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凡尔赛机场,厕所铺满化石!要拆下来保护吗?
如果你前往贵阳机场,在男厕所能看到这样纹路的装饰墙。
看到这些,你或许不以为然,以为仅仅是一些现代装饰纹路。
但这却是最凡尔赛的装饰。
因为,这些纹路,全部来自4亿年前的化石。
这些小小的化石背后,承载着一个古生物帝国的兴衰史。
这些化石的样子,很容易被人当做成某种贝壳。
其实这些动物并非现代大多数人理解的贝壳,甚至和贝壳不是一个门。
像我们熟悉的河蚌、蛤蜊等都属于软体动物门下的双壳纲(螺类为腹足纲),或斧足纲。
而石矸拟房壳贝所属的五房贝目,则属于无铰纲,为腕足动物门。
从演化的角度来说,它们二者的差异,超过人和文昌鱼的差异:
〓 文昌鱼:一种和我们脊索动物远祖很相近的原始脊索动物。
大部分的腕足动物,看起来和斧足纲的确很像:
但它们的内部结构却是这样的:
生活习性也完全不同。
腕足动物全部属于海生底栖生物,起源于寒武纪早期,大多数通过肉茎(pedicle)固着生活。
由于很像软体动物,所以以前也命名为拟软体动物门。但两种动物的差异实在是相当巨大,长得像也仅仅是因为外壳给人类的错觉。
现存的典型腹足纲动物——海豆芽,也即舌形贝(Lingula):
舌形贝和五房贝同属于无铰纲。也是著名的“活化石”,它是世界上已发现的生物中,生存历史最长的一个种属。
无铰纲代表动物:
五房贝目下的石矸拟房壳贝,长这个样子:
本次主角石矸拟房壳贝的背后,有着一场腹足纲动物的兴衰史。
从寒武纪到奥陶纪,整个地球都处于“温室效应”状态,全球温度很高。
到了晚奥陶纪,甚至连南极的冰川也完全没有了:
全球没有冰川,也就难以形成冷洋流。
不仅全球平均温度很高,而且海洋水层分布均匀,密度和温度的变化都不大。
从寒武纪繁荣以来的古生物,完全适应了当下的环境。
可以说,早期的寒武纪生物,俨然一副温室内花朵的状态。
这个时期的海岸线附近生活着庞大的腕足动物群。
其中分布最广的一个,被称为郝南特贝动物群(HirnantiaFauna)。在中国贵州、华南也有分布,不过还是以正形贝目和扭月贝目为主。
4.4亿年前,奥陶纪末期。
正形贝目和扭月贝目已经统治了华南地区几千万年。
而起源于正形贝目的五房贝目(石矸拟房壳贝所属)才在生物演化史上刚刚登场。(原始种可能在4.85亿年前的寒武纪就已经开始演化)
扬子区(今长江流域往下,贵州北部到上海一带,含多个省级行政区)的奥陶纪古生物群分布区域:
〓 图中的腕足动物为稀少贝(Manosia),五房贝分布湄潭遵义附近(上杨子海的下海岸)
因为火山、小行星、甚至超新星伽马射线暴等各种原因,地球出现了大降温,位于南极的瓦岗大陆(今撒哈拉地区)开始结冰。
结冰之后,出现恶性循环,大片的冰川产生冷洋流和大气冷流,从而造成全球温度的进一步下降,造成南极冰川的加剧。
并最终导致全球温度下降8~10℃,海平面下降50~100米(也有观点认为超过100米)。同时,海洋生物栖息地的碳、氧含量也发生了变化。
前所未有的环境变化,令笔石、三叶虫、头足类、腕足类、珊瑚等等,浅水海域以及深水海域的浮游生物(或幼体浮游),遭受到了重创。
五房贝目和石燕目的一些腕足动物种类,因迁至避难所栖居,物种得以延续。
仅仅过了50~100万年后,这一场冰期就宣告结束了。
全球气温开始迅速回温,海平面再次回升了50~100米。大量海水侵蚀陆地,造成缺氧事件的发生,甚至形成有毒的水体。
二氧化碳开始大量增加,海底水域发生严重缺氧。
〓 奥陶纪未冈瓦纳冰川活动,对赫南特贝动物群的发生和灭绝的影响
在这100万年的时间,原本已经遭受重创的大量古生物雪上加霜。
如此大的两次气候翻转,在300万年内发生,并最终造成了第一次物种大灭绝事件——奥陶纪-志留纪灭绝事件。
这一次大灭绝中,不仅分布最广的腕足类动物郝南特贝动物群全部灭绝。同时还有大量的笔石、三叶虫、珊瑚的灭绝。
同时,扬子区的正形贝目和扭月贝目也遭受到了重创。
到了志留纪早中期,正形贝目和扭月贝目出现了大衰退,并大量灭绝,五房贝目和无洞贝目逐渐成为了优势种。
随后五房贝目达到了鼎盛时期。
但到了泥盆纪后,它们同样没有免掉灭绝的命运。
在地质地层学研究中,五房贝是无比重要的标准化石。
它的系统演化快,分布广泛,化石众多,在确定地质年代、海相地层、以及恢复古生物环境具有无比重要的意义。
当然,也因为化石量大,对于对于普通人来说,收藏价值并不大。
出现在贵阳气场的厕所内,反而是情理之中的事情。
在遵义采石场被称为“海贝花”,是居家装饰的常用材料之一:
当然,如今名气起来了,采购的人多了,涨价也是必然。
深耕生命科学领域,探索宇宙万物之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