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人文与经济如何相互激荡彼此生发

2024-09-02 03:11:07 - 成都日报

转自:成都日报锦观

城市人文与经济如何相互激荡彼此生发

城市人文与经济如何相互激荡彼此生发

精彩观点

1、对于城市而言,文化基因具有稳定性,它们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城市的性格气质

2、从“人”的角度出发,精神文化需求正在成为鲜明的发展方向,蕴藏着巨大的发展潜力

3、对于成都而言,就要将深厚的文化底蕴贯穿于公园城市示范区建设全过程,同步实现人文符号向经济价值的转换

编者按

习近平总书记曾深刻指出:“文化很发达的地方,经济照样走在前面。可以研究一下这里面的人文经济学。”在刚刚落幕的第四届公园城市论坛上,如何传承历史文脉、推动城市人文经济发展也是论坛讨论的重要内容。

城市的现代化发展,不能只见物质不见人,只讲经济不讲人文,促进经济发展的人文精神基于深厚的文化积淀。成都平原自古以来就被誉为“天府之国”,是古蜀文明重要的发祥地,孕育出了特质鲜明、独具魅力的天府文化。在建设公园城市示范区的过程中,成都如何延续城市历史文脉,将深厚的人文底蕴贯穿于公园城市示范区建设的全过程,最终让人民群众共享公园城市文化建设的发展成果?本期《锦观智库》,就“人文”何以润城、兴业、惠民,专访中国浦东干部学院教授、公共政策创新研究中心主任焦永利。

润城:

城市的发展需要从人文历史中汲取灵感

锦观智库:城市文化在城市发展过程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在城市发展过程中,如何从城市历史文脉中汲取灵感,保持自身文化特色的同时又服务城市实际发展需求,从而避免“千城一面”?

焦永利:作为生命体有机体,城市的基因主要包括物质技术基因和人文精神基因两大类。一个文明、一个国家、一个地域在长期的物质和精神生活中所积累沉淀的那些基本价值观念、审美品位、生活方式及其对应的物化载体,就构成了文化基因。因此,人文城市以及城市发展所蕴含的人文经济学,就是指在城市发展过程中,充分尊重和挖掘历史文化底蕴,将文化基因和长期积淀的人文精神进行现代化、时代化的表达转化和创新创造,全面融入城市规划、建设、治理和运营的各个环节,形成以人为本、以文润城、和谐发展的城市形态,这样的城市不仅具有高度的物质文明,更拥有丰富的精神文明。

中国式现代化创造了人类文明新形态,这一新形态仍在持续丰富完善之中,这一过程必将产生一批体现人类城市文明新形态的城市和地区,这也正是中国式现代化视野下关注研究人文城市的深远价值。

当前,人文因素在城市发展中的作用正在持续增强,越来越多的城市开始注重挖掘和利用自身的人文资源,推动经济与文化融合发展。一批火爆出圈的案例充分说明了这一趋势,从西安、淄博、天水、贵州村超到近期因为爆款游戏而引发巨大关注的山西古建,再到风起云涌的国潮风、文创热,暑期各大著名博物馆出现一票难求的场景。从这些趋势和案例中可以看到,人文特质和文化底蕴正在成为改革发展的新动力、新活力。

对于城市而言,文化基因具有稳定性,它们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城市的性格气质。因此,实现文化基因的传承和有序转化是避免“千城一面”这一现代城市病的根本之策。城市的发展需要从人文历史中汲取灵感,延续历史文脉,同时也要结合各类现代化的新需求新技术,以确保城市形态既彰显自身文化特色,又能满足实际发展需求。

为实现这一目标,需要深入挖掘本地历史文化资源,提炼独特人文元素和符号,强化公众参与,突出地域特色。当前最为重要的是形成制度化的路径,把历史文化保护传承、城市规划设计、建筑设计与建设、环境设计、可持续高水平运营的完整链条串联起来,以制度化、规范化的治理体系来提升城乡建设的审美品位和文化韵味。

近年来,成都持续围绕“三城三都”城市品牌目标,努力打造彰显中华文明魅力、天府文化特色的世界文化名城,就必然要将深厚的文化底蕴贯穿于公园城市示范区建设全过程,同步实现人文符号向经济价值的转换。一是进一步深入挖掘特色文化,有意识地将其融入公园城市示范区的总体方案之中。二是推动文化旅游融合发展,持续打造各类文化体验场景,从衣食住行游购娱赏等各方面吸引市民游客参观体验,打造一批具有影响力的文旅项目。三是大力发展文化创意产业,依托成都丰富的人文资源,继续发展设计、影视制作、动漫游戏等,将文化IP转化为影响更大范围的产品与服务,助力提升成都在全国乃至全球的文化软实力和综合竞争力。

兴业:

人文经济产业优化发展要兼顾四重维度

锦观智库:以最近大火的国产游戏《黑神话:悟空》为例,在山西省的取景地多达27处,让其一下成为热门旅游目的地。成都应怎样去挖掘城市的人文要素,使之变为受众可观可感的具有体验价值的产品,产生新的经济价值,实现“以文兴业”“以业促文”?

