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心所动!他,保护你的运动健康!
40多年前
面对“小众”的运动医学专业
余家阔像一位孤勇者
敲开“冷门”专业的大门
他远渡重洋,独行探索
只待时机成熟
厚积薄发
面对与国外数十年的技术差距
他又尝试敲开更多领域的大门
医工交叉,跨界联合
从医疗器械被国外“卡脖子”
到跨界突破重重阻碍
研发出新技术、新产品、新装备
他四十年如一日
带领团队不断攀登医学高峰
2023年
他加入清华大学附属北京清华长庚医院
(以下简称“清华长庚”)
担任骨科与运动医学中心主任
清华医学骨科与运动医学研究所所长
开启充满挑战的医学新征程
来清华,构筑骨科与运动医学融合的新高地
余家阔的医学之路,始于年少时对未知领域的好奇。在大学学习期间,他热衷于参加各类讲座。大二时,他聆听了我国运动医学奠基人曲绵域教授(后来成了他的博士研究生导师)的讲座。尽管当时运动医学还是一个新兴且小众的学科,余家阔坚信:将来一定会“大有可为”。
在清华长庚骨科与运动医学中心工作的余家阔(左二)
他毅然选择了运动医学作为自己的方向,尽管当时我国运动医学仍处于起步阶段,前方一片迷雾,年少的余家阔像一个行走在迷雾中的“孤勇者”。经过40年的不懈努力,余家阔将骨科和运动医学领域膝关节伤病的诊断、治疗和康复融会贯通,取得了丰硕的成果,显著提高了伤病的诊断准确率,明显提升了手术治疗和非手术治疗效果。
余家阔在践行医工交叉的37年里,布局多个领域的技术创新,带领团队研发的医疗器械和装备,广泛涉及运动医学、膝关节外科和智慧骨与关节外科等多个领域,为这些领域的伤病诊断水平的提升和治疗效果的改善作出了重要贡献。
“清华大学的医工交叉做得很好,医工结合,优势互补,定能使骨科与运动医学融合发展,结出硕果。”余家阔说,来到清华的第一个星期,便有许多志同道合的工科老师前来沟通交流,大家对不同的新技术感兴趣,产生新想法。在不同专业学科之间的思想碰撞下,很快彼此就碰撞出了新的火花。
理想与期待同频共振,宏阔的愿景也逐渐清晰。余家阔加入后,清华长庚成立了骨科与运动医学中心,定位于建设集医疗、教学、科研、医工交叉、体医融合、医企协作、转化创新于一体的骨科与运动医学融合发展的高水平学科。短短数月内,骨科与运动医学中心便吸引了多名特聘专家的加入。骨科与运动医学中心对骨关节伤病患者的吸引力也显著增强,骨科与运动医学中心成立的首年,住院手术量与之前同期相比增长了25.7%,住院四级手术量较去年同期增长了34.1%。
敢跨界,探索医工交叉新边界
医学的道路总是充满未知与挑战,余家阔对医工交叉的探索始于读研时期。1987年开始,余家阔大胆尝试在所学传统骨科的基础上进行“突破跨界”研究。他与中国科学技术大学近代力学系的赵建华教授合作,通过兔颈椎病模型构建、模拟低头伏案工作、活体颈椎应力测量和力学分析,研究颈椎的受力情况,为颈椎疾病的诊断和治疗提供新的思路。这意味着他要在一个从未接触过的学科领域——工科,进行医工交叉的联合学习研究,找到志同道合的“跨界伙伴”。但余家阔坚信,医工交叉将为医学带来突破性的变革,于是他鼓起勇气敲开了另一个专业领域的大门。
余家阔在北京大学医学部攻读完博士学位后,于1999年赴德国海德堡继续学习膝关节外科和运动医学。在这里,他学习世界顶尖的技术,并积累了丰富的临床经验。回国后,他将所学经验用于国内医疗器械研发和智慧医疗研发,为我国运动医学和膝关节外科发展作出了积极贡献,并担任我国多届奥运会医疗保障专家,为奥运健儿提供运动伤病防治保障。
余家阔(左一)与医师讨论
分析患者膝关节磁共振成像
有人接力,才能不断蓄力。余家阔对清华的教育治学理念,特别是医工交叉方面的人才培养模式深感认同。
在清华,他看到了医工交叉人才培养上的无限潜力。今年,清华大学人工智能学院成立,余家阔受邀成为该学院跨院系的教授之一,从事AI+医疗的相关教学研究工作。余家阔坚信,在人工智能的加持下,一定能培养出更加多元、优秀的复合型人才。“未来的医学生,除了医学知识以外,还需要掌握生物学、物理学、化学、材料科学、计算机科学和人工智能等多学科知识,才能更好地应对未来医学领域的挑战。”余家阔说。他鼓励学生跨学科学习,跨界思考,亦如自己当年的每一次尝试。
余家阔对清华的“卓越学者型医师”项目培养模式充满信心,该项目允许非医学专业本科生在完成四年本科学习后再次选择学医,进入医学院再进行四年的临床医学专业学习。将工科与医科、科研训练与临床培训结合,培养具备创新能力、“医学+X”视野和临床能力的未来医学人才。他表示,“以最顶尖的人才去做最难的创新和攻关,研发出最先进的诊断治疗方法、最好的医疗器械产品和医疗装备,这是我们的目标。”此外,余家阔还积极参与国际合作,为青年人才提供更广阔的平台和资源,他始终期待更多同行者和接力人。
动起来,让人们安享运动新生活
手术中的余家阔(右二)
“当前,运动人口上升、运动伤病人口快速增加,需要为更多、更广泛的运动伤病人群提供全方位医疗保障。”他对北京冬奥会期间严重伤病手术情况进行梳理后,主张针对运动员患者的特点和要求进行治疗,这不仅有利于诊疗效果,还能提高伤后重返运动的成功率,更好地保障职业运动员的伤病诊疗。余家阔希望借助清华大学的优势资源,打造出一个具有全新医疗模式、聚焦突破创新的骨科与运动医学中心,以满足更多、更广泛人群的医疗保障需求。
朝乾夕惕,步履不停。余家阔来到清华长庚后,带领团队开展了一系列创新工作:整合人工智能、机器人、传感器、增材制造、干细胞再生医学等技术,力求快速打造全球首个智慧骨与关节外科平台,为患者提供更精准、更高效的诊疗服务。
余家阔的医学之旅,是中国骨科与运动医学和医工交叉领域发展的见证,他用自己一次又一次不设限的实践,证明了医工交叉的无限潜力。正如他所说:“医学是一门充满挑战和机遇的学科,我们需要不断学习,不断创新,才能更好地服务于患者,推动医学事业的发展。”
余家阔(左二)与患者交流术后恢复事项
余家阔和他的团队
将继续在医工交叉的道路上不断探索、突破边界
用科技的力量守护人民的健康
用医者的仁心传递生命的希望
勇攀医学高峰
为人类的健康事业不断贡献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