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长纠结选哪个校区,校方焦虑“分身乏术” 广州:“一校多区”背后的欢喜与忧愁

2023-02-12 07:59:00 - 羊城晚报金羊网

羊城晚报全媒体记者蒋隽

看中的小学有4个校区,哪个强哪个弱?不同校区有何区别?2月新学期开始,学位房进入交易旺季,相信不少广州家长觉得困惑,有点名气的中小学均有多个校区,该买哪个校区的学位房……

在广州,优质中小学“一校多区”的发展模式已持续20多年。一位校长表示,“一校多区”犹如“中央厨房”供餐的连锁店,容易规模化控制出品品质达到中上等标准,但难以像“私房菜”那样做到个性化和极致化。而就在去年,越秀区体育东路小学由“一校变四校”,4个校区分别自立门户成为独立学校,这让广州中小学“一校多区”的发展模式出现新变化。

究竟哪些学校适合多校区办学?多校区学校如何优化管理?分校区在什么条件下可以“单飞”?政府主管部门应给予多校区学校怎样的发展支持?这些问题尤其值得关注。

现象

“一校多区”成广州中小学办学模式主流

细数广州各区中小学,“一校多区”规模占据半壁江山,这些学校通常有两种办学模式。第一种是各校区学段相对完整、功能相对独立。例如,体育东路小学的4个校区都有完整的1-6年级,广东实验中学的越秀校区是单独的初中部、荔湾校区是单独的高中部。

第二种是每个校区设置部分学段。例如,东风东路小学的4个校区分别设在东风路和环市路,东风路上的两个校区分别设置1-3年级和4-6年级,两个校区组合起来拥有完整的1-6年级,环市路的两个校区与东风路两个校区的办学模式一样。再比如,广州中学有4个校区,其中,名雅校区只设初一年级,初二和初三年级分别在五山校区和天润校区,凤凰校区则全部为高中。

在“一校多区”的办学模式下,小学分校区通常设在方圆3公里内,算是“近在咫尺”,而中学分校区大多“隔山跨水”,距离相对较远。

比如,华南师范大学附属中学3个校区,其中两个校区位于天河区,另一个正在建设中的校区则处于黄埔区知识城。广东广雅中学的2个校区分别设在荔湾区和花都区。广州市铁一中学的3个校区则分散在越秀区、白云区、番禺区。

“天下大势,分久必合,合久必分”。广州中小学“一校多区”的发展浪潮持续20多年,去年出现了新的转向——随着各校区自立门户成为独立学校,体育东路小学“一校变四校”。

体育东路小学于1990年建校,2010年成立兴国校区、2014年成立海明校区,在天河区珠江新城一带形成“一校三区”。2021年9月,体育东路小学新增一个校区——均和小学。2022年3月,体育东路小学的4个校区自立门户成为独立学校,分别更名为体育东路小学、体育东路小学兴国学校、体育东路小学海明学校、体育东教育集团均和小学。

据了解,体育东路小学原本的4个校区由校长曾丽红兼任法人,总管各校区人、财、事权。各校区独立后,与母体学校的关系变成校际关系,而不是从属关系。原校长曾丽红转任广州体育东教育集团总校长兼理事长,4所学校则分别由此前分管副校长担任法人、全面主持管理工作。

探因

快速复制优质资源、扩充优质学位是主因

记者通过走访并梳理相关信息了解到,广州中小学出现“一校多区”的办学模式有多方面原因。其中一方面是办学规模小、教育质量相对较低的学校被撤销合并后,成为了优质学校的分校区;另一方面是楼盘配套学校或新建学校交由名校办学,助推新学校成为新名校。

其中,小学“一校多区”的办学模式始于2001年。当年发布的《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明确,按照小学就近入学、初中相对集中、优化教育资源配置的原则,合理规划和调整学校布局。此后,各级政府以“撤、并、扩、建、改”等形式调整辖区内学校。

