本属于自己的文物,为何一直无法实现?

不翼而飞

大英博物馆被盗的2000件藏品包括公元前15世纪至公元19世纪的黄金、珠宝等,种种迹象表明,大概率是“家贼”所为,而且已经丢了“相当长的一段时间”了。不少丢失藏品以远低于实际估价的价格在电商网站上被公开叫卖。

实际上,这已不是大英博物馆第一次出现文物失窃。公开报道显示,1993年,该馆收藏的罗马硬币被盗;2002年,一尊有2500年历史的希腊雕像被盗;2004年,10多件中国铜镜、盔甲和宝石被盗;2017年,一颗价值75万英镑的卡地亚戒指钻石被曝出在2011年就已经失窃……英国《泰晤士报》的记者曾以实习生身份进入大英博物馆进行卧底调查,轻而易举地把一件公元前3世纪、价值2万英镑的藏品带出博物馆,整个过程没遇到任何阻碍。

更让人吃惊的是,这一次,从商人来信告知藏品可能被盗到正式确认约2000件藏品失踪,中间经历了足足两年时间!

大英博物馆文物流失并非偶然。据悉,大英博物馆藏品共800万件,调查发现,入库不到总数的1/3。近600万件珍贵文物未曾造册、清点,处于“黑户”状态。

请求归还

尽管此次文物丢失后,大英博物馆馆长哈特维希·菲舍尔引咎辞职,馆方也称正在努力追回这些被盗藏品,该事件还是在全球范围内引发了广泛关注和强烈谴责。希腊、尼日利亚、埃塞俄比亚等多国纷纷要求归还本就属于自己的文物。在中国的社交媒体上,“请大英博物馆无偿归还中国文物”的呼声8月28日冲上热搜,甚至有视频博主拍摄《逃出大英博物馆》短剧,表达对文物归国的期盼。中国记者还在联合国犀利提问:“大英博物馆既然管不好,那是否应该把文物还给原属国?”

公开资料显示,大英博物馆馆内现有中国文物超2.3万件,囊括了石器、彩陶、青铜器、漆器、玉器以及唐宋三彩、元青花等几乎所有艺术类别,跨越了整个中国历史。

这些文物有着极高的艺术、文化和历史价值,牵续着国人的情感记忆,更为严峻的是,它们面临着被遗失、损毁的风险。

因为大英博物馆的文物保护工作可以说是“惨不忍睹”。例如,国宝级的《女史箴图》藏于大英博物馆,但由于不了解中国画作,馆方竟一度将《女史箴图》裁成四个独立的部分挂墙展示,装裱时还错误地采取“日式折屏手法”,致使《女史箴图》损毁严重。最后,还是请中国专家修复,但想要复原已无可能,现在《女史箴图》仍能看到明显开裂。

道阻且长

文物回归是一条涉及历史与现实、民族情感与国际关系等多重因素的波折道路。

希腊要求英国归还现藏于大英博物馆的埃尔金大理石雕,而英国以英国议会1963年修订的《大英博物馆法》为由拒绝归还就是一个典型例子。

广东南方福瑞德律师事务所主任宋志斌介绍,国际上,关于文物返还问题的公约主要有三个,即1954年的《关于发生武装冲突时保护文化财产的公约》及其议定书、1970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发布的《关于禁止和防止非法进出口文化财产和非法转让其所有权的方法的公约》以及1995年签订的《国际统一私法协会关于被盗或者非法出口文物的公约》。但它们对于公约生效前被掠、被盗、走私出境、流失的文物无追溯力,且公约的签署国不多。此外,国际规则其实更多体现文物流入国的利益,文物原属国也面临举证困难等问题,都加大了文物回家的难度。

所幸,所谓“普世性博物馆”的强硬立场已经明显被迫松动,不少国家和机构也都开始采取积极行动。如2017年,法国总统马克龙上任后承诺5年内将“暂时或最终将非洲文化遗产归还给非洲”;2019年,美国纽约大都会艺术博物馆向埃及归还一件古埃及祭司的镀金棺椁;2022年,英国也向尼日利亚归还了部分贝宁青铜器。

截至2019年,我国已通过执法合作、司法诉讼、协商捐赠、抢救征集等各种方式,成功促成了300余批次、15万余件流失海外中国文物的回归。就在8月24日,瑞士还向我国返还了5件文物。

道阻且长,行则将至。虽然文物的归国路依然有很大的不确定性,但我们相信,流失文物总有“逃出”异国博物馆,重回故乡的那一天。

编辑:邬嘉宏

今日热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