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是一年好“丰”景丨三次打破西南山地玉米高产纪录,“峰城经验”是什么?
转自:四川在线
四川在线记者阚莹莹文/图
1996年,平均亩产1010.75公斤,首次在西南地区实现玉米“吨粮田”;2008年,平均亩产1181.6公斤,创造了西南山地玉米超高产纪录;2023年,平均亩产1290.8公斤,再次刷新西南山地玉米高产纪录。
很难想象的是,这样连续的高产纪录,都在同一个地方——达州市宣汉县峰城镇被打破。日前,四川玉米高产攻关30年成果推介暨丘陵山区农机现场观摩会在宣汉县召开。连续创造玉米高产纪录的“峰城经验”是什么?在种植玉米超过2000万亩的四川,“峰城经验”要如何复制?在这场观摩会上,问号被逐渐拉直。
什么是“峰城经验”?
“良、早、垄、密、肥、防”,多次打破高产纪录
宣汉地处大巴山南麓,属于典型的盆周山区农业大县,“七山一水两分田”是这里典型的地貌特征。
在这里,玉米是最主要的粮食作物之一。而当地的现实情况是,全县132.72万亩耕地,要养活132万人口。因此,提高单产水平,是宣汉县发展农业的重要课题。
上世纪90年代,省农科院玉米栽培专家刘永红第一次踏上宣汉县峰城镇的玉米地。由于当地提升玉米产量水平的需求迫切,以及具有一定种植基础,再加上四川以丘陵山区玉米为主,而宣汉是典型种植区,在这里攻关所得的经验很有推广价值。因此,刘永红决定将高产技术攻关试验地放在这里。
自此,刘永红和省农科院、以及宣汉县当地技术团队,针对玉米生产特点和高产技术瓶颈,引进了优良品种,并以增株密植主要技术路径,开展高产攻关。
“在国际粮食高产技术路线中,提升种植密度是关键。因此,在试验田里,我们把种植密度从原来的2300株,逐渐提升到4500株、6000株。”刘永红说。
如何能保证种下去之后实现整齐生长?团队经过多次试验,得出了增温早育、起垄移栽、增密早栽、配方施肥、综合防治病虫害的栽培技术经验。再配合高产良种,专家们总结出“良、早、垄、密、肥、防”的丘陵山区玉米高产技术。
1996年玉米收获季节,在峰城镇,1.3亩玉米高产试验田平均亩产1010.75公斤,首次在西南地区实现“吨粮田”。而在当时,宣汉全县玉米单产平均水平只有不到240公斤。自此,这套山地玉米高产技术被誉为“峰城经验”,口口相传。
经过一次次技术更新迭代,去年8月,峰城镇龙泉村2.68亩玉米高产试验田平均亩产1290.8公斤,再次刷新西南山地玉米高产纪录。
峰城镇高产玉米试验田。
龙泉村玉米种植大户苏中华是这片玉米试验田的业主,他说,为了确保技术到田,专家从玉米品种选购开始,进行施肥、除草、防治害虫全程跟踪服务,确保试验田实现超高产。
如何快速推广?
农机结合农艺,技术更加轻简高效
屡次打破玉米高产纪录的“峰城经验”要如何推广?
集中最强的技术力量进行全程指导,如此实现的超高产,显然不具备直接“复制粘贴”的推广可能性。
“首先,我们要明确‘峰城经验’具有非常重要的推广价值。”农业农村部玉米单产提升工程专家组组长、中国农科院作物科学研究所李少昆研究员说。
在李少昆看来,包括四川在内的西南丘区玉米,年种植面积超过1亿亩,是我国非常重要的玉米产区。而宣汉县不仅是其中的代表种植区,并且由于极易遭受高温干旱洪涝等极端天气。因此,在这里形成的技术经验,具有高产、抗逆的综合优势,在四川乃至西南丘陵玉米种植区的推广意义重大。
“我们攻关实现的超高产纪录,首先就是要让大家知道,四川玉米具备冲击超高产的潜力。”刘永红说,“而‘峰城经验’要在全省乃至西南丘陵玉米区发挥作用,关键在于广大的农技推广人员。”
在宣汉县,当地开展“千名农技人员下基层”活动,每个村保证至少有一名农技人员驻点指导。同时,通过加大种粮补贴、农机购置补贴、改善农业生产条件,激励青年返乡创业,实行全程机械化作业,推行耕、种、管、收全环节或单环节的托管服务,让玉米新品种、新技术、新模式可被快速复制。目前,宣汉县玉米大面积单产水平从1995年的238公斤增长到约530公斤,实现专家产量到大田产量的跨越。
观摩会上展示的玉米种植、管理、收获机械。
而为了让“峰城经验”能够更快速推广,今年,刘永红和团队转变了技术攻关路线。“我们不再追求更高产的试验田产量,而是在前期‘峰城经验’的基础上,试验全程机械化种植,集成一套轻简高效栽培技术,让大户更有引进这套技术的积极性。”
苏中华已经提前感受到全程机械化种植的优势,“仅在播种环节,一套玉米旋耕施肥播种机,1个小时就能完成17亩到19亩的播种、施肥任务。相比于人工,机械播种一亩地就能省下500元的成本。”全程机械化种植,苏中华的玉米也能实现平均亩产800公斤。
刘永红说,今年,在农机和农艺结合的技术路线下,团队将在宣汉县实现百亩玉米产量900公斤以上的目标,向“吨粮田”发起冲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