“过去越秀区不少学校是‘麻雀小学’,面积小且距离近,有的小学相隔不过百米,因此当时进行了一轮合并重组。”广州市越秀区东风东路小学校长彭娅表示,过去的20年时间里,她先后在东风西路小学、小北路小学和东风东路小学任职,见证了3个小学的多校区化发展历程。

此外,小学“一校多区”的发展模式也源于人口急剧增加对学位和优质教育的迫切需求。中国教育学会副会长吴颖民分析认为:“有的楼盘配套学校规模比较小,且处于楼盘边角位置,操场、校舍等不符合教学需求,单独成为新校比较勉强。加之新学校老百姓认同度低,需要借助名牌学校的品牌影响力及办学经验发展,因此出现了很多一个法人代表下的‘一校多区’学校。”

中学“一校多区”办学格局的形成则要稍晚一些,是近10年逐渐形成的,形成原因更加复杂。

首先是名校本身有扩大办学规模的需求。近年来,公办名校大幅扩招高中生和初中生,一方面是满足老百姓对优质学位的需求,另一方面是“嫡系”初中能靠谱、稳定地为高中输送生源,学生素质提升有助于学校在高考竞争中胜出。

其次是各区“筑巢引凤”,积极为名校提供面积大、硬件一流的校区,吸引名校落户,打造区域办学高地,为本区市民提供更多优质学位,带动提高全区教学水平。“各区对名校需求是不求所有但求所在,这能带动生源、经济、政绩。”吴颖民直言。

挑战

多个校区管理成难题

“一校多区”办学模式能够供给更多优质学位,但学校在教学管理和教学质量方面也面临不小的挑战。

对于学校来说,“一校多区”可能导致母体学校原本的优质资源被稀释。例如,某区排名第一的知名小学扩展为4个校区后,母体学校的综合实力排名只能在区内第10名上下徘徊。

广州奥林匹克中学校长汪明微认为,“一校多区”犹如“中央厨房”供餐的连锁店,容易规模化控制出品品质达到中上等标准,但难以像“私房菜”那样做到个性化和极致化,“多校区的管理重点是抓学校工作的标准化、品质化,单校区则有利于个性化和极致化”。

由于“一校多区”管理复杂,主政各校区的分校长既要纵向“独当一面”管理一个分校的整体运作,又要横向“兼顾友军”统筹所有分校的某个业务(教学、德育、后勤等),不少分校长叫苦不迭。“所有校区不同部门、人财物安排都要排队等校长决策、签字,副校长、主任、年级组长等中层干部虽有一定的权限,但很多事务不能作主,需要跨校区向上请示,管理成本会随之增加。”一位校长表示。

另一位校长说:“管理是要情感投入的,灵魂在场、身心相伴才能对团队产生深刻的影响。理想的教育应该是校长了解每一位老师、认识每一个学生。如果学校规模大而分散,连老师都认不全,何谈关注每个学生。”

此外,办学经费和教师编制不会因校区增加、学生翻倍而成比例增加,一些“一校多区”的学校出现财力和师资捉襟见肘的情况。比如,海珠区某优质小学2017年与另一小学合并重组形成“一校两区”,学生人数增加到3000人、60多个班,成为区内最大的小学之一。按照1:19的师生比,应有157名编制,平均每班2-3名教师。但该校每个年级要开设8-11门课程,不管如何搭配安排教学任务,这些老师都难胜其任。

教学需求不同费脑筋

各校区的教学资源、教学质量则是家长们最关心的内容。如果校区之间的办学设施差异较大,容易形成大校区成为学校工作的重心,人、财、物等各类资源较为集中,导致校区之间发展失衡。“校区之间师资配备强弱不一,尖子学生会集中在某一个校区。”广州某校一名家长如是说。

