答记者问|山东推广经营范围自主公示改革,企业有了“画像”自主权
转自:山东发布
今天下午,山东省人民政府新闻办公室举行新闻发布会,邀请山东省商务厅负责同志等介绍山东自贸试验区推广制度创新成果,推动改革开放红利共享情况,并回答记者提问。
中央广播电视台总台记者:
请问,新一批制度创新成果中,涉及市场准入和退出的有哪些?这些措施对山东营商环境的提升有哪些促进作用?
高兆阳:当前,山东自贸试验区建设发展已迈入2.0时代,在优化营商环境方面,也是全省“首创性”高地,涌现了一大批制度创新成果。近年来,省市场监管局立足职责,持续深化改革创新,着力打造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一流营商环境,这次公布的制度创新成果中,青岛片区的企业特色经营项目自主标识和济南片区的经营主体公益清算强制退出新机制两项成果,分别聚焦经营主体市场准入和退出两个重点环节,提出的制度创新举措。
企业特色经营项目自主标识改革,在营业执照登记的经营范围基础上,企业可以自主登录、自主选择、自主标识、自主公示特色经营项目。青岛片区立足新产业、新模式、新动能发展需求,在2300余条规范化经营范围目录框架下,全面开放二级目录。聚焦本地特色产品、重点产业链及高质量招商引资过程中发现的新产业、新行业表述,共梳理出4.3万余条自主公示事项供企业在线勾选需展示的经营项目,也可以根据主要经营内容,自主调整经营项目的公示顺序,是否展示、如何展示、展示多少、展示什么全部交由企业自行选择、自我画像,无需再提交登记机关重新换发营业执照,满足企业经营发展多样化需求。下一步,将在全省推广经营范围自主公示改革,并建立特色经营项目动态调整机制和绿色低碳经营主体监测分析体系,为培育壮大绿色发展新动能、推动新质生产力“跃迁升级”提供有力支撑。
经营主体公益清算强制退出新机制,破解了企业吊销后不注销难题。为既不经营又不主动注销的经营主体畅通了退出渠道。首先,对吊销不注销的经营主体由市场监督管理部门依据《民法典》第七十条及《市场主体登记管理条例》第五条规定,向人民法院提出公益清算申请。其次,由法院指定管理人组成公益清算组,进行清算,出具清算裁定文件。最后,由登记机关根据《行政许可法》有关规定依职权对其注销,法人资格彻底灭失,对资不抵债的转入破产程序。下一步,将持续优化公益清算强制注销工作流程,扩大试点范围和改革成效。同时探索责令关闭、撤销等更多情形的强制注销,持续完善优胜劣汰的市场机制,释放更多公共资源,激发经营主体竞争活力。
经济日报记者:
投资贸易便利化是自贸试验区的重要任务之一。请问,新一批制度创新成果在投资贸易便利化方面有哪些创新举措?这些举措在促进山东外贸发展方面将取得什么样的作用?
