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行业 | 养老金融发展白皮书2024年

2024-10-12 08:25:37 - 来自雪球

金融行业 | 养老金融发展白皮书2024年

兴业银行&兴业研究

联合撰写

养老金融,养老产业,养老金,金融服务

2023年我国60岁及以上的老年人口规模已达2.97亿人,65岁及以上的老年人口规模已达2.17亿人,二者总量均位居世界第一位,从占比来看也分别达到了21.1%和15.4%,依据联合国关于人口老龄化的划分标准,我国已步入中度老龄化社会。人口老龄化将对我国经济金融产生全方位的影响,特别是养老金融将迎来广阔发展前景。

我国养老金融的发展历程与概念内涵。早在1987年党的十三大报告中,党和政府就已开始重视人口老龄化问题,此后政策层面对于养老问题的关注,从基本养老保险制度逐步拓展到养老产业和养老服务的发展方面,在此过程中,养老金融受到的重视程度越来越高。根据学界、政策界和业界的长期探索,目前已形成了富有中国特色的广义养老金融概念,这一概念包含三个方面:一是养老金金融,指的是为养老金多支柱体系内的养老金资产提供相关金融服务;二是养老服务金融,指的是为居民全生命周期的各类养老需求提供的金融服务;三是养老产业金融,指为与养老产业相关的企业提供相关融资支持和配套金融服务。这三个方面既涵盖了国际主流的养老金融范畴,又比国际主流讨论的外延更为广泛。

从国际来看,由于大多数国家在经济社会发展达到一定水平之后才进入中度或高度老龄化的社会阶段,在此自然演进过程中,其养老产业的发育发展已相对完备,养老服务金融的发展也已由金融机构自发推进至相对完备,故而发达经济体发展养老金融的侧重点多在于养老金金融领域,对于养老服务金融和养老产业金融国外研究则鲜有专门探讨。为了更好地借鉴境外经验,我们在考察中也参照我国特色将境外经济体养老金融划分为养老金金融、养老服务金融、养老产业金融三部分。在养老金金融方面,美国是三支柱最为典型的经济体,其经验是养老金第三支柱的高质量发展有赖于第二支柱、第三支柱账户与资金的导通,以及广阔的资管产品投资范畴、相对灵活的税收优惠政策等;而在美国养老金第二支柱的发展过程中,由于曾一度较多由确定给付型(DB)计划构成,进而造成了“刚兑”困局,最后不得不动用监管力量介入和兜底,这是深刻的教训。在德国养老金体系的发展过程中,也曾经历过一度过分倚重第一支柱而导致现收现付制第一支柱给付压力加大,而不得不加快从“一支柱独大”向“三支柱”、“三层次”模式的转变。从日本的养老金金融发展来看,在低利率环境下,由于日本境内资产难以保证养老金各支柱资金的投资收益,在监管部门引导下,养老金各支柱开始加大对境外资产和另类资产的投资,为日本养老财富保值增值提供了可行的基础。在养老服务金融方面,美国的金融机构供给提供了种类繁多的金融产品,由此也给养老服务金融提供了广泛的投资品,因而其并不特别强调专门开发面向老龄人群的专属金融服务产品和创新。德国发展养老服务金融的经验是通过多元化的筹资和完备的政策体系,构建了引人瞩目的长护险产品体系,为失能老龄人群提供了分层化的保障。日本是与我国目前倡导极为相似的居家养老、社区养老、机构养老三种模式模式,其值得称道的经验是强制推行的长期护理保险制度,保险费用通过"政府+个人"的方式按5:5比例共同分担,以解决需居家长期护理的老人费用负担问题。在养老产业金融方面,美国的资本市场发达,包括医疗健康等产业在内的各类养老产业,从资本市场融资并不存在明显障碍,其中以养老地产为代表的养老设施则主要依靠REITs模式进行融资。德国典型的养老产业集中于适老住宅、老年公寓、养老院/护理院,其通过银行、慈善机构、资本市场多渠道融资。日本则创设了面向老年住宅建设和管理的一系列政策性金融产品,同时结合日本老龄人群少子化、不少财富难以代际传承的特点,开发了高端旅行、营养保健等老龄人群消费产业。

