旧京寺庙为何爱办茶禅?

2024-11-12 15:00:42 - 北京晚报

▌董梦知

前段时间,话剧《北京法源寺》在国家大剧院上演,透过宫廷、民间、寺庙三重空间,于方寸舞台还原历史真容。关乎一朝兴衰的维新变法之成败,在寺庙中展开激烈争辩,而谭嗣同夜访法华寺,则成为那段历史的高潮。国之大事,居然围绕着一座座寺庙展开博弈,寺庙在清末为何有如此地位呢?这就不得不提起明清时期北京寺庙的副业了。

明清之时,北京庙宇道观众多,仅寺庙就有上千座。不论从数量来说,还是从规模来看,都是全国之最。鲜为人知的是,北京的庙宇除了宗教主业以外,也搞副业,那就是开设旅馆(庙寓)和茶馆(茶禅、茶寮)。当然,这些副业经营很低调,不打广告不作宣传,以免引起非议。

旧京寺庙为何爱办茶禅?

法源寺摄影:李博

封疆大吏进京爱住庙寓

清朝初期,北京流动人口剧增,这给住宿带来极大的压力。而北京城区的寺庙道观数量众多,一般都是殿宇宏大,配殿齐全,院内宽敞,树木满园。而且很多房屋闲置,正可开设为旅馆,“庙寓”就这样应运而生。而大多数地方官员进京后都喜爱下榻于庙寓,这是自清初以来的惯例,直到清末依然率由成章。当时设大型庙寓的有贤良寺、法华寺、法源寺、慈云寺、水月寺等,可谓是那时的“五星级宾馆”了。

北洋大臣李鸿章是晚清重臣,他在京没有私宅,也不想住驿馆,所以每次进京就住在贤良寺。贤良寺规模宏大,环境优雅,近临东华门,上朝方便,深受封疆大吏的喜爱,进京多住于此。而窃国大盗袁世凯喜居法华寺,不过北京的法华寺有好几处,他究竟住在哪个法华寺,谭嗣同到底是在哪个法华寺夜访袁世凯的,至今还有争议。

这些重臣们爱居寺庙并非是心向佛门,而是因为寺庙宽敞、清静,且环境优美。特别是省去了诸多官场上的应酬,佛前一杯清茶即可迎来送往,又省却了一笔开销,在皇上那里也免去了“宾客盈门,交结比周”之嫌。大臣如此,中小官员也上行下效,进京办事也多住庙寓。当然,他们不能像高官那样寓居一处院中之院。但居房几间也能起到同样的作用。真是“大官儿住大庙,小官儿住小庙”。

庙寓一年接待的大员寥若晨星,而一般客人如富商、财主等也时断时续,大部分时间还是闲着,这空档正好经营茶馆。茶馆对北京人来说是不可缺少的,但对官员来说却是望而却步的。因为在清代有禁止高官出入茶园、酒肆、茶馆的禁律。其原因在于“重臣者,国之利器也,不可以示人”,其意在于防止高官优游丧志,误了军囯大事。此令虽没涉及六部、五寺堂官以下官员,但大官是小官的楷模,有样学样。凡有志向进取的官员,也从不迈入公共场合去听戏、喝茶,怕落个“轻薄”的坏名声,影响个人的仕途。在这种境况下,寺庙中的茶馆就因需而生了。因为不论大小官员进庙都是“敬神”的,名正言顺。然后茶禅一坐,歇息片刻,谁能非议?

不论庙寓还是茶馆,来的客人并不付现金,当然也不是白住白喝,而是以敬上香钱替代。自然高官大臣有重金敬上,其他人也根据自身地位和条件,表达心意。这样既敬了神,又办了事,还避免了非议,岂不两全其美。

寺院品茶跟着花季走

寺院的净、静之境与茶客追求的茶境是一致的,所以有“茶禅一境”之说,因此寺院中的茶馆称“茶禅”。茶禅一般设在寺院的清静之处,或侧殿,或后院,或后园中,总之均在“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尤如诗情画意之中。

茶禅品茗,别有洞天。或佛前独品,顿悟入境;或好友对饮,推心置腹;或众友聚饮,以茶佐谈,茶兴谈兴,勃然陶然……一切均来自于此茶境也。到寺院品茗之人都很自觉,不论两人或众人,谈天时绝不可高谈阔论,只能是细声慢语。因这里不是市井,不可打破它的清净。

北京的名寺皆有名花,花依寺闻名,寺因花增彩。如春天法源寺的丁香、崇效寺的牡丹,夏日净业寺的荷花、金秋天宁寺的菊花,皆誉满全城。而茶人雅士们到茶禅品茗也是追着花季走,奔着名寺的花期去。花前品茶,花境茶境交相辉映,茶道花道融为一体,真有身在人间仙境之感。

兴隆寺在安定门外,距内城仅咫尺之遥。寺北积水成泊,即今天的青年湖一带。水中芦苇丛生,岸边绿树成荫,鱼跃水中,鸟翔林间,颇有野趣。而该寺又紧邻北京最有名的两眼甜水井,即上龙井和下龙井。精明的僧人在寺内配殿开设了茶禅,用龙井水沏茶待客,特别是每逢花季,终日茶客盈门,川流不息。兴隆寺茶禅之所以如此兴隆,以至于闻名京城,就因为它有两大法宝:一是名水,二是名花。

