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通过精细旧改提升居民幸福感?如何推进“产城融合”?看闵行区怎样通过科学规划承载国计民生的“小中大”
“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为人民”,建设属于人民、服务人民、成就人民的美好城市,上海各区如何从点滴做起,从细节入手,践行人民城市重要理念?
由上海发布和上海人民广播电台等联合制作的“2024对话区委书记”系列融媒访谈,12月2日起正式上线。上海各区区委书记将带大家走进“他们过去一年里去过最多的街区”,深入企业楼宇、商场小店、公园绿地以及党群服务中心、社区食堂……在Citywalk中,解析人民城市理念的实践案例,畅谈对区域未来发展的规划与思考。
今天的访谈来到闵行区,为何专门选择曾经的城中村作为访谈第一站?如何为多层次不同人群提供保障、满足需求?如何从顶层设计开始,一步步推进实现“产城融合”?来看看闵行区委副书记、区长陈华文怎么说↓
闵行区
01
把老百姓的愿望满足好,这座城市才会更美好
闵行区新虹街道红星村,曾是闵行区最主要的城中村之一,由于早年动迁政策未能覆盖,所以村民们迟迟享受不到城市化带来的福利。但要是置之不理,始终不对“洼地”下手,又何谈对居民负责、对城市整体建设负责?2014年起,通过精细成本计算、资金平衡等一系列措施,闵行克服诸多困难,实现了红星村的就地建设、安置回搬,让过往的城中村变成了如今的“涞港星苑”现代大型居住区。
建好房子只是开始,小区“内配套”如何,才是决定居住体验与幸福感的关键。结合当地居民人群结构与年龄结构,改造后的小区里建起了综合为老服务中心,推行“嵌入式养老”模式,让社区老人就近享受日间照料、医养康养、文体娱乐等贴心服务;大型小区标配的社区卫生服务站里,既有全科医生进行日常诊疗随访,也融合了中医推拿、理疗、艾灸、针灸等服务,让居民们便捷享受“医养结合”理念引领下的健康配套。
医疗之外,居民们的活动场所、休憩场所也需用心打造。服务中心里的舞蹈房、运动健康之家不仅设施齐全,还能依据个人不同的身体状况,为不同年龄阶层居民提供不同强度的活动建议与设施推荐,让每一位居民体验到“定制感”;走出中心,小公园小绿地随处可见,小朋友和年轻人也不难找到称心的体育场所。小区改造时,结合村民们的生活习惯与诉求专门设计了相应的居民公共空间,使现代与传统交融,让“家文化”得以在每一句闲聊、每一次小憩当中传承下去。居处翻新,暖意如旧。
小区党群服务中心结合了“便民服务中心”与“群众服务中心”的职能。连接民意、倾听民声的同时,也发挥着社区商业配套与公共服务空间的作用。不需要打车坐地铁去黄浦江畔,只在小区里走两步也能寻到一处僻静所在,读一本心仪书籍,品一杯云南咖啡——伴随着沪滇对口帮扶开展,云南保山的标志性产品小粒咖啡豆早已来到了闵行百姓身边。此时,党群服务中心便成为了事业功能与商业功能产生化学反应的平台。
城中村改造的根本目的,是改善老百姓的居住条件,让他们获得更好的城市配套以及城市公共服务。按照这个原则,控制好建设成本、计算好配套支出,就能有更多的财力做公共设施服务,支撑更多的综合养老、社区服务、医疗卫生供给。
02
城市发展重要的是活力,活力的前提是有规划
涞港星苑的所在地,已经接近虹桥商务区中心地带。向东越过北横泾即是虹桥枢纽周边,向南不到一公里处就是国家会展中心“四叶草”;再往东南方向去,七宝周边还分散着各式不同的产业园区。商业、产业、交通;顾客、游客、本地居民、外来务工人口……纷繁交织之下,如何在多方需求间取舍平衡?小区内的精细配套只是一方面,还需要提高站位,规划好更广维度上的“产城融合”综合配套。
