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田间地头上好“行走的思政课”

2024-10-12 17:48:00 - 媒体滚动

转自:千龙网

实践育人是思想政治教育体系的一个重要环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大思政课’我们要善用之,一定要跟现实结合起来”,“要重视和加强第二课堂建设,重视实践育人,坚持教育同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相结合,广泛开展各类社会实践,让学生在亲身参与中认识国情、了解社会,受教育、长才干”。

近年来,在“大思政课”的教学主题下,暑期社会实践这一“行走的思政课”教学模式勃兴。对广大青年学生来说,上好暑期实践这堂“大思政课”,有助于增长知识和才干,感悟责任和使命,让青春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火热实践中绽放绚丽之花。新时代新征程,要牢记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的本真与旨趣,把握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的正确方向,抓住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的精髓所在,保证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不走形式不“变质”。

在田间地头上好“行走的思政课”

增强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的感召力

社会实践活动兼具多重功能,可以说,“长见识”“增才干”“作贡献”是大学生参加社会实践活动的追求和本质所在。大学生参加社会实践,有利于其加深对国情民意的认识,能够提升其观察能力、分析能力、交际能力、组织能力。要充分发挥思想认识的先导作用,加强大学生对社会实践活动重要意义的认识,提升社会各界对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的认识水平。一方面要使学生树立长远眼光,着眼于自身的全面发展,发自内心地重视、积极主动参与社会实践活动,将社会实践经历转化为个人的人生财富。另一方面要强化高校的引领意识。高校作为社会实践活动的组织者和引领者,要把社会实践活动作为大学生培养的重要环节。社会实践过程是“文化行走”的过程,是“知识结晶”的过程,是教育效果提升的过程。要将学生带出“象牙塔”,带入现实生活,为学生释疑解惑。

讲好田间地头“大思政课”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思政课不仅应该在课堂上讲,也应该在社会生活中来讲。”思政课是立德树人的关键课程。暑期社会实践活动作为一种行走在田间地头的“大思政课”,具有铸魂育人功能。高校利用暑期社会实践活动,开展主题宣讲,用人民群众听得懂、听得进的话语,讲好有深度、有温度、有效果的“大思政课”,让党的创新理论“飞入寻常百姓家”。假期社会实践把思政课堂从学校延伸到城乡基层,注意满足群众需求以增强宣讲鲜活度,把理论宣讲与传承优秀传统文化有机结合起来,增强宣讲灵活度,注重结合城乡经济社会发展讲好中国故事、中国共产党的故事,使主题宣讲更加接地气、聚人气、鼓士气,让“大思政课”更加富有活力;思政课教师作为社会实践指导教师,要立足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以透彻的学理分析,引导学生懂政理、明学理、通事理,在社会实践中学真知、悟真谛,实现从课堂讲授到实践感悟的拓展,把道理转化为信念、信仰,实现价值引领。

在田间地头上好“行走的思政课”

以调查研究之风引领社会实践活动

“调查研究是谋事之基、成事之道”。调查研究是获得真知灼见的源头活水,是做好工作的基本功。一方面要深入社会,做好调查。社会实践活动的重责就是落实实践育人的宗旨,推动富有激情活力和学识才干的大学生投入社会实践、到人民群众中去。大学生社会实践是指按照高等教育目标的要求,有组织、有计划、有目的地引导大学生深入实际、深入社会、深入生活,从而提高其全面素质的一种教育活动。青年学生不仅要走出书斋,更要走出自己的舒适圈。青年学生需要静下心来、俯下身去,发扬斗争精神,增强斗争本领,坚定地走进群众、走向实践。另一方面,要运用学理,做好研究。从调查开始直至形成最终的主题调研报告这一过程,是大学生参与社会实践的核心阶段。调研报告是大学生理论联系实际,充分运用学理和社会体验产生的研究性学习成果,其优劣程度直接代表了主体通过调查研究解决某一问题的能力水平。因此,需要大学生坚持以马克思主义唯物辩证的方法论为指导,努力提高运用学理、做好研究的调研能力,不断充实自身的专业知识,提升调查研究的水平。

后浪奔涌,青春的力量象征着希望。习近平总书记强调:“青年人朝气蓬勃,是全社会最富有活力、最具有创造性的群体。”我们有理由相信,在火热实践中淬炼成才的广大青年,必将为实现中国梦注入不竭青春能量,在矢志奋斗中谱写新时代的青春之歌。

作者:张馨卉 阜阳师范大学四水思源志愿服务队领队 闫成俭 阜阳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

今日热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