寺院中有一棵三百余年的“文王树”,花开时节香笼满院,沁人心肺,令人心旷神怡,美不胜收。而更重要的是该寺用上龙井水烹茶,好水配好茶,这在北京是极其难得的。因为北京的井水多是苦水,稀有的甜水井大都在城北,而有名的茶庄大都在城南,所以有谚语“南城茶叶北城水”之说。而北城水又以上龙井和下龙井最佳。兴隆寺的茶禅用这上乘之水配以上乘之茶,必得上乘佳茗,这是其他茶馆所无法比拟的。由于有这两大优势,使得兴隆寺茶禅闻名遐迩,文人雅士纷纷慕名而来。坐于茶禅之内,开轩可望西山诸峰,层峦叠嶂;近观绿柳拂水,平湖飞燕,一扫世间的嘈杂与喧嚣,还我一片清静净土,这好水好茶,好花好景,实乃品茶入境的最佳去处。

道观茶寮更为世俗化

道教发源于中国,是我国本土宗教。至1949年前北京共有道观65座,白云观为道教全真派的“第一丛林”,东岳庙被誉为“华北第一道观”,此为北京最著名的两大道观。道观和佛寺一样,也设庙寓和茶馆。

道观中的茶馆称“茶寮”。为什么叫茶寮,无证可考。明代杨慎《艺林伐山·茶寮》曰:“僧寺茗所曰茶寮。寮,小窗也。”依愚之见:寮,小屋也,茶寮即小茶馆。因为道观的道士们很明白,设茶馆是捎带的副业,还是低调为好,免得喧宾夺主,落个不务正业之嫌,方用此名。

道观的茶寮与佛寺的茶禅相比,要世俗化得多。因为佛教主“空”,四大皆空,所以苦修来世。而道教主“有”,实实在在的有,即修炼今生,以求长生不老。其实生老病死是自然界发展的规律,是不可抗拒的。连邱处机都直言:“血肉之躯焉得不死。”所以“长生”只能是长寿,“不老”只能是延缓衰老。因此长生不老只能是道教的追求目标,修持之术只能是长寿之道。所以道士中多有精通医术者,古代很多皇帝召纳医术高超的道士炼丹求法,但一个个最终还是魂归故土。

茶寮也秉承道教祛病长生之理念,待客之茶备有各种各样的药茶和养生茶,根据不同的季节、时令和茶客的不同需求提供服务,这成为道观茶寮的一大特点。

白云观是北京人最熟悉的道观之一,明清时期,白云观的后院开设有茶寮。这是一处清幽雅静的花园,名为云集园,由三个庭院连接而成,典雅秀丽,假山环绕。东有友鹤亭、云华仙馆,西有妙香亭、退居楼。花园的中心为戒台和云集山房。楼亭之间有回廊叠山相连,真乃人间仙境,所以号称“小蓬莱”。

集云山房和友鹤亭都僻为茶寮,这茶寮可就不是小茶馆了,而是颇具规模且典雅古朴的茶舍。这里的药茶水平在所有茶寮中首屈一指。因为配置药茶需要高超的技艺,不论配什么药都不能破坏了茶味,若使清茗失去了醇、清、芳、苦的本质,就不成为茶了。所以要想配出一壶色香味纯的药茶,必须有精于茶道、深明药理、精通医术之士方能调配。在北京众多的道观中,只有白云观和东岳庙的茶寮有此水平。

到白云观品茶乃是京城名流士大夫们的雅事。很多茶客都是专奔这里的药茶、养生茶而来的。经常光顾的茶客,进观后会径直奔云集园品茗。若是一人独饮或两贤对品,以友鹤亭为佳;如多友品茗论道,多在云集山房。这两处茶寮均是茶境入微之处。

东岳庙是我国北方最大的正一派道观。清代将道教的最高管理官府道录司设在此庙,其长官为观中地位最高的道士担任。所以该庙不但具世俗气,还颇具衙门气。东岳庙庙宇宏伟壮观,气势恢宏,院落宽敞,视野开阔。占地近百亩。东岳庙还有众多风格独特的宫殿建筑,另有一座清幽雅致、秀木奇花的大花园。它的规模在全国道观中也是位居前列的。

东岳庙不仅是显赫一方的道观,它还是一座集建筑艺术及彩塑艺术为一体的“造型艺术馆”。还有展示历代书法艺术的碑林,更有那一组组用彩塑组成的表现因果的七十二司,这在寺庙道观中是罕见的。由于它有如此众多的文化内涵,所以到这里来的香客和茶客,就不仅仅是为了敬神和品茗,还可以享受这诸多的文化大餐。

东岳庙规模庞大,庙内设有多处茶寮,分别在配殿、偏殿、跨院中。这里的茶寮比起白云观来,在药茶配制上要略逊一筹,可同样在价位上也低了一层。所以它更大众化,更接地气。庙宇附近的百姓,还有朝阳门内镶蓝旗驻地的旗人,都是来喝茶的常客。

今日热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