富有中国特色的养老金融体系。由于过去人口政策的滞后影响,我国人口老龄化速度比发达经济体要快得多,且呈现“未富先老”态势,由此,除主流研究所关注的养老金融问题外,我国还需要特别关注金融支持养老产业、养老服务发展问题,由此形成了富有中国特色广义的养老金融体系。具体来说,在养老金金融领域,我国已基本完成三支柱养老金体系的建设,养老金投资范畴也在持续扩充。截至2023年末,我国养老金三支柱体系合计余额约为13.54万亿元。在养老服务金融领域,对于备老群体和老年群体的投资需求以及养老保障需求,我国金融机构已陆续推出养老保险、养老储蓄、养老理财、养老基金等一系列金融投资产品,其中养老保险类产品规模已超过6万亿。我国部分商业银行还探索推出了养老服务专属品牌,以老年客户切实需求为出发点,涵盖了金融安全保障、服务渠道简化、养老场景建设、康养体检就医、金融知识宣传等,旨在打造全方位、综合性的养老金融服务,积累了一定的金融服务实践经验。在养老产业金融领域,我国的发展呈现“政府出资为主导,保险公司、商业银行等金融机构共同参与”的特征。从政府层面来看,主要通过专项债、投资基金、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PPP)等模式给予养老产业支持。

兴业银行是国内养老金融的先行者与开拓者。早在2012年,兴业银行就推出了国内首个养老金融服务方案“安愉人生”,自那时开始,兴业银行持续十余年匠心深耕养老金融业务,现已搭建起以“养老保障、薪酬规划、增值权益、活动平台”为支撑的“安愉人生”一站式的养老金融服务体系。从养老金金融业务来看,兴业银行围绕着社保卡、类年金业务、第三支柱等业务,着力推进养老金融业务发展。在着力构建以社保卡为载体的社保服务体系方面,兴业银行以金融社保卡为载体发展第一支柱业务,截至2023年末,已在11个省、市、自治区,共计21家一级分行与当地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门合作发行了金融保障卡;在持续推进第二支柱薪酬福利类年金业务发展方面,截至2023年末,薪酬福利类年金业务累计缴费资金突破55亿元;在全力推动第三支柱业务创新发展方面,截至2023年末,已累计开立个人养老金账户超424.6万户,累计缴费突破16.6亿元,均居行业前列。从养老服务金融业务来看,兴业银行一方面持续创新推出养老金融产品供给,推出了安愉储蓄、安愉信托、安愉理财等养老金融产品。其中,安愉储蓄产品规模达350亿元,安愉理财产品规模达32亿元,安愉信托产品规模达9亿元。另一方面,兴业银行还持续推动网点适老化改造,为老年客户设计和提供增值权益,搭建老年客户活动平台。截至2023年末,兴业银行已在上海、福州、厦门、杭州、成都等多地30余家分行成立了“安愉人生”俱乐部,定期开展如健康知识讲座、法律知识讲座、才艺比赛、旅游参观等符合老年人兴趣爱好的活动。从养老产业金融业务来看,兴业银行不仅探索对不同类型养老企业进行多样化融资支持,还结合自身作为国内“绿色金融”先行者的优势,为养老产业发展提供绿色动能。截至2024年6月末,兴业银行养老产业客户达3.9万户,融资业务规模超1000亿元。

展望未来,随着2023年中央金融工作会议“五篇大文章”的提出,我国养老金融也将从早期的探索期进入快速发展的新阶段,具体来说,预计未来我国养老金融将会呈现“六化”发展态势:

第一,养老金融概念的进一步明晰化。虽然养老金融或老龄金融的概念此前已多次在学界或业界出现,但各方在概念的具体内涵和外延层面并不统一,因而,还有待相关部门在政策层面进行统筹明晰,从而更加有的放矢地推进养老金融发展。

第二,养老金融政策推动的统一化。从养老金融政策的出台归口部门来看,其往往不限于金融监管部门,还牵扯多个相关部委,因此,预计未来在养老金融政策的出台和落地方面会更加具有协调一致的行动。

第三,养老保险产品的丰富化。从境外的经验来看,长护险是开展养老服务金融的重要金融工具,未来我国或可通过健全机制、拓展资金来源,推动我国长护险的发展。而从其他保险产品来看,契合居民需求创新开发相关养老类保险产品也大有可为。

第四,养老金三支柱建设的相对均衡化。对于第一支柱,预计将进一步提升养老金第一支柱资金集中投资规模,稳妥拓展养老金第一支柱的投资范围,逐步增加海外投资规模。对于第二支柱,预计将进一步探索新模式,从而在不过度加重企业负担的基础上,提升养老金第二支柱覆盖面。对于第三支柱,预计将推动养老金第二支柱与第三支柱互联互通,激发养老金第三支柱积累资金增长并完善相关金融服务生态发展。对于各支柱养老金而言,其可投资产范围和参与机构预计都将进一步拓展,从而在有效提升养老金投资回报率的同时,促进市场化竞争、提升参与者获得感。