崔洪光:近年来,山东自贸试验区聚焦提升投资贸易便利化水平开展了一系列创新探索,在推动外贸发展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在今年推出的新一批制度创新成果中,投资贸易便利化方面的成果达到了11项,约占总成果量的四分之一,主要有三个特点:
一是显著提升货物贸易通关便利化水平。针对近年来山东企业对非洲件杂货出口大幅增长的趋势,创新推出件杂货出口监管新模式,将箱载件杂货分解为“集装箱”和“件杂货”两个部分实施监管,并将装船理货环节前置,实施集中查验,提升通关效率,降低了监管风险。同时,在国际航行船舶边检手续办理过程中,创新推出“常船舶”便利化监管,即通过以固定航线、固定船期的国际航行船舶为试点,构建“信得过”船舶评定标准,在手续办理、船舶监管、船员换班三个方面重塑流程,压缩手续办理时间,真正实现船舶作业“零等待”、船舶离港“零延时”,进一步提升口岸营商环境。
二是新业态新模式激发外贸发展新动能。为促进山东食品加工等特色产业集聚发展,创新实施药食同源商品进口通关便利化改革,省商务厅(自贸办)、省市场监管局等多部门联合出台《药食同源商品进口通关便利化改革试点方案》,明确食品生产企业标准,试点企业凭《药食同源商品进口用途证明》、进口提单等,向属地海关办理药食同源商品进口通关手续,解决了食品生产企业无法自主进口药食同源商品问题,打通了产业链发展关键堵点。针对山东离岸贸易存在的突出问题,青岛片区通过创新构建“政府政策引导+外管精准辅导+银行深度服务+平台全景验真”的新型离岸国际贸易服务模式,有效推动山东离岸贸易业务快速集聚,吸引了山东能源集团、山东港口国际贸易集团、青岛自贸发展等多家大型市场主体开展业务。目前,青岛片区离岸贸易额约占全省离岸贸易额的80%,今年1-10月银行及企业通过“离岸达”完成贸易核验190笔,金额达70.2亿美元。
三是降本减负助力外贸企业高质量发展。在全国率先实施进口燃料油“一站式化验”,实现“一次取样、一次送检、一次化验”,将法定检验和涉税化验项目有机整合,实现一次检测满足海关两次监管需要,通过此项制度创新,每批次节约流程时间近15天,减少企业综合费用约50万元。积极推动大宗商品“取消备案、汇总审价”,建立以“企业信用等级高、纳税人管理评分高、业务量具有一定规模”的企业筛选标准,通过取消合同备案审批环节、以企业为单元实施汇总审价、建立关企“双向监管”机制等举措,提高大宗商品通关效率。试点以来,累计为铁矿砂、铜精矿、金精矿进口企业节省财务成本1600余万元。
下一步,山东自贸试验区仍将继续聚焦贸易发展中的难点、堵点问题,开展制度创新,注重总结提炼,及时复制推广,推进全省共享自贸红利。
中新社记者:
高质量发展海洋经济是山东自贸试验区对接服务国家战略的具体实现路径,也是制度创新差异化探索的重要目标方向。请简要介绍一下,在推进海洋经济领域改革创新上,有什么好的经验做法?下步打算是怎样的?
燕东:近年来,山东坚持把海洋作为高质量发展的战略要地,深入实施海洋强省建设“十大行动”,推动海洋经济发展不断迈上新台阶。2023年,全省海洋生产总值突破1.7万亿元,占全国的17.2%,稳居全国第二位,海洋经济成为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引擎。省海洋局持续深化自贸试验区差异化改革探索,形成了一批标志性改革成果在全国推广。
今年,省海洋局会同省政府办公厅、省自然资源厅、省税务局等单位,聚焦用海审批过程中的“多头多窗办理、材料复杂重复”等痛点堵点问题,在烟台片区率先探索用海审批“一件事”改革,已有60多个用海项目受益,平均节省办理时间50%以上,助力项目用海审批效率全面提升,推进项目投资加速落地。一是建立用海审批联席机制。组建“用海审批”服务专班,为项目用海报批提供“一次告知、分类指导、三级联动”服务保障,上下协同解决用海报批中的问题。二是再造用海审批申报流程。编制“用海集成审批”服务指南,实现海域使用权设立审核、海域使用金征收、海域使用权首次登记等3项业务申请材料同类合并、简化报送,相关材料可一次提交、多次复用。三是提升用海审批服务效能。在自贸试验区政务服务中心设置跨部门综合窗口,实现用海审批涉及的3个事项一个窗口收件、后台多部门协作,分类审批、集成办理,提升项目用海审批效率。
下步,省海洋局将发挥自贸试验区制度创新优势,不断完善支撑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制度体系,总结提炼更多制度创新成果,推动海洋经济实现突破式、跨越式发展,为海洋强国建设提供更多“山东方案”。