吴颖民也针对不同学段分布在不同学校的情况表示,不同年级分布在不同校区,缺乏不同年龄阶段孩子之间的互相影响。小学本应是六个年级的孩子在一起,大孩子当榜样引导小孩子,小孩子模仿崇拜大孩子,从而让孩子们学会人际交往和与人相处。

同时,不同校区同一年级、同一学科不同年级的老师每周至少需要1-2次集中备课、教研、讨论。相比单校朝夕相处随时可能碰撞出“火花”,老师们奔波于各个校区之间,在学科交流和探讨方面难免少了一些精力。

对于高中来说,“一校多区”面临的教学挑战更大。同一所高中的不同校区,中考录取分数线不同,招收的生源质量也会存在差异。以2022年中考为例,广州市真光中学校本部录取分数为710分、汾水校区为630分,相差80分;广州市第十六中学校本部录取分数为710分、水荫校区为651分,相差59分。

由于不同校区的学生在知识基础、学习能力、高考目标等方面存在差异,老师的教学要求、方法、难度难以完全做到具有针对性,可能导致各校区功能紊乱,出现教学效率耗损等问题。

记者了解到,体育东路小学还是“一校三区”时,校长在学校开学仪式上的讲话都得根据各校区的特色准备3个版本,更别说教学设计的针对性了。最终,体育东路小学各校区成为独立学校,也是因为学校各级管理层发现,分校区发展到一定阶段后想超越标准迈向极致,就必须走符合自己校情的个性化发展道路。

思考

既要做好“中央厨房”还要做好“私房菜”

“多校区是大规模教育需求下的一个特色和必须的发展阶段,因为标准化才可以复制、迭代,短时间内供给大量有品质的学位。但从教育做精做强的角度来讲,真要百尺竿头再进一步的时候,校区太多、太过分散会成为阻力。”吴颖民表示,随着“读好书”的要求越来越高,每个学校必须根据自己的生源、师资特点量身定制个性化的办学方式。

不少校长也指出,在“一校多区”办学成为常态的现实下,更应该关注“学校发展的适度规模”问题,在达到适度规模之前,生均成本随着规模增加而降低,呈现规模效益,但学校规模超过适度规模点时,就会增加学校的管理难度,损耗教学效率。

吴颖民认为,当满足一定条件时,分校区应自立门户成为独立学校,每个学校都成为一个品牌、一面旗帜,从而真正实现优质教育资源的扩大化。

汪明微表示,校区能够独立的条件是校区达到一定规模、办学有一定品质、有独当一面的能力。他同时建议,各校区独立后可与原来的母体学校进行集团化的教育合作,保持一定程度的资源共享。

在彭娅看来,老城区、距离相近的“一校多区”不应再分。“一是之前不同学校合并,从人员、教学、师资到理念的融合非常不容易,辛辛苦苦花了好几年才成了一家人,没必要再分开。二是老城区的学校规模较小、校区之间相隔不远,虽然可能在行政管理上有一些麻烦,但这些年也磨合出了解决办法。”彭娅说。

吴颖民还建议,为了更科学、合理地布局、建设符合教育规律的新学校,可以考虑新学校不再由开发商建设后移交给政府使用,而是让开发商缴纳学校建设资金,政府部门统筹布局、建设,从而避免“一校多区”校区规模过大、距离不当等情况出现。

针对“一校多区”办学模式存在的问题,广州市教育局回应称,从各学校反映的情况来看,“一校多区”存在的主要困难集中在管理团队和骨干教师存在一定缺口方面。为此,市教育局等部门已出台《广州市教育局关于进一步深入推进我市基础教育阶段集团化办学的实施意见》,对于已成立教育集团的市属学校,校级领导职数不足、编制紧缺、岗位职数偏低的,由教育行政部门商同级机构编制、人力资源社会保障等部门进行动态调整、及时配置。此外,市教育局正指导学校通过信息化手段促进多校区之间的资源共享,减轻教师奔波工作量。

编辑:郑健龙

今日热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