在社区门口,规划设置了社区巴士停靠点。这是闵行缓解交通堵点、解决公共交通“最后一公里”的举措之一,不仅串联起虹桥商务区、机场、高铁站这些重要地标,居民也能通过它抵达学校、医院、购物中心这些日常生活中最常去的地点。
漫步街头,擦肩而过的可能是邻里街坊,也可能是路过游客、商区白领、快递员工、外卖骑手……公共服务配套概念所涵盖的,是复杂的、多样的、来自不同人群的需求。人民城市的筑造,人民城市的温度,也就体现在对不同人群的精确多层次保障上。
“十四五”以来闵行持续发力,建设打造“一张床、一间房、一套房”多层次住房供应体系,去年曾引发热议的“华润有巢”便是其中代表。2024年至今,“一张床”新增供应超过5000张,分布在闵行14个不同街镇、工业区;今年9月,由市委宣传部和闵行区联合打造的“上海文化人才之家”也正式投入使用。产业工人、城市服务者、文化人才……不同来处、不同背景的人群都能获得相应的住房保障,他们的安居乐业,是城市功能品质提升、营商环境改善的具体体现。
小区一街之隔,是一个大型商业综合体“欣虹汇”——现代规划理念之下,居住区与商业区已不再泾渭分明,而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商铺出门不远可能就是一条空中健身步道,多走出几步,又可能是一处正在进行文艺演出的小花园或者小广场。现代商业综合体提供的不仅是商业,更是“文、体、商”的聚合呈现,将同样的空间进行更加复合的利用。提高利用率之后,便是人的引流,以及活力的提升。居住区给商业区带来就业与活力,商业区为居住区提供服务与支撑,“产城融合”的逻辑也就在宏观与微观间运转了起来。
楼建起来是第一步,每栋楼应当起到什么作用?楼和楼之间的关系又是什么?怎样才能提高这栋楼的功能性和利用程度?这一切离不开规划,也就是顶层设计。
03
想明白做什么产业,结合产业考虑产城融合,再考虑人才的配套
虹桥国际中央商务区,是上海乃至国家诸多战略的锚点所在。要将这片土壤打造成期待中的国际一流中央商务区,科学合理的顶层设计,多学科多角度的配合支撑,对于各方面诉求的精细衡量,缺一不可。
如何提升区域的活力和品质?闵行首先抓住了“交通”二字。虹桥枢纽对外链接世界,对内辐射长三角,坐拥如此量级的交通枢纽门户,再加上“海上丝绸之路”与丝路跨境电商平台等国家战略,自然导向了“总部经济”与“先进产业”的结合。得天独厚的交通环境,为闵行在吸引企业总部、研发中心落地方面带来了与众不同的优势,也让闵行有更多机会去“瞄准”那些更具引领、更具价值的产业——航天、航空、生物医药、核动力、船舶核心、大飞机……
产业的优势同时意味着人才的优势。上海约1/4高层次海外人才住在闵行、生活在闵行、工作在闵行;本土人才方面,闵行“大零号湾”是上海目前唯一一个定位“科技创新策源”的功能区,上海交通大学、华东师范大学等高校将人才培养与现有优势产业相结合,力求不断培育新的高端人才,为区域建设发展增添更多动力。
从顶层搭好了“大”的框架,接下来就是逐步向下优化到每一个人身边。教育、卫生、商业、文化、体育,所有的配套,都决定了生活在其中的人能否获得安居,决定了城市究竟具备怎样的品质。研究好整个布局的前提下,对每一栋楼、每一条路进行设计,探索对公共空间的更好利用,提升身边每一处的舒适性和功能性,使其为居民、为区域带来更大的价值。
从区块产业规划,到商业区功能规划,再到城中村改造规划,看似主题各异,实则是同一件事在不同维度上的呈现。将“人的到来”转化为“人的安居”,让每一位居民生活品质的提升自然转化为城市质量的提升,推动闵行越发生机勃勃,越发充满活力。
编辑:德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