焦永利:关于文化产业特别是传统文化资源的创新性转化发展,我曾提出一个“挖矿”思维模型。中华民族5000多年文明史,给我们留下了浩瀚的精神文化遗产,它们已如苏东坡所言的“江上之清风、山间之明月”,成为一座“取之无禁,用之不竭”可持续开采的矿藏。各类文化产业都可以挖掘利用这些资源,结合当代需求进行多种形式的锻造和转化。

全面挖掘人文要素,将其转化为可观可感可体验的产品和服务,不仅意味着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机遇,还将激发新的经济发展模式和动力格局,这是国际上城市发展进入后现代阶段的共性经验。特别是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数字化智能化时代的到来,大量创意产业的兴起成为改变全球城市体系的重要力量。

成都建设践行新发展理念的公园城市示范区,肩负着探索现代化城市发展道路的重要使命。在此过程中,处理好传承与创新、经济与生态、产业与文化、政府与市场四组关系是重要的探索维度。当前成都推动人文经济产业优化布局,可以着重考虑以下几点:

一是做好战略谋划。结合成都的文化特色和资源禀赋,坚持有所为有所不为,避免求大、求洋、跟风,真正做到考虑长远、考虑综合价值和社会效益;二是深度整合资源要素。充分整合成都的历史文化、自然景观、人才技术等各类资源,形成推动人文经济产业发展的强大合力。三是大力培育市场主体。鼓励和支持文化企业发展壮大,培育一批具有竞争力和影响力的市场主体,引领带动产业体系发展。四是创新商业模式。积极探索新的商业模式和盈利途径,如线上线下结合、文旅商演融合等,提升人文经济产业的整体效益。五是强化科技支撑。充分利用数字化、智能化等技术手段,提升产品的互动性和体验感,让受众能够更加深入地感受成都的人文魅力。

除前文中提到的近年来国内案例之外,国外许多城市在实践和理论上都有许多可资成都借鉴的经验,伦敦、巴黎等城市都在文化、创意、科技、艺术等方面做出了许多前沿探索,成都可以借鉴和吸收这些做法经验,以公园城市为突出特色,进一步开拓以文兴业和以业促文的实现路径。

惠民:

以人本逻辑回应人的需求彰显人的价值

锦观智库:人文经济的繁荣,城市的发展,归根结底要服务于人的发展,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一座城市怎样才能实现高质量的文化产品和市场的良性互动,让经济去反哺人文,满足人们的新需求、新期盼?

焦永利:进入新发展阶段,“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为人民”成为城市发展主题主线。人民城市,一切围绕“人”,营城逻辑全面转向人本逻辑。从“人”的角度出发,精神文化需求正在成为鲜明的发展方向,蕴藏着巨大的发展潜力。高质量的文化产品和服务就是当前十分重要的消费活力增长点。扩大内需、激发消费,既要拓展物质性消费,更要提升精神文化型消费。

要实现高质量文化产品与市场的良性互动,充分激发城市文化消费活力,需做好以下几方面工作:一是精准对接市场需求,深入了解市民的文化需求和消费习惯,生产出符合市场口味的高质量文化产品。二是创新文化产品形态,综合运用现代科技手段,创新文化产品的表现形式和传播方式,提升产品的吸引力和感染力。三是要积极培育文化消费环境,优化文化市场环境,加强知识产权保护,营造良好的文化消费氛围。四是促进各类场景的整合、聚合与融合,通过各类场景和体验激发人的创造力,回应人的体验需求,彰显人的生命价值,不断涌现出多功能叠加的高品质体验场景,增强整个城市的文化品牌效应和美誉度。近年来,场景已经从一种对空间质量的“描述”转变为许多城市增强竞争力的“打法”,在这方面成都的探索是走在国内外城市前列的。

中国式现代化,民生为大。高品质的文化服务与产品正在成为日常“刚需”,因此也成为重要的民生维度。文化场所、文化产品的供给既需要纳入基本公共服务体系,通过公共财政予以保障,也需要充分发挥市场力量,创造更多个性化、高端化产品。两个层次共同发力,形成良性循环,持续加大文化投入,优化公共文化服务,推动文化与科技融合,鼓励市场和社会力量参与,更好满足在城市中生活和工作的人们的新需求、新期盼,从而实现更大的综合社会效益,让人民群众共享城市文化发展的成果。

成都日报锦观新闻记者钟文张舟

今日热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