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榜“中国好人”,为这位恩施人点赞!
转自:恩施发布
11月12日
中央文明办发布
2024年第三季度“中国好人榜”
恩施州一人上榜
谭绍康
(敬业奉献)
一起了解他的事迹
唤醒沉睡的文化
今年5月,谭绍康获“湖北好人”荣誉称号。得知消息后,谭绍康眼里噙着泪花说:“我只是做了一名基层文化工作者应该做的事。”
谭绍康曾行过医,当过民办教师。1982年,经过考核,被聘用为“亦工亦农”文化干部。1983年,成为巴东县原平阳坝乡中心文化站站长。在基层文化工作岗位上,他一干就是40年。
巴东地处三峡,这里有深厚的文化资源,遗存的民族民间戏曲、诗歌上百种。皮影戏、薅草锣鼓……这些都是谭绍康儿时美好的记忆。然而,近年来,这些戏曲几乎销声匿迹。
如何让传统民族民间文化活起来?谭绍康首先争取政府支持,筹建堂戏、皮影戏演出队伍。
筹建之初,谭绍康走村串户,向老艺人拜师学艺,把演出队伍安排在自己家里,请老艺人到家里来指导编排节目。当堂戏《山伯访友》《海棠花》等节目登上舞台时,村民们直呼:“我们的土戏看得真过瘾!”
很快,堂戏、皮影戏回到了乡亲们的生活中。谭绍康又对堂戏、皮影戏进行创新,改黑白皮影为彩色,把堂戏单一的音乐旋律伴奏变为和声伴奏。紧扣时代主旋律,他改编传统堂戏剧目,创作《雷家院子》《农家乐》等堂戏新曲目。40多年里,谭绍康组织堂戏、皮影戏、民间花灯表演队180支,3000多人参与演出。
1995年和2007年,溪丘湾乡两次被命名为“湖北省民间文化艺术之乡”;2009年,被授予“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这些荣誉,和谭绍康的努力分不开。
行遍万里的脚步
2004年,谭绍康退休了,但他骨子里始终流淌着“文化的血液”。
在政府和文化部门支持下,2004年6月,谭绍康开始挖掘、整理散布在民间的山民歌、婚嫁歌、丧歌和堂戏、皮影戏剧目。
很多山民歌几乎失传,收集、整理难度大,但谭绍康从未想过放弃。
2008年7月,谭绍康听说溪丘湾乡麦丰湾村80多岁的胡老先生会唱山民歌,他立刻冒着大雨找到老人家里。当老人看到浑身湿透的谭绍康时,尽管吐字不清,依然坚持唱了《油菜开花黄》等10余首山民歌。
谭绍康用6年时间,行走2万公里乡村小道,走遍神农溪流域的村村寨寨,挖掘和整理巴东民族民间文化。由于不会使用电脑,他手写稿纸3000多页,近100万字。过度用手写字,导致手指变形,视力变差。
苦心人,天不负。谭绍康共搜集、整理山民歌693首、婚嫁歌10种、丧歌123种、堂戏剧目55个,以及各类音乐唱腔。2011年,由他搜集、整理的书籍《呼唤神农溪》公开出版。这部共计100余万字的作品,包含民俗文化、地方戏曲、山歌民谣,系统地介绍了巴东县各种民族民间文艺种类。
2012年,谭绍康开始搜集、整理巴东风俗、传说、诗联等。历时3年,他收集10多类、560多个民间故事,撰写文稿46万字,他的民间故事书籍——《梦唤神农溪》出版。
2015年,72岁的谭绍康又开始搜集、整理流传在巴东的民间谚语、歇后语、谜语。他撰写文稿40多万字,挖掘整理民间谚语6000多条、歇后语4000多条、谜语2000多个,出版书籍《召唤神农溪》。
唱响民间的声音
40多年来,谭绍康培养民间艺人1000多人,他让堂戏、皮影戏等民间文化走出峡江,走上都市舞台,先后培养省级、州级、县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58人。
今年62岁的谭大翠长期跟谭绍康学堂戏等土家歌舞戏剧,参演谭绍康编排的堂戏200多场次。2022年,谭大翠被认定为湖北省第六批省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
51岁的省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许艺才,从19岁开始跟着谭绍康学唱堂戏。凭着精湛的演技,许艺才将巴东堂戏、皮影戏等非遗节目搬进了恩施土家女儿城。如今,在女儿城,许艺才和团队经常表演巴东堂戏和皮影戏。7年来,巴东堂戏、皮影戏在女儿城上演1000余场次,吸引国内外游客100多万人次观看。
“我们不仅要自己会唱会跳,还要让更多的人跟着我们学唱学跳。”谭绍康说,要让民族民间文化在新时代焕发新的精神力量,为广大人民群众献上更丰富的文化大餐。
来源:恩施发布综合中国文明网、文明湖北、恩施日报
编辑|杨 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