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气森林“拜师”东鹏饮料,想学啥?
期数| 第 3481期
作者|大鹏审核| 步步 美编| 亚恒
在刚刚举行的元气森林2024经销商大会上,创始人唐彬森列出了元气森林的学习名单和内容。
在唐彬森看来,元气森林要跟着不同企业“补课”不同科目。其中,费用分配要向东鹏学习。
东鹏饮料是国产功能饮料龙头,根据尼尔森IQ数据,东鹏特饮自2021年起,连续两年在中国能量饮料行业中位居销售量第一,销售额第二,是全球范围内收入增速最快的功能饮料企业。
根据财报数据,近几年来,东鹏饮料的营业成本率持续下降,从2018年的92.13%持续下降至今年前三季度的74.11%。不到6年时间,东鹏饮料的营业成本率下降接近20个百分点。
注:营业成本率=营业成本/营业收入*100%,是衡量公司成本控制能力的指标之一,数值越小说明公司费用控制能力越强,平均成本越低。
但是,东鹏饮料对费用控制的理解,不是一味地节俭。从财报数据来看,东鹏饮料在各种费用方面的支出呈持续稳步增长态势。
实际上,东鹏饮料坚持“好钢要用在刀刃上”,要把每一分钱的效用最大化。
加码研发创新
扩大产品矩阵
东鹏饮料创始人林木勤深知,要想在竞争激烈的饮料市场中立足,就必须不断超越,通过研发创新,扩大产品矩阵是最有效的手段。
于是东鹏饮料围绕功能饮料做加法,深挖不同场景下的消费需求。在产品创新的过程中,东鹏饮料还结合市场调研和消费者反馈,不断优化产品配方,同时借助数字化营销工具,加强与消费者的互动,增强其参与感。
财报数据显示,近几年,东鹏饮料在研发创新上的费用支出持续增加。2023年东鹏饮料的研发费用首次突破5439万元,同比增长24.32%;今年前三季度的研发费用已达到5004万元,同比增速达68.94%。
研发创新的大笔投入,东鹏饮料让自己的产品具有更高的性价比,以东鹏特饮为例,在同类型的产品中,其单价显著低于竞品。
同时,强大的研发支持让东鹏饮料可以不断推陈出新,形成了“1+6”品类矩阵,从经典东鹏特饮到0糖配方,再到多样化的包装规格,有效满足了多种场景下的消费需求。
值得一提的是,2023年推出的“东鹏补水啦”已成为公司10亿级大单品,其“快速补充电解质”的功能性标签已经深入人心。
围绕目标人群
做精品牌营销
林木勤曾表示,做品牌是一辈子的事。由此可见,东鹏饮料对于品牌营销的重视程度。
但是,看重品牌营销,并不等于铺天盖地的大范围、全天候宣传推广。
财报数据显示,2021-2023年,东鹏饮料的广告宣传推广费分别为5.73亿元、6.36亿元、8.64亿元,今年上半年投入5.73亿元,在当期营业成本中的占比均略高于13%。
在品牌营销过程中,东鹏饮料探索出来了一套更有效率的营销组合拳——精准人群专案,深入场景沟通消费者,培育重点人群的忠诚度。
在内容上,东鹏饮料围绕年轻人喜闻乐见的世界杯、亚运会、电竞KPL等大IP、新趋势,以及热门剧集等内容进行投放植入,拓展消费场景如运动、加班、驾车电竞等。
在场景上,东鹏饮料主要选择如梯媒、地铁、公交等不受内容影响、穿越周期的广告场景,为品牌带来稳定流量,不断巩固其在消费者心中“累困”时刻的第一联想。
优化销售网络
提高性价比
为了满足消费者对高性价比的追求,东鹏饮料在销售网络的建设上也是可圈可点。
到今年9月底,东鹏饮料的经销商合作伙伴已达2,982家,销售网络覆盖全国逾360万家有效活跃终端门店,累计不重复触达终端消费者超2.1亿。
东鹏饮料采用经销商支付销售人员底薪和社保,东鹏饮料支付提成的模式。在这种模式下,经销商的固定支出不变,经营效益与业务员的销售能力挂钩,从而激发了经销商的责任心,也使得整个网络的效率和服务力得以提升。
同时,为了解决区域管理人员与销售人员的激励问题,公司推出了一系列成果共享机制,将公司利益与渠道利益绑定在一起。
从财务数据来看,东鹏饮料的这一策略导致营销费用逐期增加,但是也带来了营业收入的快速增长,并且销售费用率(销售费用在总营收中的占比)持续下降,东鹏饮料的盈利能力显著增强。
此外,为了实现降本增效,最大程度地满足终端消费者高质低价的消费需求,东鹏饮料还积极拥抱新兴技术,持续加码信息化。
在公司上市以前,就先后引入了企业资源计划系统(ERP)、“五码合一”的营销数字化体系等,上市以后更是加快了数智决策网络建设步伐。
2021年,东鹏饮料搭建了数据湖和数据决策平台,解决了销售区域压货和客户窜货等问题,提高了单店产出;
2022年,东鹏饮料开发和导入了计划管理模块,实现需、请、采、验闭环管理,提升供应链管理效率;
2023年,东鹏饮料围绕货控、费控、行控、数控为核心进行数字化升级建设,实现了供需全链路数智化管理;
今年,东鹏饮料又进一步启动了实施费用控制软件、预算管理软件及集团资金管理软件平台等系统,持续为公司业绩增长赋能。
东鹏特饮以其在市场上的亲身实践,给出了费用分配的借鉴经验。事实上,东鹏特饮在费用分配上的经验远不止于此,但是无论是在成本控制上的精打细算,还是品牌推广和产品研发上的豪掷千金,其目的只有一个,就是以更高的性价比,为消费者提供更满意的产品和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