第五,养老金融与其他四篇大文章发展的融合化。在科技金融方面,未来金融机构可在监管部门引导下,探索将一定比例的养老资金更多地对接初创型科技企业的融资需求。在绿色金融方面,考虑到养老资金投资具有长周期性,金融机构亦可探索将养老金资金逐步与融资周期相对较长的绿色金融融资需求相匹配。在普惠金融方面,养老服务金融的高质量发展将可以普惠性提升各类人群养老应对水平,而养老产业金融由于其融资支持对象本身就对社会具有较强正外部性,因此天然带有普惠的性质。在数字金融方面,数字技术、人工智能本身就是提升养老金融服务能力的有效手段,金融机构不仅可以推广面向备老人群的数字化服务转型,同时可以探索运用元宇宙、人工智能等技术优化老龄人群金融服务。从境外智能投顾试点的实践来看,我国部分养老金融服务领域亦可以成为数字金融服务模式探索的先行区。

第六,智能养老产业产品的普惠化。当前,我国应对人口老龄化所面临的最大挑战在于“未富先老”。未来通过金融支持机器人等高端制造、脑机接口等生物医药领域的科技突破,从而实现智能养老产业产品的普惠化,将有望同时解决好降本和高抚养比这两个挑战。例如,将脑机接口与外骨骼、机械臂等广义机器人高端制造装备相结合,还可以支持失能老人重新获得行走乃至正常运动的能力,从而有效减少同等数量失能老人所需要的养老护理人员数量。又如,通过相关智能养老产业的领先、出海,我国相关企业亦能够获得更高的利润和回报,进而提升我国居民所拥有的财富水平,助力居民养老财富积累。

前言

2023年我国60岁及以上的老年人口规模已达2.97亿人,65岁及以上的老年人口规模已达2.17亿人,二者总量均位居世界第一位,从占比来看也分别达到了21.1%和15.4%,依据联合国关于人口老龄化的划分标准,已步入了中度老龄化社会。

中华传统文化历来高度重视养老问题。孔子在《礼运·大同篇》中对于“大同”的理想世界做出展望,其中就包含了“鳏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的设想。在我国漫长的封建社会中,“孝”一直是社会治理的核心理念,而“孝”的核心要义就在于做好老年人的居家养老工作。

中国式现代化是我国当前阶段经济社会发展的中心任务,人口规模巨大、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人与自然和谐共生、走和平发展道路是其主要特征。在我国已步入中度老龄化社会的背景下,解决好养老问题,既是我国迈向共同富裕之路、实现中国式现代化的内在要求,也是老百姓关注的民生焦点。为此,2023年中央金融工作会议明确将“养老金融”列入了金融行业需要着力推进的“五篇大文章”之一。

为更好助力我国金融机构在养老金融大发展的“蓝海期”加强能力建设、履行社会责任、提高居民福祉,我们编纂了《养老金融白皮书》。本书共分五部分:

第一部分为养老金融的内涵与全图景,从我国老龄化进程的现状及对经济的影响出发,梳理了我国应对老龄化的一系列政策,并对养老金融的内涵与业务全图景进行了梳理和阐述。

第二部分为境外养老金融发展经验借鉴,该部分选取了美国、德国和日本三个经济体,对其养老金融特别是养老金金融的发展经验和教训进行了总结,并提取了上述经济体养老金融发展经验对于我国的镜鉴。

第三部分为我国养老金融发展现状与商业银行的实践,从宏观和微观两个层面对我国养老金融的发展情况进行了剖析,在宏观上,综述、纵览了我国养老金融各领域的发展情况现状;在微观上,选取了具有代表性的2家国有大行和1家股份制银行,分析了其开展养老金融的情况和特点。

第四部分为兴业银行的养老金融实践,本部分结合集中梳理和阐述了我国养老金融的先行者兴业银行,在开展养老金金融、养老服务金融、养老产业金融三个方面及其与绿色金融“寓义于利”相互融合的探索和实践。

第五部分为我国养老金融未来发展前景展望,通过总结前文的境内外经验,并结合我国情况,对我国养老金融的下一步潜在发展方向和政策导向进行前瞻,以期更好地推动我国养老金融高质量发展。

金融行业 | 养老金融发展白皮书2024年

金融行业 | 养老金融发展白皮书2024年

金融行业 | 养老金融发展白皮书2024年

金融行业 | 养老金融发展白皮书2024年

金融行业 | 养老金融发展白皮书2024年

金融行业 | 养老金融发展白皮书2024年

金融行业 | 养老金融发展白皮书2024年

金融行业 | 养老金融发展白皮书2024年

金融行业 | 养老金融发展白皮书2024年

金融行业 | 养老金融发展白皮书2024年

金融行业 | 养老金融发展白皮书2024年

今日热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